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明初 《地球学报》1996,17(3):249-257
新生代地质时期如同前期地质时期一样,同样发生过造山运动,由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短暂或运动正在发展过程之中,其强烈程度显示较差,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但是,只要中研究中国大小山川构造地貌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新徨代时期,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时期是造成璀构造地貌形态的主要时期,或者是说最新造山运动时期。本文主要涉及陆内区的准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2.
参阅了水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出版物,评述了水文科学基础的成长历程。将水文学发展史划分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各有其特点。这四个时期是:(a)经验时期(1900~1930);(b)推理时期(1930~1950);(c)理论化时期(1950~1975);(d)计算机化时期(1975~2000).  相似文献   

3.
生油古湖泊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传联  徐金鲤 《沉积学报》2002,20(1):144-150
文中综述了生油古湖泊生产力估算的常用方法,并以山东东营凹陷早第三纪生油湖为例进行了应用尝试。结果表明,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计算,均以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湖泊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沙二段沉积时期古生产力最低。把东营湖古生产力定量计算的结果与现代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生产力的值相比较,可以发现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的东营湖是超养湖,沙三上亚段沉积时期是富养湖,沙二段沉积时期是中养湖。所以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古湖泊最有利于生成石油,这与油气勘探的实际结果极为吻合。  相似文献   

4.
史前聚落时空格局反映了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化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早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机制。本研究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Kernel)相结合的GIS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华夏文明起源核心区域——环嵩山地区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4个时期聚落分布时空格局和密度集聚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裴李岗时期到龙山时期聚落分布趋于分散,从龙山时期到夏商时期,聚落分布趋于集中;从裴李岗时期到仰韶时期聚落空间分布由西北-东南格局向东北-西南方向转变。龙山时期聚落空间分布沿袭了仰韶时期东北-西南格局特征,夏商时期聚落分布又转变近东-西方向。2)环嵩山地区聚落遗址点空间分布核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聚落遗址点分布的密集地带在空间上明显出现转移,裴李岗时期最密集地带在新密市;仰韶时期,聚落分布密度比裴李岗时期大大增加,形成偃师、荥阳、郑州3个典型的中心;龙山时期,聚落密度相对仰韶时期稍微降低,保留了两个聚落密度集聚中心,即偃师地区与郑州地区;夏商时期核密度在4个时期中是最大的,聚落密度集聚中心与龙山时期大致相同。环嵩山地区史前时期聚落时空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早期聚落形态及其演化过程是人类在一定环境基础上依据自身文化特征选择和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全面发展时期的勘查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1世纪勘查地球化学在经历战术发展时期和战略发展时期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各发展时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笔者主要简述全面发展时期的若干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65座城邑与4095座一般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重心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按照裴李岗、仰韶、龙山、夏商这4个时期对城邑与聚落的密度、空间分布集聚程度以及重心位移演变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1)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的分布与聚落的密度关系密切,有83.08%的城邑位于聚落密度较大的地区,尤其是规模比较大的城邑几乎都分布在聚落密度较高的地方,只有少数城邑分布在聚落密度较小的地区;2)河南省仰韶时期至夏商时期城邑与聚落的集聚程度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集聚程度由高到低均为仰韶时期-夏商时期-龙山时期;3)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聚落重心相对城邑重心分布在南面,聚落和城邑的重心均是在嵩山及其周边地区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说明了河南省的文化核心区就在环嵩山地区,该地区在新石器至夏商时期文化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河南省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与一般聚落空间关系研究表明,城邑与一般聚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气候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双重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BIM技术应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BIM技术在中国发展的十几年时间,总体来说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北京奥运时期、上海世博会时期、"十二五"时期和"十三五"时期.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在这几个时期中,BIM技术的应用发展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勘查地球化学在经历战术发展时期和战略发展时期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各发展时期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笔者主要简述全面发展时期的若干特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轩  周立华  陈勇  路慧玲 《冰川冻土》2015,37(6):1688-1696
水资源利用是民勤绿洲发展兴衰的关键影响因素. 将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典型时期——"以粮为纲"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生态保护时期, 并以其作为研究的特征时期, 建立了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 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运算结果, 对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以粮为纲"时期, 生态效益开始下降, 水资源利用的效果欠佳; 改革开放时期,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明显增长, 但生态效益出现新一轮下降, 水资源利用的效果有利有弊; 生态保护时期, 尤其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之后,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开始上升, 水资源利用的效果相对最佳. 评价结果旨在为类似地区水资源利用政策措施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富集系数值(ki)为指标,系统讨论了三江地区中段Au,Ag,Cu,Pb,Zn,As,Sb,Hg8个成矿元素从老基底时期-盖层时期-古特提斯时期-中新生代地层时期富集与贫化的演化历史情况。研究表明,基底时期Cu-Pb-Sb富集,盖层时期Au-Ag富集,特别是As强烈富集,古特提斯洋时期,Au-Sb强烈富集在金沙江洋脊环境,Cu强烈富集在金沙江洋岛环境,古特提斯弧时期,金沙江洋内弧表现出Cu的富集,P -Zn富集在滞后弧,而碰撞及澜沧江陆缘弧没有成矿元素的明显富集,中新生代时期,As-Hg富集。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历史文化层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章对南京市城区不同地点出现的多个文化层中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比南京市非城市土壤和背景平均值有增高的趋势,局部地段有巨量增高。从剖面纵向上看(时间上),这种增高现象主要发生在近现代、明清和六朝3个历史时期,这与历史上这些时期南京相对发达有关;而从横向地域上看(空间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明显可以分成两组,两个组分别代表了地域上的不同,如明故宫-大行宫-中山东路一带历史上许多时期是皇城区,而内秦淮河流域一带则可能是古代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区、商贸区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区,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出南京在各历史时期上的城市功能区是各不相同的。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磁化率在各历史时期分布是不同的,磁化率的高峰时期有近现代、清朝和明朝时期;频率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磁性矿物主要是外源输入造成的。与此同时磁化率高峰时期基本上与重金属元素增高地段是一致的,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增高主要是由于外源污染物质的输入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震旦-寒武纪磷块岩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从云 《矿床地质》1983,2(4):78-88
在地质历史中有几个主要成磷时期,而各个时期的磷块岩矿床又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晚白垩世到早第三纪时期,形成了巨大的工业磷矿床,其储量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南美哥伦比亚。其次是二叠纪时期,磷矿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第三是震旦—寒武纪时期,磷矿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澳洲,并多集中在我国,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磷块岩矿床。它不仅储量大、类型多、而且分布广。这对研究磷酸盐的沉积机理、成矿条件以及  相似文献   

