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楚河  周培杰 《气象》1988,14(2):53-54
水稻三化螟,也叫钻心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蚁螟孵化后约半小时,即可钻入稻株内。苗期受害造成枯心苗;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白穗。及时准确地预报三化螟发生期(尤其是始盛蛾、始盛孵期),对于防治其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三化螟是仅食水稻的单食性害虫,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南部地区,我国北到河南辉县(36”N),西到四川西昌的各稻区均有分布。「‘]。三代螟的各虫态发生期在一定的耕作制度下,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气候条件不同,其发生代、虫态历期也显著不同。越冬代螟蛾是由越冬幼虫化蛹、羽化而成,春季气温15C以上幼虫开始化蛹、直到秋季日平均温度18℃为止,为三化螟全年的生长期。海南檐州地区越冬代螟蛾盛期在2月中旬,广东中山县一带在3月中下旬,江浙在5月中下旬。时间的差别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但是气候因子对三化螟越冬代…  相似文献   

3.
陈慧华  王华  黄珍珠 《广东气象》2011,33(1):43-44,56
结合统计学、物候学方法,分析确定广东省水稻三化螟发生发展的适宜气象条件:旬最高气温低于35℃、旬平均气温24-29℃、旬平均相对湿度80%~90%,建立广东省水稻三化螟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指标.应用历史资料检验表明,利用此指标开展广东省三化螟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监测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单食水稻,在田阳一年发生完全4个世代,开展各世代螟蛾盛发高峰期气象预警,对科学适时防螟灭虫,虫口夺粮意义重大。利用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的三化螟蛾盛发高峰期虫情资料和气象部门气象观测同期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三化螟蛾盛发高峰初日气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各世代预警模型输出的盛发高峰初日与实况误差3天的拟合正确率为82.2%~92.9%。试报2015—2016年,第1世代预报与实况误差为3天,第2代至第4世代误差为1~2天。三化螟蛾盛发高峰初日气象预警模型的拟合正确率、试报结果误差范围比较理想,可投入日常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5.
病虫害严重危害早稻生产,每年全县早稻因病虫害造成损失稻谷100~150万公斤。本文对南雄县早稻三化螟盛发气象条件及其预测作简单介绍。1三化螟生理特性及气象条件分析三化螟以幼虫态危害早稻。初孵的幼虫称蚁螟,孵化后数十分钟可钻入稻株,稻株受害后,逐渐枯黄成枯心南,抽出的穗成白德,产量大减。老熟幼虫在未头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在未头中化蛹、羽化,飞到秧田或本田产卵。螟蛾昼伏夜出,超光性强。羽化后一至二天产卵,成虫后有欢在植株高大、长势繁茂的幼嫩的茎叶上产卵,称趋绿性。适温高湿天气有利于蝗虫孵化和侵株,高温干旱天…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是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蕾、花、铃。一只幼虫一生可咬毁蕾铃10~20个。防治失时,蕾铃脱落可达50%以上,危害最重时,棉花减产高达3~5成,且降低棉花品质。据实地调查,气象条件与棉铃虫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本文试图揭示气象条件对棉铃虫发生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稻飞虱在大连地区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因此,研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目前大连地区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粘虫在我国的分布,南始广东、广西、云南,北至黑龙江,东自东部、东南部沿海各省,西到云贵、青藏、蒙古高原,活动范围极广。它是一种以幼虫为害农作物的害虫。幼虫取食范围广,计有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茄科等十六种之多,其中最爱食的是禾本科植物。就农作物而言,主要危害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青稞等,对蔬菜、黄豆、棉花以及苹果、柑桔、榆、柳等亦有危害。每年粘虫对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自本世纪70年代初期在荆州地区被发现以来,呈逐年蔓延的趋势,每年均不同程度地对水稻造成危害,致使病株不实率增加,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等等。据资料统计,荆州地区1974年因白叶枯病危害损失粮食12836吨,1987年16830吨。因此,摸清荆州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对今后有效防治白叶枯病,稳定粮食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广西三化螟的世代分布与年平均有效积温的关系根据对三化螟的试验研究,三化螟发育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6℃以上的有效积温一般是450℃.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广西三化螟进行了年有效积温的统计,共统计90个县、市气象站各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取得各地历年平均有效积温值,以三化螟发育完成一个世代需有效积温数值为间距,绘年平均有效积温等值线  相似文献   

