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史前聚落与聚落之间按照一定的社会组织原则,在空间上近距离相聚而形成的各种聚落群聚形态,不仅是当时人类一种普遍生活方式的反映,而且还为窥探和研究史前社会的历史演变提供了一个视窗与平台。以中原核心地区洛阳地区(以洛阳盆地为主)为例,作为史前聚落群聚形态和社会演变的代表与典范展开研究。以仰韶文化时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洛阳盆地为研究重点,基于GIS技术对该地区已发现的史前聚落遗址的数量、规模、空间分布、空间相互关系、以及与地形、地貌的空间关联等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分析,并充分挖掘空间及属性信息,揭示"聚落群"与"聚落群团"的组织形态特点,辅助分析该地区聚落形态和社会演变规律,为史前文明进程的研究提供空间分析支撑。  相似文献   

2.
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空间集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落空间分布是聚落考古和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分析区域聚落分布,可以揭示区域内聚落空间分布形式和聚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为重新认识和理解聚落文化提供参考。利用GIS技术的空间模型分析功能对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型分布特征,并且具有双中心集聚结构,即具有两个空间分布中心聚落,分别为登封市唐庄乡的向阳遗址与舞阳县马村乡的阿岗寺遗址。最后从区域聚落规模对比角度对该两处遗址成为空间中心聚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模型分析和区域聚落规模对比分析结果,可以认为向阳遗址与阿岗寺遗址是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聚落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3.
关联规则挖掘是社会安全事件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于发现事件属性项及事件间的潜在关联。该文分析了社会安全事件的时空特性,利用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分析事件属性项间的时空关联。为解决现有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需要事先指定挖掘时间区间的问题,提出一种非指定时间约束的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根据事件时间属性值和时间划分粒度为事件空间和专题属性项增加时间标识,用时间标识代替时间属性值,得到全时间域内带有时间指向性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以全球恐怖主义事件数据库为数据源,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实用性,能够为社会安全事件的分析与预测、快速响应与防范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郑洛地区的史前聚落位置与河流关系的距离进行分析,可知郑洛地区史前四个文化时期60%以上的聚落遗址都在水系4 km半径的缓冲区之内。对该地区四个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高程分析,发现大部分聚落遗址的高程位于100 m到400 m之间,而高程值小于100 m的遗址点不足10%,并且四个文化时期遗址的平均高程值都在280 m左右。对该地区史前四个文化时期的聚落数量进行增长分析,得出了郑洛地区聚落数量具有由早到晚呈几何状不断攀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 K-means聚类挖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和GIS组件SuperMap Objects,开发了基于连续文化序列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运用该系统对郑州—洛阳地区史前3个连续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数据挖掘,提取聚落遗址群的聚类规则。通过对聚类规则的分析可知,在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那些靠近聚落群中心且面积较大的高等级聚落,在位置和交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具备中心聚落的特点,成为中心聚落的潜力大,有发展成为王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10):54-54
近日,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发现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据已挖掘的房址和出土的陶器等遗物判断,这是科尔沁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遗物最丰富,并有别于同时期红山诸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相似文献   

7.
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鲁鹏  田燕  杨瑞霞 《地理学报》2012,67(10):1375-1382
选取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重要遗物、重要遗迹4 个变量, 利用SOFM网络对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 个阶段分别进行聚类分析, 以此对区域不同时期早期聚落的规模等级进行划分, 其中裴李岗时期聚落划分为2 个级别, 仰韶、龙山时期聚落均划分为3 个级别, 夏商时期聚落划分为4 个级别。结果表明, 裴李岗时期区域聚落等级规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大致在距今5000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晚期, 区域聚落规模等级出现分异, 这种分异在龙山时期得以延续, 并于夏商时期最终形成。此外, 规模等级划分结果还对于特定时期文化面貌的区域差异有所反映, 具体表现在裴李岗时期3 个区域所属的不同文化系统与夏、商文化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研究发现, SOFM网络具有的邻近单元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特征可以降低遗址面积不准确性对于分类结果的影响, 非常适合于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的划分。  相似文献   

8.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这种变更响应于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巢湖湖泊收缩、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活范围扩展,反映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貌演化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古聚落变更的影响;而各时期聚落遗址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则与流域东部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巢湖流域古聚落变更的重要激发因子,对古聚落的分布、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   

9.
冀东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间地带,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以冀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软件和该地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建立了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冀东地区815个古聚落遗址的GIS数据库,对冀东地区聚落遗址分布密度、分布重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海拔高程、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环境因子对不同时期聚落遗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平均密度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由新石器时代的10.73×10~(-4)个/km~2到青铜时代的58.8×10~(-4)个/km~2;聚落遗址分布重心由燕南丘陵区(30×10~(-4)-36×10~(-4)个/km~2)转移到燕北山地地区(195×10~(-4)-234×10~(-4)个/km~2);(2)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中心线3 km以内的区域,但青铜时代3km缓冲区以外的聚落遗址比例升高,濒河性呈减弱趋势;(3)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变迁表现出明显的由低海拔(50 m)到较高海拔(500-1000 m),由低坡度(3°)到较高坡度(7°-15°)转移的趋势;(4)环境变化对平原地区聚落遗址的影响远大于山区。  相似文献   

