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西冷水坑矿床层状银铅锌矿体严格受控于晚侏罗世巨厚的火山晶屑凝灰岩内的火山集块-角砾岩夹层,其没有或至少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成岩期后热液充填-交代成矿作用,矿体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银矿物标型、与斑岩型矿体的矿化关系,均显示其是陆相火山喷发沉积-成岩成矿的产物,属于火山喷溢矿床类型。矿体经历了火山喷发间歇期岩浆系统的赋矿岩浆聚集→火山活动期赋矿岩浆爆发性喷溢形成含矿火山集块角砾堆积物→在上覆凝灰岩覆盖下形成的封闭环境中成矿物质富集为层状矿体→燕山期含矿花岗斑岩微弱叠加的成矿作用过程。据其成矿过程,提出了针对已有的火山机构,运用探矿工程、地球物理测量,寻找次火山角砾岩筒状矿体和新的火山集块-角砾岩层状矿体的勘查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伟兴 《矿产与地质》2010,24(3):229-234
辣菜水锌矿床产于海西-印支期盆地边缘,矿体严格受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下亚段白云岩控制,呈层-似层状,具层控型特征。矿床成矿具有多期性,早期沉积为矿胚层,受断裂构造热动力改造成矿体,后期岩浆热液叠加,矿体进一步富集,形成富闪锌矿体。通过成矿环境及矿床特征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改造-叠加的复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辽东地区硼矿床区域成矿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飞 《地质与勘探》2011,47(4):605-614
辽东硼矿体受层位控制,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其形成既与原始火山一沉积作用有关,又遭受多期次变质变形及热液的叠加改造,以及印支、燕山期构造一岩浆作用改造等作用过程,矿床为“火山(热水)沉积一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的多期多成因层控矿床。认为多期多阶段变质热液形成与矿集区具有不同成矿有利性质的岩石之间发生的交代作用所引起的各种成矿...  相似文献   

4.
深部找矿新进展对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些典型矿床具有以下成矿模式:赣南钨矿的“五层楼+地下室”模式,云南老厂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VMS(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铅锌矿与斑岩钼矿同位叠加模式,四川省盐源县平川铁矿火山沉积(?)-次火山气液充填-交代矿床系列模式,江苏省南京市梅山式铁矿叠加后期火山-次火山热液金矿床的成矿模式,内蒙古毕立赫金矿斑岩-构造蚀变岩-浅成石英脉型矿化成矿系列模式(?),云南个旧锡矿热水沉积叠加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近年国内对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的新发现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它们的成矿模式研究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产于晚泥盆世砂岩和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之间,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下盘发育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以及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中伴有热水沉积岩,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石成分.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变斑晶呈环斑结构或脉状交代结构,交代磁黄铁矿呈交代假象结构或交代残留结构.矽卡岩型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09‰~0.83‰,集中在0.23‰~0.83‰.层状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45‰~0.78‰,与矽卡岩矿体中黄铜矿的65Cu值大致相当,这说明两类矿体中的铜具有相同的来源.铜、氢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冬瓜山矿床铜来自岩浆岩,叠加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提出了冬瓜山矿床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生成因的成矿模式:在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为主;燕山期岩浆热液一方面对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改造,致使其富集铜等成矿物质,另一方面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重晶石矿床成因及成矿远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重晶石矿床的形成受大陆裂谷系、弧-盆系和陆内挤隆系三种大地构造环境控制,多数矿床形成于大构造旋回的早期阶段,并与一定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及岩浆活动有关。矿床可划分为外生成因[沉积型、风化(残积坡积)型]和内生成因(火山-沉积型、层控型、热液型)等不同类型。成矿之钡源主要来自深部的火山-气液。矿床多在中、低温,弱酸性向弱碱性过渡的氧化环境的硫酸盐型成矿溶液中形成。中国重晶石矿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一些工业需求地区,有发现新矿床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普朗铜矿床是格咱岛弧多金属成矿带的印支期代表产物,属产于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内接触带的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受复式斑岩体控制作用显著;但矿区东部大脉状铜矿体、南部金矿(化)体则严格受控于断裂构造,明显具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笔者通过对矿区外围北矿段、东矿段和南矿段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的深入研究,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普朗铜(金)矿床是由多期次、多成因、多成矿阶段叠加而成的次火山-热液矿床,与印支期复式斑岩体与断裂构造、节理裂隙与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北部外围深部具有斑岩型铜矿的良好潜力,而东矿段深部、南矿段深部则分别是寻找大脉状铜矿、金矿的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巨型成矿带是多旋回多阶段构造演化背景下成矿作用的产物。