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趋于稳定合理。从入境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看,相对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区域差异变动和消费结构呈现稳定状态;但是相对于旅游外汇收入水平,接待境外游客较多的地区恰恰也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近10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主要助推因素仍主要来自接待入境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游客消费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基于市场结构分析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7—2007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并得出结论:从年际变化看,入境旅游市场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但波动较大;从客源构成看,以外国人市场为主体;从境内流向看,游客主要去往兰州、酒泉和甘南;从消费构成看,以长途交通占的比例最大。建议通过开发旅游精品、确定市场重点、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及优化旅游消费结构等途径进一步开拓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3.
方叶林  黄震方  侯兵  王芳 《地理研究》2014,33(10):1942-1955
以大陆入境游客的年度及月度数据为例,利用HP滤波、BP滤波及季节指数分析了大陆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并结合脉冲响应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入境游客在波动中上升,在1989年、2003年、2009年出现较大的下滑,根据滤波分解可将入境旅游划分为五个周期,分别为起步期(1978-1983年)、探索发展期(1984-1989年)、初步发展期(1990-1996年)、快速发展期(1997-2003年)、相对成熟期(2004-2011年),平均每个周期约为6.6年。入境游客的季节强度指数大致呈“倒V字型”分布,季节变动指数大致呈“双W型”分布,相对于年度数据,月度数据的波动效应更加显著。政策制度、区域经济、突发事件对入境游客周期波动具有重要影响。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对外经济交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入境游客有正向的冲击,不同交通方式对入境游客有不同的响应机理。针对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应进一步注重游客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外宣传营销,及时调整经营方式及发展策略,同时需要平衡发展三大入境旅游市场,降低入境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集中指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模型、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2000—2013年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范围内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份额缓慢下降,外国游客数量小幅增加,港澳台游客人数反复波动,入境客源地市场极不稳定;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地市场过于集中,易受到主要客源国蒙古和俄罗斯的影响,对内蒙古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内蒙古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缺少明星市场,客源市场结构不完善;蒙古、俄罗斯在结构转移分量中较高,但是在竞争力转移分量中却相对较小,表明这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入境旅游客源方面有充足的市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旅游流年际变动指数、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及空间重心模型,对2000年至2012年江西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流年际波动较大,港澳客源市场表现最为稳定,其次是台湾和外国客源市场,港澳台近程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仍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外国入境客源市场潜力还要进一步激发。2年际集中指数较高的美日韩等国,应在稳定基数效应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营销;年际集中指数较低的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等国,应进行重点开发,培育新兴市场。3港澳游客地理集中度高,外国游客呈现分散-集中趋势,为分散风险应加大对亚洲邻国市场的开拓力度;而城市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客源结构更加完善,但由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知名度及其客源国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流重心移动轨迹存在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6.
运用首位度、位次变化、齐夫定律、差异度,比较分析了江苏省2009—2012年国内及入境旅游客流规模分布的变化特征。国内旅游客流和入境旅游客流二者首位分布均不明显,但后者大于前者,且前者向扩散方向演变,后者向集中方向演变;二者均遵循齐夫定律,但前者为单分形,后者前6年为单分形,后8年则为双分形;前者先呈对数正态分布模式后呈帕雷托模式,后者前6年呈不规则帕雷托模式,后8年标度区一先呈不规则帕雷托模式后呈帕雷托模式,标度区二呈不规则帕雷托模式;前者规模变差呈现波动扩大态势,后者则呈波动缩小趋势;二者的差异度都不大,但后者大于前者,且差异度变化与各自Zipf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区域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可进入性、服务设施、重大事件、客源地居民收入、旅游偏好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着江苏旅游客流规模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选取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构建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素质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总体上呈逐步收敛态势;(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远强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下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省际差异贡献率最大;(3)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呈“U”型拟合曲线,总体上表现出东强西弱,自西向东愈渐增强;北强南弱,自南向北愈渐增强的发展格局,且区域入境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魏强  佟连军 《地理学报》2013,68(12):1678-1688
在吉林省经济能源发展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指数分解法和线性对数函数分析了吉林省2000-2011 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因果关系,每增加1 亿元GDP就要消费1.758 万t 标准煤,表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属于能源依赖型;②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1979-2011 年吉林省累计的5390.05 万t 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实际增长中,单纯经济总产出变化带来的增加量为6518.135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量为1895.739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引起的减少量为3023.82万t 标准煤;③ 2000-2011 年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相对指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以2000 年作为基年,2011 年的能源强度为2000 年的88%,效率指数和结构指数分别为2000 年的72%和121%。④ 从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来看,总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煤炭消费强度对工业结构变化最为敏感;石油消费强度的结构因素多于煤炭;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⑤ 就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来看,农业比重下降有助于综合能源消费强度、煤炭消费强度、电力消费强度的降低。农业比重变化对综合能源消费强度和电力消费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对这两者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对于煤炭消费强度、天然气消费强度的影响作用最强的产业是工业,石油消费强度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工业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江苏省1978—2006年入境旅游面板数据,基于旅游需求的角度,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亲景度等指标对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国际游客地理集中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各客源国的年际变动指数差异较大;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差异并不显著;客流空间集聚和不均衡特征仍较明显。