13.
胡明  付广  吕延防  付晓飞  庞磊 《地质论评》2010,56(5):710-718
为了能够准确地判断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及其与深层天然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本文先后利用了同沉积断层活动速率、火山活动期次与断裂活动期次匹配关系、剖面伸展率及构造演化剖面等4种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由同沉积断层活动速率研究结果可知,断裂主要在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楼库组二段、泉头组二段及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活动。其次,根据火山活动期次与断裂活动时期匹配关系研究得到,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一段和营城组三段沉积时期)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为断裂主要的活动时期。再次,由剖面伸展率法研究得到,断裂强烈的活动时期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泉二、三、四段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最后,通过该断陷LINE1208测线的构造发育史剖面研究可知,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营三段、泉二段和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将这4种方法综合起来判定认为,该断陷断裂的主要活动期次有3期,分别对应于火石岭组沉积时期—营三段沉积时期、泉头组沉积中期及青山口组沉积时期。并且将综合判定出的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与该断陷源岩的生气史、登二段和营城组火山岩顶部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和气藏内天然气的充注时期进行匹配分析。综合研究认为登二段和营城组火山岩顶部2套重要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早于该断陷源岩的大量生气期,故盖层并不是天然气成藏的主要制约因素。徐家围子断陷后2期的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与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充注时期相吻合,是天然气向圈闭中运聚的重要时期,且自姚家组至现今断裂活动较弱,这可能是先期形成的气藏得以较完整保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全球性喀斯特发育来说,第四纪时期是极为重要的时期。在第四纪时期,由于极地和山岳冰川的扩张,全球各个地区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使热带、亚热带地区变得更为干旱甚至沙漠化。由于形成喀斯特的石灰岩对溶蚀风化作用特别敏感,喀斯特景观受到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受到降水、冰量和植被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质学家,尤其是古地理工作者对于不同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变化情况特别关注。不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生物群的变化,也影响到动物的迁移、海面的扩涨或退缩、地壳岩石的物理及化学风化作用等等。地质时期气候的变化也是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一种重要依据,而古温度又是古气候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古温度的确定已成为地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唐亚兰 《地质论评》1987,33(1):48-57
河南省中北部地区煤的变质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受到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影响的结果。褶皱前时期(C_2-T-3)煤经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气煤—肥煤;褶皱时期(J_1-K_2)煤遭受岩浆热变质作用形成焦煤以上各煤级;褶皱后时期(E_1-Q_4)煤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但由于煤曾遭受过褶皱时期岩浆热的高温作用,此时期的区域变质作用仅对煤的变质产生微弱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伊利石测年在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时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藏成藏时期的确定是进行油气藏勘探与评价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揭示成藏过程的有效途径,利用伊利石测年确定油气成藏期,能够得出其绝对年龄,因而受到人们重视,运用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及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资料对焉耆盆地博湖坳陷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克服了以往只能根据地质综合研究定性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问题,为定量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以及油气运移时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球气候历史的特征具有多变性。地球上冰川作用的时期是发生在温暖时期之后的.而寒冷和温暖时期的延续时间相差极大。关于这种变化的发生和某些周期性的产生巳知有几种原因,其它的分布是任意的,甚至在时间上是特殊的事件。本文试图根据可用资料阐述过去的气候,现代全球的平均温度,同时总结这种趋势的已知原因。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在中新世21~18.5 Ma、13.8~12.5 Ma和10.5~8.5 Ma三个时期均发育有大型水道。不同时期水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均不相同。21~18.5 Ma时期水道内部结构简单,水道延伸距离远,搬运的沉积物在白云凹陷远端沉积下来;13.8~12.5 Ma水道逐渐向北退却迁移,早期水道在凹陷南部地区发育,随后逐渐向北溯源迁移。10.5~8.5 Ma水道逐渐变窄变深,具有典型汇聚水道的特点。上述水道迁移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各时期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不同造成的。21~18.5 Ma时期水道的发育与来自于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充足物源供给有关;13.8~12.5 Ma时期水道的主控因素是13.8 Ma时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10.5~8.5 Ma水道的迁移与东沙运动造成白云凹陷相对隆升以及古地貌密切相关。对不同时期水道控制因素的分析为中新世以来白云凹陷水道的形态及演化过程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20.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历史时期海面波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泛采用文字类海面变化“代用资料”是历史时期小尺度海面波动研究的重要手段,将史籍中有关海面波动的记载与考古学和沉积地层学证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初步认定:我国历史时期2ka年来,西汉至两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西汉晚期为显著高海面时期);晋末至隋末为相对低海面时期,唐至南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尤其是8世纪,11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期出现显著高海面,而其间的唐末至五代,南宋后期至元初曾出现过海面下降;元明清时期总体为相对低海面时期,但在元中后期至明初,16世纪上半叶,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分别出现几次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