11.
三化螟各世代螟蛾发生期的预测过去少见报导,我们现根据南宁地区历年诱蛾灯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三化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找出5厘米地温和雨日与南宁地区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的迟、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试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的预报方程。经过1979年预报应用,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对苹果蠹蛾防治气象服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幼虫蛀食果实,俗称食心虫。主要危害苹果、沙果、香梨,此外还危害桃、杏,偶尔也危害榅桲。苹果蠹蛾被列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幼虫蛀果后,不但降低果品质量、而且造成大量落果。一、苹果蠹蛾防治的关键期从调查苹果蠹蛾在阿克苏地区的生活史中得知,影响越冬世代到第一代幼虫孵化出的主导因子是温度条件,而影响幼虫历期的主导因子是营养条件。这就是说,在苹果品  相似文献   

13.
前言稻纵卷叶螟蛾对我县水稻危害极大。1964年开始在本地发生局部危害,1966年以后发展成为多世代危害本县水稻的主要虫害。它不仅啃食水稻的叶肉,同时在叶片上卷苞作茧,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理机能和光合作用,造成水稻的大量减产。据本县植物病虫观测站的有关记载,本  相似文献   

14.
影响铜仁地区水稻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67-1996年铜仁地区近3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其水稻生产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趋势及对其水稻生产的危害程度,得出: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旱灾,水灾危害相对较轻;80年代各种灾害性天气频敏发生,其中尤以夏旱对水稻生产危害最为严重,进入90年代,夏旱危害呈下降趋势,水涝危害呈上升趋势,倒春寒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相对对较小,并就此提出了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5.
梁金初 《气象》1980,6(3):38-38
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资料年代较短的气象站,如何用前期气象条件来预测预报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我们做了些简单尝试。下面用预报水稻三化螟成虫高峰期为例,说明我们的作法。 1.要素和预报对象分级 把本站主要气象要素分为“ ”,“-”两级,可以按距平值来分,也可以按把历史资料各占一半的某临界值来分。把历年三化螟成虫高峰期也按迟、早分为“ ”、“-”两级。 2.普查相关因子 用预报对象(y)普查各气象要素(x_1……x_n),找出历史相关机率达75%或以上的相关因子。为使找出的相关因子比较稳定,至少要统计5年以上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是我省森林重大害虫之一,繁殖力强,蔓延速度快,对我省林业的发展危害极大。松毛虫越冬幼虫是跨年关键虫态,它既是前一年种群数量变动的“暂时结束”,又是下一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开始,在种群数量变动的时间序列过程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研究其越冬死亡率同外界环境的关系,可为发生程度的预测奠定理论基础。1资料来源及调查方法虫情资料来源于阜新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气象资料来源于辽宁省气候中心,并于1991~1993年进行虫情与气象资料的平行观测。1991~1992、1992~1993年冬季在阜新县周家店林场塔山苗圃…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虎林市是水稻生产大市,水稻种植面积现已达6×10^4 hm^2,占全市种植面积的54%。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象原因,其危害程度因品种、栽培技术以及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甚至绝产。稻瘟病发病轻时,谷粒不饱满,品质下降;严重时,可使水稻成片枯死,颗粒无收。近几年来,虎林市水稻发生稻瘟病最严重的是2005年。本文分析2005年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病菌来源和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辽阳地区玉米螟发生条件分析与预报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4~2004年辽阳市植物保护站提供的玉米螟田间调查资料与辽阳市气象台同期气象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找出了影响玉米螟发生的3个主要因子,并建立了多元回归预报模式。结果表明:辽阳地区1月平均气温、上年5月的虫卵量、上年10月幼虫量与当年虫害发生轻重关系十分密切;控制10月幼虫量,是防治下年度玉米螟虫害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环节;虫害发生的轻重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汉中盆地是我省水稻主产区,水稻面积占全地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占全地区粮食作物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因而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水稻冷害在当地称为“秋封”,主要危害晚禾田。一般为四年一遇,解放以来,发生冷害的年份有1952年、1956年、1960年、1968年、1972年和1976年。其中1972年和1976年较严承。1972年受灾面积达30万亩,占全地区晚禾田面积的30%;1976年稻作期  相似文献   

20.
陈龙稳  欧阳享泱 《气象》1984,10(7):34-37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是我国南方稻区重要害虫之一,据记载,2600年前已发现,每年均有发生,其发生轻重与耕作制度的变革、气候变动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气候起主导作用。 以往研究气候与三化螟的关系,多用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几个有限的要素,近来,笔者搜集大量的地面气象要素和高空气象要素,通过简单相关分析,从中筛选较显著的要素,逐次组建多元回归方程式,对评价气候与三化螟的相互关系或预测其发生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