建议从市场、产品开发及客流空间调控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陈秀琼  黄福才 《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1990~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时间尺度上的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变化速度变缓;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东部地带内差异是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总体上看,中国入境旅游省际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居高不下,90年代中期急剧缩小,21世纪初持续下降,并有小幅波动;地带间差异除1991年和2003年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持续下降;东部地带内差异较大,但差异迅速缩小,中部地带内差异居高不下,变化明显,西部地带内差异较小,波动不明显。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有两个有意义的发现:一是入境旅游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和经济差异逐渐加大的发展方向刚好是相反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发展入境旅游可以起到调整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能起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二是中国入境旅游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带间差异却逐渐扩大,说明入境旅游在缩小地带间差异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1999-2008年新疆入境市场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年际集中指数指标,采用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入境游客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消费结构3个方面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地地理集中指数仍然较高;(2)外国人是新疆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欧洲和亚洲旅游者是新疆入境旅游者的主体;独联体是新疆第一大客源,其次是日本、台湾、港澳同胞、美国、韩国;(3)大多数新疆入境旅游者流向北疆;绝大多数新疆入境旅游者流入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4)多数国家是新疆入境旅游比较稳定的客源市场,少数国家有较大的年际间差异性;(5)除了购物、长途交通所占较大比重及变化较明显外,市内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邮电通信、其他服务等所占比重都较小,变化不明显且变化幅度较小。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开发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文龙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2019,42(2):404-413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以内蒙古8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函数模型法、ArcGIS Voronoi图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入境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研究区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产业实力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组织接待能力空间呈现破碎化特征。(2)竞争力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且竞争力较强的县域多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区。(3)强竞争力与较强竞争力县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通辽、锡林浩特形成两大竞争力集聚区。(4)准则层中障碍度指数由大到小排名为:旅游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能力;指标层障碍度来看,位于前5名的单项指标分别是: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国际旅行社数。(5)旅游资源吸引力与旅游组织接待能力相差悬殊是造成内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旅游产业实力差异加剧了竞争力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1985-2004年武汉市入境旅游统计资料,分析了其入境旅游的发展现状,客源市场和外汇收入水平的年际变化规律,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1)过去20年里武汉市入境旅游者人数逐年增加,停留时间增长,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太、北美和西欧,结构上虽然在逐渐的优化,但仍过于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3)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极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抗干扰能力较差,今后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相似文献   

14.
以1978-2010年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数据,通过增长速度和特征年份区域差异变化分析等,对江苏省入境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都经历了快速增长(1978-1988)、波动增长(1989-1999)和平稳增长(2000-2010)三个发展阶段。计算1996-2010年13个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合比率和 ArcGIS空间分析,分析1996、1999和2010年3个特征年份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得出入境旅游的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南非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体制的转变为南非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旅游产业绝对集中指标、季节性强度指数等定量方法,在南非入境旅游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南非入境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和南非入境游客旅游心理行为,从而为优化南非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相对富裕阶段,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旅游恩格尔系数是从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角度出发,选取综合性指标正向测定居民精神消费水平,进而用来衡量社会发展状况和居民生活质量。基于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04,2010,2015年截面数据对河南省18个城市居民消费进行案例研究,表明旅游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在时空测定上都呈现较为明显的反向相关性,旅游恩格尔系数对恩格尔系数具有较好的替代性。提出了居民消费结构向量模型,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空间截面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居民消费结构向量模型不仅能反映消费指数的变化,且能直观反映实际消费金额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是我国西部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区域。本 文主要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 对其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能值 自给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人口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与其 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总能值用量的98.11%来自于区内, 其中 74.26%为不可更新资源。提出内蒙古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努力获得更多的外部高品质的能值反馈; 加快软硬件的建设, 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根年  薛刚 《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将旅游地的成长看成是有生命的自组织过程,以1980-2005年统计数据,着眼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源结构、人均消费及旅游收入的变化过程分析,从新角度探讨了旅游地的成长与结构变化的关系,丰富了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认识。结果发现,秦俑馆入境旅游呈“扇贝型”增长,国内旅游为“主循环-再循环型”周期波动,入境游客在总游客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人均旅游消费额不断提升,致使旅游经济收入摆脱了客流量生命周期的影响而得益延长,为我国国际名牌旅游产品从外延性客流量增长走向内涵型旅游收入增长提供了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魏颖 《地理研究》2012,31(2):257-268
引入优势度的概念,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定量测评1993~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聚类分异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地域格局突出——广东、上海、北京3省(直辖市)优势度极其显著,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三大核心;云南、广西、四川、陕西四省(自治区)优势度很显著,是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核心;内蒙古、黑龙江、湖北三省(自治区)优势度较显著,是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动态演进受到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引起优势度空间动态演进的地理因素可归结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大类;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梯级网络结构正处于优化调整和良性重组的转型关键期。本文旨在为探索区域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地域结构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