主要的成矿系统包括沉积-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类、后生盆地流体成矿系统类、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类三大类。南华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震旦纪沉积-热水沉积铅锌成矿系统、震旦纪—寒武纪沉积-热水沉积银钒多金属成矿系统、二叠纪沉积-热水沉积锰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古大陆边缘且形成于大地构造挤压向拉张的转换期,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受大陆边缘构造网络系统的制约,成矿的有利环境是拉张断裂控制的裂陷槽,同生断裂系统和深部含矿流体的持续补给是关键的控矿要素。印支—燕山早期后生盆地流体Pb-Zn成矿系统是本区主要的成矿系统且发育在盆山结合带,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主要受断裂、层位与岩性联合控制。燕山期岩浆热液型Pb-Zn多金属成矿系统受侵入接触构造体系控制,Pb-Zn矿体主要发育在外带;燕山期岩浆热液型Au多金属成矿系统主要发育在盆山结合带,大型、超大型矿床定位受断裂、褶皱构造和隐伏花岗岩的联合控制。本文初步构建了中上扬子地块周缘主要金属矿床成矿谱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区域成矿背景、地层、构造等几方面探讨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指出NW向同沉积断裂对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起主要控制作用.其次一级NW向断裂则是矿床的主要赋存构造,矿床的形成受地层、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通过与丹池矿带中的类似典型矿床的对比,指出北香矿床具有与大厂长坡矿床和大福楼矿床相似的成矿条件,泥盆系地层与NW向同沉积断裂共同控矿,矿体空间产出模式应都具有“上脉下层”的特点;结合已完成的地、物、化、遥等工作成果,认为在矿床的中深部有寻找似层状矿体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矿集区海底喷流成矿特征与勘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狼山-渣尔泰山矿集区内的东升庙、炭窑口、霍各乞和甲生盘等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产出受华北古陆北缘裂陷槽内三级断陷盆地控制,都具有鲜明的层控与岩控特征、矿体总体呈层产在中元古界的白云石大理岩、炭质千枚岩(或片岩)中,成矿过程中的同生断裂活动与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矿床规模。狼山地区的霍各乞、东升庙、炭窑口矿床成矿期间伴有明显的火山喷发活动,可归于SEDEX-VMS型之间、但靠近SEDEX型一侧的矿床,而甲生盘矿床则表现出较典型的SEDEX型矿床的成矿特点。古生代以来的造山过程对本类矿床有明显的改造与叠加成矿。新区与现有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宜注重对容矿岩组中同生断裂活动遗迹与同沉积期火山活动产物的识别以及后期蚀变特征的追踪。  相似文献   

11.
村前铜多金属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为一具有矽卡岩型矿化和斑岩型矿化的铜多金属矿床,含矿岩体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具有富硅、富铝、富碱的特点,属于偏铝-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岩体具有从深部向浅部蚀变增强,大部分组分活动性不明显,而成矿元素Cu-Mo-Fe-Pb-Zn-Au-Ag含量明显增加,Na2O、Sr含量降低,REE元素除Eu少量丢失外,其余均呈一致的迁入特征。岩体属Ⅰ型花岗质岩石,由具角闪石+石榴子石残留相的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浆,混合或混染了地壳重熔型岩浆上侵就位而成。钦杭结合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具有从176~150Ma的埃达克岩或具岛弧花岗岩特征的Ⅰ型花岗岩,至150~140Ma的S型花岗岩,向140~110Ma的A型花岗岩演化趋势,显示了地壳由厚减薄的过程,暗示其大地构造背景为岩石圈的伸展减薄环境,而形成于169.3±1.1Ma的村前斑岩体正处于伸展阶段早期。综合岩体成矿特征表明,钦杭成矿带东段及邻近地区,176~160Ma主要形成与Ⅰ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以C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160~150Ma主要形成与Ⅰ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Cu-Mo矿床与W-Sn矿床;150~140Ma主要形成与S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以W-Sn-Mo为主的多金属矿床,以及以Ag-Pb-Zn为主的多金属矿床;140~110Ma主要形成与A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以W-Sn-Mo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少量与Ⅰ型花岗质岩石有关的Pb-Zn矿床。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七一牧场北山矿床是近年来在额尔古纳地块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银铅锌矿床。本文在野外地质勘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矿床银铅锌矿体赋存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安山质火山岩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中,呈脉状、细脉浸染状,受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控制,其形成与晚侏罗世花岗斑岩、钾长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成矿作用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随着赋矿深度的增加,成矿元素呈现出Pb→Pb、Zn、Ag→Zn(Cu)的变化特点。结合硫、铅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应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与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超浅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3.
