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埒藏高原高寒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根据沙漠化程度可划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类。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两大类。本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2,其中轻度、中度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2,752.9km^2和578.6km^2。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分别为916.4km^2和944.5km^2。主要分布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地段面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龙羊峡库区沙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利用1987年和2000年美国陆地卫星TM数据资料,对青海省龙羊峡库区13 a来土地沙漠化面积、分布、发展等动态进行了监测,发现龙羊峡库区沙漠化总面积的净扩大量并不很大,只有15 220.6 hm2,沙漠化面积以平均每年1 170.8 hm2的速度递增,年递增率为0.55%,但沙漠化程度加大、等级增高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龙羊峡库区土地沙漠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地处高寒干旱与半干旱自然环境的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经济活动影响加剧了沙漠化正过程,使本区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威胁到水库的生产、发展,严重影响着库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多时相、多波段TM影像(1987、1996),结合实地考察,以IDRISI、ARC/INFO、ARCVIEW等为核心软件,以P微机为主平台实现遥感与GIS一体化,建立了易操作可运行的龙羊峡库区地理信息系统,在系统支持下对库区土地沙漠化进行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土地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大,平均以21 km2·a-1的速度递增,沙漠化正过程迅速发展。造成沙漠化普遍发展的主导因子是自然因素,但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沙漠化正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4.
查勇  高家庆 《中国沙漠》1997,17(3):286-290
阐述了利用航片及精处理过的TM影像编制1:10万陕西省榆林市芹河乡土地荒漠化分布图的方法及过程,1960年及1987年分布图的定量分析比较表明,该乡荒沙漠化现象在东部经过治理得到了抑制,而原先多为植被覆盖的西部出现了耕地,牧地奶化成沙地。27年间全乡林地增另了13.13km^2,沙地,耕地及牧地分别减少了7.18km^2、1.03km^2和5.98km^2,结果表明建造防护林是治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龙羊峡库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利枢纽位于青海省共和盆地 ,盆地内以高寒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导致这里的生物—土地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加 ,对土地的掠夺式利用日甚 ,生态环境恶化有加重的趋势。共和盆地各种环境问题集中分布于龙羊峡库区。库区内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与当地农牧民的贫因、草场超牧、滥采滥樵相互影响 ,成一恶性循环机制 ,严重影响着龙羊峡水库的正常运营及其下游地区的安全 ,制约着龙羊峡水库周边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羊峡库区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中所获近十年来龙羊峡库区环境恶化的有关证据 ,用持续发展的观点 ,对龙羊峡库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见解 ,认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当前区内经济发展的最迫切要求 ,文章中所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皆围绕此而进行  相似文献   

6.
灰色预测理论在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国定  姚发芬 《中国沙漠》1995,15(4):353-356
本文在农牧交错带沙漠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以榆林县为例,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及GM(1,1)预测模型,分别对该县的人口及沙漠化土地进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为;到2000年,榆林县人口为44.03万人,比1975年净增人口18.05万人,占1975年总人口的69.49%,人口密度达62.39人/km ̄2,比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提出的20人/km ̄2,为干旱地带的人口对土地压力的临界值高42.39人/km ̄2;榆林县重度、中度、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0.6965万ha,15.0126ha和10.7105万ha。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比1975年减少约19万ha,中度沙漠化土面积比1975年增加约4.8万ha,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比1975年增加5.6万ha,总的趋势是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7.
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的沙产业模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樊胜岳  周立华 《地理科学》2000,20(6):511-516
我国土地沙漠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治理,目前沙漠化土面面积仍然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率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主不要求我们对以生沙漠化的研究治理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现代经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经济以对资源的坡坏造成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而沙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沙产业理论,将沙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沙漠化防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GIS支持下的龙羊峡库区草场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GIS手段,对龙羊峡库区的草场现状作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库区草场退化严重,建库后以年均35.6291km^2的速度退化,并直接导致了库区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多种环境信息综合分析,并结合多次实地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库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过牧是库区草场退化的最重要原因;②耕地,尤其是旱作耕的增加是库区草场退化的主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共和盆地在自然带上属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与干旱荒漠地带之间的高原温带内半干旱干草原和干旱荒漠草原的过渡生物气候亚带, 高寒干旱的气候和丰富的第四纪砂物质是我国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的地区之一, 这对当地农牧业生产, 特别是龙羊峡库区造成巨大威胁。为此, 本文探讨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现状、危害的基础上, 并提出土地沙漠化的初步区划、防治原则、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了库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以及建库近十年来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过程与发展趋势,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生态环境综合分类系统,在一次分类处理中通过多层次不同级别的组合获得了基于同一信息源的土地沙漠化、草场盖度、土地利用处地覆盖等多种环境类型信息,并利用环境信息模型对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基于GIS的分类后再处理使遥感分类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在GIS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定量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Development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Bashang area in the past 20 year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Phys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Bashang area In broad sense, Bashang area refers to the entire Zhangbei, Kangbao and Guyuan counties, northern part of Shangyi, northern parts of Fengning and Weichang counties of Chengde Prefecture, most part of Duolun county, entire Taipusi Banner (Taipusi County), southern part of Zhenglan and Zhengxiangbai banners (counties) and northeast of Huade in Inner Mongolia, altogether 12 counties or banners covering an area of more than 42,000 km2 with a …  相似文献   