10.
<正>喇家遗址是一处以距今约4000年的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盆地黄河北岸二级阶地上的下喇家村(图1),高出于黄河河面30余m,距黄河水平距离约1 000m。吕家沟由北向南流至下喇家村,将遗址分为两部分,与岗沟汇合注入黄河。该遗址自1999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以罕见的灾难遗迹而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地表移动盆地的动态发展规律分析矿区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改进基于版本—增量的时空数据模型,建立了沉降要素表、几何表和属性表,实现矿区地面沉降时空信息的集成表达,并分析该方式的主要优势。其中,特征属性在内容上包括矿区地面沉降的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信息,以辅助沉降时空分析、表达时空语义;鉴于不同属性变化的时间粒度及与几何变化的同步性存在差异,将属性字段分别放置在属性表和几何表中,以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减小数据冗余。最后,通过试验集成管理山东省济北煤矿西北部地面沉降的时空数据,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的动态发展规律,发现了该区沉降与采矿活动的相关性,验证了本文沉降时空数据组织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行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的方法。即利用虚拟钻孔扫描剖面地层获得相关信息,从中提取田野考古中所需的各文化层及遗迹的厚度、顶界和底界深度等空间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获取地层信息且数据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Web的空间OLA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AP(在线分析处理)是空间信息集成,查询与分析的重要领域和手段,基于Web的OLAP需要解决体系结构,空间数据仓库构建,多维数据模型,WebGIS,数据挖掘等诸多理论和工程问题,体系结构规定了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模式,多维数据模型中定义了基于数据仓库的度量和维度结构,是OLAP和某些数据挖掘模型的基础,是数据仓库应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体系架构,多维数据模型和OLAP技术在处理穸间数据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文章尝试探讨在Internet环境下,在传统多维数据模型中引入空间维度,度量中指向空间聚合结构的空间数据索引及其空间算子集合,从而构造出空间多维数据模型,并在模型物理实现的基础上,试验了空间立方体的Web OLAP操作,可以预测,空间OLAP研究将成为GIS研究的热点,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FEFLOW和GIS技术的矿区地下水动态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是山西亟待解决的重大需求问题。针对山西矿区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等现状,通过分析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开采现状等监测数据资料,以FEFLOW模型和GIS技术为平台,构建山西矿区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进行地下水动态研究,模拟并预测了4种不同情境下矿区地下水动态过程,从而定量分析采矿活动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揭示矿区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矿区开采强度提高10%、30%、50%时,地下水整体流场和运动趋势没有大的变化,但在矿区南部地下水流场发生突变,等值线形变,且在东南部形成一个水位变化剧烈的低水位带,迫使地下水流向发生偏转。水位分析表明采矿活动会造成地下水位整体下降,下降幅度与开采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系统均衡分析表明,当开采强度保持现状或提高10%,地下水系统仍然处于正均衡,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当开采强度提高30%、50%时,系统转为负均衡状态,补给量小于排泄量,地下水水量大幅度减少。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保护矿区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为有效遏制矿区水环境恶化、确保矿区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含义,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的特点、主要方法分类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空间数据的特点,提出一种空间数据挖掘体系结构,并分析空间数据挖掘的基本过程,阐述了当前空间数据挖掘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空间数据具有海量、非线性、多尺度、高维和模糊性等复杂性特点,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是对空间数据中非显性的知识、空间关系等模式的自动提取。该文从空间数据挖掘的知识类型、方法、体系结构、过程以及与GIS系统集成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重点阐述空间特征及区分规则、空间分类及聚类规则、空间分布及关联规则、空间序列及演化规则等知识类型以及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探索性数据分析、可视化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应用和系统实现等方面研究方向、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集数据库、知识库、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可视化工具、网络等技术于一体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是其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 空间数据量日益增大, 已超出人们的分析能力。传统的空 间数据分析方法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无法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要。空间关联规则是空间 数据挖掘一个基本的任务, 是从具有海量、多维、多尺度、不确定性边界等特性的空间数据中进行 知识发现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基本概念、分类、挖掘过程、挖掘方法、目前研究成果等方面对其进 行综述, 重点阐述了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效率的改进策略、基于不确定空间信息的挖掘方法、挖掘 过程及结果的可视化、弱空间关联规则的挖掘方法等。通过对现有空间关联规则研究成果和存在 问题的深入剖析, 指出了其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士锋  徐立升 《地理研究》2007,26(5):949-957
本文针对海河南系平原不同时期地下水水位变化引起的能耗增加问题,基于开采井与其影响半径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耗能等效的假设,首次推导了浅层地下水耗能计算公式。利用三个不同时期浅层地下水流场的演化特点,结合GIS技术方法,对典型年份 (1964、1984和2001年 )春季农业生产季节地下水开采耗能及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制了海河南系平原农业春产期浅层地下水耗能空间分布图,分析获得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开采耗能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从海积平原地区到太行山前平原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耗能以及耗能差值都呈递增趋势。研究结果对北方地区水价政策等的制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区南水北调后地下水水位回升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罗北凹地液体钾盐矿区深部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缺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矿区地下水监测数据及矿区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正在运行的采卤生产井做抽水试验得到深部承压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影响半径、渗透系数等水文数据,与前人在罗北凹地钾盐矿区不同水文地质区域做过的抽水试验取得的水文数据进行对比并加以验证,以此确定罗北凹地液体钾盐矿区相对难开采的深部承压含水层卤水的开采方式及采卤工程的布置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大数据的表达方式、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地理模式的叠加与尺度性、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地理学的关系等4个方面阐述了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与作用,并从挖掘目标的角度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类。未来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研究将面临地理大数据的聚合、挖掘结果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而非常识等几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