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西藏最新发现的组合矿床类型,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笔者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主要矿体系统地质编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矿床地质背景、矿体形态产状、矿物组合、蚀变特征、成岩成矿年龄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班怒成矿带与早白垩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以及冈底斯成矿带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是西藏最重要的寻找斑岩型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矿床成矿系列。依据"缺位找矿"理论,预测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铁格隆山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进一步勘查评价区,色那、拿顿角砾岩筒是寻找独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重要靶区。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叠加在斑岩型矿体之上,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浅部发育多孔状硅帽和明矾石_地开石_高岭石蚀变组合,金属矿物以硫砷铜矿_铜蓝_蓝辉铜矿_黝铜矿_黄铜矿_斑铜矿_黄铁矿等铜硫二元体系矿物组合为主,其中黄铁矿_黄铜矿_斑铜矿形成较早,矿床规模可突破1200万吨。雄村铜金矿集区发育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金矿体,矿体呈脉状,或在火山机构边缘构造中独立产出,或叠加于斑岩型铜金矿体之上产出,以绢云母化、叶蜡石化、伊利石化发育,闪锌矿、黝铜矿、磁黄铁矿_黄铁矿为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特征,洞嘎、普钦木_哑达是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区,深部有找到斑岩型铜金矿的可能。上述2套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都与燕山期斑岩铜金矿床的流体演化有关,具有特殊的蚀变矿物、金属矿物组合,寻找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阿舍勒是新疆十分重要的铜多金属矿集区,矿化均赋存于下–中泥盆统阿舍勒组火山岩系中。矿化类型多,成矿元素组合复杂(Cu、Cu-Zn、Cu-Zn-Au、Cu-Pb-Zn-Au、Cu-Pb-Zn-Ag)。阿舍勒组火山活动时间是402~375 Ma,矿化时间为394~379 Ma,持续了15 Ma。本文通过对阿舍勒铜锌矿和萨尔朔克金多金属矿的系统研究,提出阿舍勒矿集区矿床模型,认为尽管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化类型多,成矿元素组合复杂,但成矿均与火山作用有关,属同一VMS成矿系统,只是不同部位存在矿化差异。在火山斜坡和洼地喷流沉积形成层状铜锌矿体和重晶石矿体,补给通道中形成脉状铜(锌)矿体和铜铅锌银矿体,潜流纹岩中形成脉状金铜铅锌矿体,潜英安岩中形成铜矿体,潜火山岩接触带形成铜矿体,在断裂或裂隙中形成铜矿体。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上杭县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晓丹  祁进平 《地质学报》2014,88(10):1904-1916
罗卜岭铜(钼)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斑岩矿体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地表露头含矿裂隙的统计结果显示,罗卜岭成矿晚期的含矿裂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远离斑岩体的含矿裂隙与其附近的区域构造方位或侵入体走向相近,表明受到北东向区域构造活动控制;而斑岩体西侧露头附近的含矿裂隙呈放射状,主要受到斑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深部隐伏矿体则受到区域断裂和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的共同控制,具体表现为:垂向上,以隐伏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中心,由深至浅,矿体铜钼品位比值依次变大,显示了Mo\Cu-Mo\Cu(Mo)的元素垂向分带;平面上,铜、钼元素沿着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岩体接触带附近有明显富集;斑岩型铜钼矿体主要产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斑岩中,形态和产状受到区域北东向断裂或岩体接触带构造影响;蓝辉铜矿体主要产于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岩体内,形态和产状受接触带控制。区域构造和斑岩侵入体对斑岩型铜钼矿化有不同的影响,浅部铜、钼矿化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而深部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区域上北东向背斜构造和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的侵位,矿区尺度的断裂构造对斑岩体的就位和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则直接控制了斑岩型矿体的产出,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班康姆铜金矿位于琅勃拉邦—黎府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南段,属于火山岛弧环境,成矿受含矿侵入岩-蚀变次火山岩-断裂构造联合控制。矿体呈NNE向展布,倾向NW―NNW,条带状分支复合产出,走向上大致呈等距性的赋存富矿段。主矿体主要赋存于安山岩的断裂带中,少量赋存于闪长玢岩、安山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部位,倾向上存在"上金-中铜金-下铜"的分带特点。矿床成矿规律典型,找矿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内蒙古察右前旗李清地铅锌银矿床在采矿和深部探矿中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矿床的资源储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矿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矿床成因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在以往勘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几年在该矿床探采过程中的新发现进行系统研究,以矿田构造理论为指导探讨了矿床成因和找矿潜力。