12.
Natural conditions in Bashang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zonal transitions which are liable to be impacted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intensified human activities. The extremely fragile eco-environment is also liable to have desertification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18 years from 1978 to 1996, the desertified land area of Bashang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map nearly doubled, a total increase of 2199.11 km2, averaging an increase of 122.17 km2 per year. Moreover, the seriously desertified area increases rapidly.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Bashang i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natural factors and irrational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Cultivated land expans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overgrazing aggrevat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岩溶区土地石漠化已成为中国西部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后的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岩溶槽谷区石漠化表现出增加趋势。通过获取槽谷区石漠化、岩性、坡度、海拔、降雨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岩溶槽谷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 岩溶槽谷区总石漠化面积为21323.7 km 2,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8.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是11894.8 km 2、8615.8 km 2和813.1 km 2,分别占石漠化面积的55.8%、40.4%和3.8%;② 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来看,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连续性灰岩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2.1%、22.4%和1.9%;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15°~25°的坡度范围,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7.1%、18.2%和2.3%;从海拔来看,主要分布于400~800 m范围内,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4.9%、18.4%和0.2%;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主要发生于山地旱地中;从人口密度来看,集中分布于100~200人/km 2中;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来看,集中分布于25亿~50亿元中;③ 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器揭示了岩性(q = 0.58)、土地利用(q = 0.48)和坡度(q = 0.42)3个因子是槽谷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岩性与土地利用类型(q = 0.85)、坡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q = 0.75)共同驱动槽谷区石漠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曾永年  冯兆东 《地理学报》2007,62(5):529-536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建立了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在此基础上, 通过遥感数据处理与参数反演, 建立了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 并利用1986~2000 年 Landsat-TM/ETM+ 遥感数据, 对近15 年来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519.97 km2, 其中以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沙漠 化土地集中分布在玛多宽谷盆地南缘与黑河宽谷盆地北缘之间, 沿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山丘 陵展布, 分布于河谷, 湖滨、古河道及山麓洪积扇等地形面上, 呈斑块状、片状和带状分布。 1986~1990 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增长率为21.87%, 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表现为沙漠化土地 快速蔓延。1990~2000 年沙漠化土地年扩展率为2.73%, 虽然沙漠化扩展速率降低, 但在进一 步扩展的同时, 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总之,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 黄 河源区沙漠化过程呈现为正在发展和强烈发展的态势。但在不同时段上沙漠化发展呈现出不 同的特征, 80 年代末沙漠化土地增长率高, 沙漠化过程表现为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 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增长相对减缓, 但中度沙漠化土地则保持直线增长的趋势, 呈现出以沙漠 化程度的加重为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42,自引:24,他引:18  
荒漠化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科学界历来对此十分重视。我国是受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和18.12%。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的情况相比,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均出现减少和减缓的趋势,沙化土地已由90年代末每年扩展3 436 km2转变为每年减少1 283 km2。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体现,也是国家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和加大荒漠化防治投入的结果。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扩展与逆转过程仍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在大范围内控制着荒漠化土地的扩展与逆转过程,气候暖干化有助于荒漠化的发生与扩展,但在局部地区随着气温升高有降水增多的可能,有利于荒漠化土地的逆转。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是不容忽视的。要遏止荒漠化的扩展,应采取适应与减缓气候干旱化对策,消除人为荒漠化因素,并积极整治荒漠化土地,从根本上促进荒漠化土地的逆转。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multi-temporal remotely sensed materials of both 1985 and 2000,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land-use types and their conversions on desertification in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 central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desertified land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degrees: potential, light, medium, severe and extre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t of desertification expands slightly, while desertification degree i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About 22.35%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the desertification course, and the expanded area of both severely and extremely desertified land accounts for 3.67% of the total area of Mu Us Sandy Land. About 9053 km2 of area witnessed changes in land-use types between 1985 and 2000, which accounted for 10.75% of the total. More importantly, the area of conversions among cultivated land, forestland and rangeland added up to 971.6 km2.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both improper land-use types and conversions could accelerate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Both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land have more effects on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than rangeland. Some land-use type conversions, such as rangeland to cultivated land, rangeland to forestland and forestland to cultivated land, are attributed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while the opposite can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地区农业用地方式转换与沙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and the study area Desertification refers to land degradation phenomenon and process in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the humid index between 0.05 and 0.65) resulting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human ac…  相似文献   

18.
段翰晨  王涛  薛娴  郭坚  文星 《地理学报》2012,67(7):917-928
利用1975 年MSS影像, 1992 年、2006 年、2010 年TM影像和1999 年ETM +影像等5 个时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提取奈曼旗35 年来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区域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旨在为科尔沁地区沙漠化治理和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35 年来, 奈曼旗沙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逆转的趋势, 沙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23.43 km2, 沙漠化土地主要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2) 景观格局呈波动性变化, 1999 年以前, 景观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 蔓延度和聚集度减小, 破碎化程度加强, 沙漠化程度上升, 沙漠化主导类型为中度和重度沙漠化, 1999 年以后破碎化程度变弱, 沙漠化程度明显下降, 沙漠化主导类型转变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3) 1975-2010 年间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迁移最为明显, 轻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了6.35 km, 中度沙漠化土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了7.24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