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论述国土规划产生的社会、科学背景和国土规划的科学性质,提出为建立国土规划学的体系而努力,有益于深化国土规划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认真编制省(区、市)国土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土规划工作,最近国家计委发出《关于加强省级国土规划工作的通知》。 《通知》说,编制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国土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高层次的综合性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知》指出国土规划的主要作用:1.对规划区范围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具有约束力。从原则上讲,任何开发建设都不应与国土规划相矛盾。2.国土规划中提出的地域分工、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3.
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土规划可操作性问题论述国土规划在内容上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和重点,处理好主要研究内容与其它内容的关系,在深度上要与计划相衔接,做到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通过确立国土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与计划主渠道相衔接和强化国土部门管理职能等多种途径,促进国土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一个好的国土规划,至少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资料翔实、准确;分析评价工作扎实;规划的指导思想正确;选择的目标接近客观实际;具有国土规划的特点,即通常讲的地域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的内容应突出资源的综合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三个方面。国土规划中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整治任务和项目,要经过方案比选或分析论证;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 “协调”既是国土规划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国土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国土规划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说,要争取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协调”或“平衡”工作:一是从省性和更大的地域范围出发,与国家长远计划战略目  相似文献   

5.
1984年12月19至28日,国家计委在郑州召开了全国国土规划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市区计委、国土规划试点单位的负责人和中央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及科研人员150多人。国家计委付主任徐青、顾问吕克白分别讲了话。会议主要议题有三项: 一、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是当前一项重大紧迫任务。一定要在85年内把全国的国土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通过不同层次的国土规划试点,积累了不少经验、出现了一系列总结国土规划理论方法的文章;1984~1986年进行的宁夏南部山区国土规划试点工作,在探索地区国土规划的方法论方面,亦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以供讨论。一、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国土与人的关系,是国土规划的核心国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国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国土建设的综合布局。通过宁南山区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认识体会到,地区国土规划的核心问题是,第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论述了基层国土规划的性质和类型,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如何加强综合研究和选择基层国土规划的地域单元.基层国土规划属于小区规划,是国土规划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因而,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生产的总体战略布局,还要以中观布局的观点研究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生产合理规模.关于基层国土规划的类型,由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专项规划和综合区域规划,前者又可分为部门规划、专题论证和小流域治理规划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土规划的由来,提出综合经济部门要实现向宏观调控职能的转变,应该加强国土规划工作;论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土规划的主要任务;探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国土规划对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调控作用;建议着手组织编制2010年全国国土规划。  相似文献   

9.
对于国土规划的层次,自开展国土规划工作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多认为,应包括全国;跨省、市、区;省、市、区;省内一级经济区这四级。至于县一级要否搞国土规划,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没有必要,其理由,主要是认为国土规划是粗线条、框架式的战略规划,若搞到县一级,则必将过于具体,工作量也太大。因此,迄今为止,全国很多地区进行国土规划时,都没有编制县域的国土规划。 我省宜昌地域,是全国首批国土规划试点之一,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县城搞起。整个规划体系从层次上看,包括全地域(包括九县一市)的规划和各市、县的规划,并且,十分强调将县域作为规划的基本单元。其做法和收获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第一次国土规划的经验教训,剖析了日本历次国土规划及新国土规划的特点,提出了辽宁省国土规划的总体框架。我国第一次国土规划在摸清资源环境家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实施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太宽泛,针对性不强,更缺乏法律依据。日本曾进行了5次国土规划,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组织实施第6次国土规划。日本国土规划的成功在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重视法律法规建设;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国土规划内容;重视国土的形成和培育。中国的国土环境与日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新一轮国土规划应在认真学习日本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五新"(观念新、切入点新、理论指导新、方法手段新、内容体系新)。辽宁新国土规划要跳出国土看国土,突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以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主线,重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利用"4S"技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国土规划与计划工作的关系、国土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关系、国土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要有相应的保证措施来实施国土规划等问题,指出国土规划与计划工作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有关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土规划是以地区综合开发为主的规划,即以块块为主的规划,国土整治的各个专项规划(如江河的流域治理、黄土高原的整治等等),也都是按区域进行规划的。所以说,搞国土规划,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任务是很重的。我国的国土规划起步比较晚,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抓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同年10月国务院批示原国家建委要抓国土规划,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审批。此后,有三年是试点摸索过程。去年11 月,决定搞全国的国土规划纲要。为此,计委报告国务院。今年三月,国  相似文献   

13.
1987年8月,国家计委颁发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国土规划的行政法规。《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土规划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内容、编制和审批程序、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对于保证和提高国土规划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开展国土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指明了方向。现就国土规划的质量要求问题,以及为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需采取的重大措施,提出一些粗浅想法,与广大国土工作者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01年国土资源部开展国土规划试点以来,试点地区努力克服困难推进工作,并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空间范围与时间期限、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编制主体和工作模式、规划主题及纲要内容、研究专题及规划成果、国土规划的区域划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虽然试点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缺憾,如一些关键问题未达成一致、规划实施未受到足够重视、大多未按计划来开展工作、社会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等,但也取得了部门特色得到彰显、基础扎实总体较好、不少尝试具有创新、试点不乏重大贡献等显著成效。随着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国土规划,文章建议今后开展国土规划时要立足部门特色紧扣时代主题、加强问题研讨制定指导办法、健全协调机制减少工作阻力、增强试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及注重试点经验的提高和推广等。  相似文献   

15.
自1981年4月中央书记处第九十七次会议决定在我国开展国土规划工作以来,这项事业得到了愈来愈多的领导和专家的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今天,国土规划,更加得到了各级计划和规划部门的重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从1985年起着手编制我国第一部《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也随之陆续编制本省、区、市的国土规划。为什么国土规划会得到计划部门的重视?国土规划在完善和改革原有计划体系中能起到哪些应有的作用呢?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土规划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概述  相似文献   

16.
国外国土规划的特点和新动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首先阐明国外国土规划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然后对欧盟、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的新世纪国土规划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特点、新理念、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指出国外国土规划对中国国土规划的启示和中国新时期国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981年,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先后作出关于搞好我国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决定,提出要搞立法、搞规划;1982年7月“三北”地区和9月南方地区国土规划工作讨论会以后,我国国土规划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到目前,不仅国土规划试点地区(如吉林松花湖、宜昌地区、豫西地区、京津唐地区、黑龙江省等)的规划工作已先后完成,而且全国范围的,以及许多省区和省内经济区的国土规划工作也相继开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当前国土规划的几个理论问题,认为国土整治是硬任务,国土规划必须以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整治二者为其基本内容。国土规划是完成国土整治的基础工作和前期工作,应该从国土规划工作向前跨越,走向抓国土整治典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根据乌江干流沿岸地区国土规划工作实践,论述国土规划与资源、规划重点与其他各种关系,探索提高国土规划的实用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我国实施国土规划和发挥国土规划的作用。指出继续深入开展国土规划的任务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