研究认为,该矿床矿体受复式背斜构造及其配套的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形成与深部隐伏岩体侵入关系密切,矿床成因为斑岩-热液型矿床,推断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认为目前发现和开采的李清地铅锌银矿床为铅锌银钼斑岩-热液成矿系统的上部,外围和深部找矿潜力很大,尤其是深部勘查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福建政和夏山铅锌矿是福建省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其成因类型长期存在分歧。前人多将其归为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即矿层在新元古代由含矿热水沉积形成,燕山期岩浆侵入仅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富集;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夏山铅锌矿是受燕山期铜盆庵正长花岗岩侵入作用影响所形成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本文通过对夏山铅锌矿矿区精细的地质调查表明,夏山铅锌矿体的分布及形态与矿区内花岗斑岩密切相关,铜盆庵岩体对夏山铅锌矿的影响表现在后期的叠加、富集作用。为精确厘定夏山铅锌矿成岩成矿时代,文章对夏山铅锌矿矿区内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进行了精确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工作。测试结果表明矿区花岗斑岩的侵入时代为(173.0±1.7)Ma,要早于铜盆庵岩体(155~150 Ma),而夏山铅锌矿则形成于(173±1.7)Ma(燕山早期)。这一成矿时代与赣东北地区主要的铜、银、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时代较为一致,表明武夷山地区对华南中生代第一期爆发式成矿作用亦有积极响应,具有早燕山期铜、银、铅锌多金属矿的成矿潜力。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武夷成矿带北段成矿期次划分为173 Ma和90~125 Ma两个重要的成矿期次,这一研究结果对武夷山成矿带进一步开展隐伏、叠加矿床的找矿工作及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西冷水坑铅锌银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矿床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铅锌银矿床.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床位于中国东部中生代月凤山火山盆地边缘,含矿斑岩为燕山中期碱性花岗斑岩,侵位于上侏罗统火山岩地层内,斑岩体边部发育大量的隐爆角砾岩.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即斑岩型矿化与层状改造型矿化,此两种均与碱性花岗斑岩有关.矿化以Pb、Zn、Ag为主,伴生少量的Cu、Au.斑岩型的铅锌银矿化发生在斑岩体内以及接触带中,具有面型矿化特点并显示出明显的矿化分带性.层状改造型以铁锰银铅锌矿化为主,矿体均为隐伏状分布于碱性花岗斑岩附近的火山岩含铁锰地层中,产状与火山岩地层一致.铁锰碳酸盐铅锌银矿体在靠近斑岩体时,银铅锌矿化相应逐渐增强,而远离花岗斑岩体,矿化明显较弱.围岩蚀变作用明显,主要为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矿化蚀变特征、蚀变类型与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不同,缺少斑岩铜(钼)矿床早期蚀变的钾交代作用(黑云母化与钾长石化),发育大量铁锰碳酸盐蚀变.矿田矿化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由岩体内向外蚀变可以分为三个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带和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斑岩型矿床的铅锌银矿化与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蚀变密切相关.通过对蚀变矿物绢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测定,获得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化年龄为162.8 ±1.6Ma,与含矿斑岩形成时间一致,说明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成矿作用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中期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20.
老里湾银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崤山断隆带内,是崤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矿床.其矿体主要赋存于老里湾花岗斑岩体内,同时受断裂构造控制,与区域银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明显不同.矿床地质研究表明,老里湾银铅锌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可分为4个成矿阶段:石英-菱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重晶石-方解石阶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两件老里湾花岗斑岩样品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29.0±1.7 Ma、129.0±1.1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特点,富集LREE、Rb、Ba、Sr、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负Eu异常.综合分析表明,老里湾花岗斑岩体与区域同时期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侵位可能与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及岩石圈减薄相关.结合矿化特征及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认为老里湾银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应稍晚于花岗斑岩,二者并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但可能为同一深部岩浆房活动的产物.崤山地区断裂带和岩体交汇处是寻找银铅锌矿床的有利部位,这一认识得到了近期老里湾北部中河地区的银铅锌勘查工作的验证.同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相比,崤山地区整体剥蚀较浅,老里湾银铅锌矿体深部还具有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