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炳南  张弼州 《贵州气象》1993,17(4):15-23,25
本文利用全省现有87个气象台站1951~1991年雨量资料,对夏旱的地区分布,年际变化、区域性夏旱时段、较重与较轻夏旱年等统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较全面地总结了夏旱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水泉 《贵州气象》1999,23(4):8-10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黔南中部地区中重级夏旱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由灾变映射射建立GM(1,1)模型,经检验模型的精度高,拟合较好。预测结果表明:下一个重级夏旱年为1999年,中级夏旱年为2000年。  相似文献   

3.
利用黔南州12个气象观测站的雨量、气温等资料,按照《贵州干旱标准》中的5 d滑动等方法分析比较2013年和2011年两次严重夏季干旱的特点:前期1—6月的降水量2 a都偏少,2011年偏少得更多;2013年入旱时间各地差异较大,干旱的时间长短不一,2011年入旱时间较集中,干旱的时间较长;干旱期间降水量2011年偏少得更多;2013年的干旱多数地区于8月结束,2011年结束于9月底。总体来说,2011年为特重夏旱年,而2013年是重夏旱年,2011年的夏旱灾害较2013年的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51-2004年贵阳市夏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夏旱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借助小波方差分析和Yamamoto突变点检测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振荡和突变点。结果表明:夏旱强度指数序列在1982年前变幅较大,之后变幅有所减下;在整个时间域内,贵阳夏旱变化以5.3a、10.5a和28a周期振动最强,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28a周期振荡为主周期,10.5a和5.3a为次周期;小波变化28a时间尺度的突变点发生在1957、1970、1984、1997年,旱涝交替出现。同时,对重夏旱和轻(无)夏早年对应500hPa环流分析可知,严重夏早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强、偏西,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强,东亚大陆盛行西风环流,有利于我国夏季Ⅰ类雨带出现,贵阳市干旱少雨;夏涝年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弱,脊线位置明显偏南,东太平洋上空对流强,东亚大陆纬向环流波动较大,西风环流明显偏弱,通常中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贵阳市为多雨,旱情较轻或无旱。  相似文献   

5.
以长期农业气象田间观测和统计局产量资料为基础,研究得出:怀化市一季中稻生产农业气象灾害以干旱、洪涝、秧田低温、8月低温为主,对中稻产量的损失30 a来平均4%左右,最大22%。中稻产量损失率5%以上的年份约10 a 3遇,除2002年多种灾害影响和1996年特殊洪涝年外,其它均为持续30 d以上夏旱、夏秋连旱年份。  相似文献   

6.
川东盛夏伏旱非绝热热流量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明  李跃清 《大气科学》1994,18(4):423-430
本文分析了川东伏旱与大气非绝热热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四川“西涝东旱”气候特征相关的川东伏旱与北半球大范围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相联系。夏季月平均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亚欧范围内差异显著。重旱年极地维持1波,无旱年维持2波,90—120°E、20—40°N关键区,重旱年北正南负、东正西负;轻旱年东正西负;无旱年北负南正、东负西正。川东重旱年、轻旱年为负距平区,无旱年为正距平区。并且,青藏高原加热作用,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系统而对川东伏旱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根据冬-夏地气遥相关事实,应用参数化方法,建立川  相似文献   

7.
利用柳州市及所辖6个县(区)1961~2014年共54a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项逐月环流特征量资料等,对柳州夏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夏旱年,柳州上空对流层为反气旋式距平场控制,伴随着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异常,同时中高纬一脊一槽明显,槽区偏北,低纬印缅槽变浅,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均增强,柳州上空上升运动明显减弱,阿留申低压增强,亚洲热低压减弱。柳州夏旱年春季,东亚大槽偏强、副高偏弱、印缅槽偏强、地面阿留申低压偏弱时,柳州夏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川省雅安市195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和1969~2000年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地区4个典型旱年和4个典型涝年的降水量、降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旱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9mm,涝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旱年多1010mm。旱年汛期降水量占旱年降水总量的70.4%,涝年汛期降水量超出旱年一倍,且占涝年降水总量的81.1%。旱、涝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且涝年的季节差异更加显著;雨强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相似,夏季达到最大,且旱、涝年年雨强和汛期雨强的差异很明显;旱、涝年之间的雨日差异要小的多,季节差异也不突出。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月份不同,旱年降水量7月最多、1月最少,而涝年降水量8月最多、12月最少。另外,旱、涝年白天、夜间的月降水量和月雨日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降水强度,旱、涝年降水量和雨日的逐月变化也有较大差异;旱、涝年降水日变化与夜雨特征都突出,但夜间降水量和频次远远大于白天。旱、涝年降水量和频次的最大值、最小值出现时间有差异,旱年最大小时降水量在01时,最小在14时。涝年夜间小时降水量为双峰结构,最大小时降水量在23时,另一最大值在03时,最小在16时。旱年和涝年最大小时降水频次均出现在00时,最小分别出现在14时和15时。并且,降水量和频次从谷值到峰值的增加速率超过了从峰值到谷值的衰减速率;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其夜间降水量越容易出现多峰值的波动,且旱、涝年夜间降水量和频次的差值也越明显。其中,旱年中雨和大雨降水量和频次高于涝年,但涝年暴雨降水量和频次远高于旱年。   相似文献   

9.
绍兴近1000 a来旱涝变化总体较平稳,变化幅度不大.涝年比旱年多10%左右,偏涝年最易出现,大涝年最不易出现,旱和大旱年出现的频率相当.1000-1115年之间以旱为主,1116-1340年之间以涝为主,1341-1700年之间是旱涝相间的,1700年至今则以偏涝为主.但2000年后偏早年份偏多,目前绍兴正处在偏旱期中.用滑动t检验分析突变点表明:1116年附近的突变点最显著,旱涝转变最明显;1463年附近、1570年、1680年附近、1299年、1628年附近的突变点也比较显著,其中前3处都是负值,偏旱转向偏涝,后2处是正值,偏涝转向偏旱.  相似文献   

10.
李川  芮景新 《四川气象》1996,16(3):6-10
1995年,我省大部地区降水比较调和均匀,年总降水量盆地大部正常或略偏少,仅 中部南充,遂宁-带偏少2-3成,干旱较严重,而川西高原的康寂地区偏多2成,造成局地严重洪灾害。本年度的干旱特点;以夏旱为主,夏旱面宽但持续时间短,因此与历年相比仍属一般夏旱年;春旱一般,伏旱轻而偏迟,具有伏秋连旱的特点。本年度的洪涝灾害具有偏晚发生,次数少而局地强度大的特点,8月9-12日、23-24日两次大暴雨过程,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