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东白垩纪暴龙类恐龙蛋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东地区虽然迄今没有发现可靠的暴龙类恐龙骨骼化石,但近年在浙江天台白垩纪赤城山组地层中发现了白垩纪巨型暴龙类恐龙产的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化石。因暴龙类恐龙目前在系统分类上被归入兽足亚目(Theropoda)暴龙超科(Tyrannosauroidea)暴龙科(Tyrannosauridae),建议巨型长形蛋化石也可采用相应分类方法,归入长形蛋化石亚目(Elongatoolithineae)巨型长形蛋化石超科(Macroelongatoolithoidea)巨型长形蛋化石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以便对应研究。这些蛋究竟是哪一种暴龙类恐龙所产?从目前掌握资料分析,在东亚的暴龙类恐龙属种中,冠龙和帝龙个体较小,成年体长分别仅约3m和1.6m,年代更早,分别为约160Ma和130Ma,基本上可以排除在外。鹰龙和分支龙成年体长5m~6m,还不能算巨型暴龙类恐龙。只有体长达10m,甚至更大的特暴龙,似乎最有可能产下这样的巨型长形蛋。但特暴龙迄今已知的化石层位时代为晚白垩世末期的Maastrichtian期(71Ma~65Ma),而浙江的巨型长形蛋的年代则是晚白垩世早期的Turonian期(约92Ma)。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或许是特暴龙的生存年代要上溯到约92Ma,或许这种巨型长形蛋是另一种目前尚不为人知的,生存年代在约92Ma的巨型暴龙类恐龙所产。此外,根据这些蛋化石的外形特征及其在巢穴里的分布方式可以推测,这种暴龙类恐龙,具有功能双输卵管系统,每次产卵2枚,蛋在巢穴里呈2个一组放射状排列。其蛋壳并非刚性的硬壳,而是具有一定韧性的厚牛皮纸状外壳,在重力作用下变形呈扁的长椭球形。  相似文献   

2.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4):270-27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6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上侏罗统下部地层,发掘出2具距今1.6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迄今最古老的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祖先类型,因它们头部有奇特的冠,而发现地点的岩石色彩绚烂,故命名为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  相似文献   

3.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华东白垩纪鸭嘴龙类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天台白垩纪地层中最常见的蛋化石类型之一是赤城山组地层(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约92Ma)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对比河南西峡含恐龙胚胎的蛋化石,确定其为鸭嘴龙类(Hadrosaurs)恐龙所产。鸭嘴龙类恐龙在系统分类上归鸟脚亚目(Ornithopoda Marsh,1881)鸭嘴龙超科(Hadrosauroidea Cope,1869)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 Cope,1869),建议树枝蛋化石也相应归入圆形蛋化石亚目(Spheroolithineae账oosubord.nov.)树枝蛋化石超科(Dendroolithoidea oosuperfam.nov.)树枝蛋化石科(Dendroolithidae Zhaoand Li 1988),以便对应研究。从已知的鸭嘴龙类恐龙产蛋尺寸推算,浙江天台的树枝树枝蛋(Dendroolithus dendriticus)为身长不超过7m的恐龙所产,个体大小类似东北一蒙古发现的萨哈林日本龙(Nipponosaurus sachaIinensis)、李氏黑龙江龙(Amurosaurus riabinini)和姜氏巴克龙(Bactrosaurus johnsoni)。该蛋在巢穴里,无序放置,至少3层,常超过20枚,蛋壳具韧性,重力作用下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5.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诸城发现第一具恐龙骨架“巨型山东龙”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在诸城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特别是埋藏于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群,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研究发现了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等在内的多种恐龙类型,为丰富我国东部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该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些年来在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及其所代表的恐龙动物群类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深入研究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6.
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白垩系朝川组、中戴组、金华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等地层中,已发现了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蛋化石,而恐龙骨骼化石却很少而且大多很残破。其中,目前能鉴别的恐龙有暴龙类(tyrannosaurs)、伤齿龙类(troodontids)、盗蛋龙类(oviraptorids)、鸭嘴龙类(hadrosaurs)、慢龙类(segnosaurs)、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s)、甲龙类(ankylosaurs)和结节龙类(nodosaurs)等,分布在天台、永康、东阳、丽水、缙云、金华和江山等广大区域,说明当时浙江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恐龙动物群。根据化石埋藏和沉积特征,在白垩纪时期浙江有诸多气候炎热、四面环山的大小盆地,恐龙多沿湖泊、河流筑巢生息,季节性的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淹没了恐龙巢穴,因泥沙的快速掩埋封闭,巢穴里的蛋形成化石后保存较好。而恐龙或逃离,或尸骨被洪水搬运散落,所以、迄今除了已发现的4具不完整的骨架化石外,绝大多数是零散的骨骼。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嘉荫县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产丰富的鸭嘴龙类化石,此外,还有霸王龙等化石。1995年,黑龙江地质博物馆组装了一具恐龙骨架,本文对装架标本进行了描述,认为其仍为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isaurus amurensis)。嘉荫县龙骨山恐龙化石从被发现至今已一个世纪,目前为止,已组装了九具鸭嘴龙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远生  李大庆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2002,27(4):367-372,T001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相似文献   

9.
皖南齐云山地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三位一体”,为世界罕见。描述了三大类5属7种(或未定种)恐龙化石的形态、大小、结构特点,分析了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意义。按化石产出层位,皖南有恐龙活动的时间约为4000万年。  相似文献   

10.
皖南恐龙类化石特征及其地层划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心起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78-284,T001
皖南齐云山地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三位一体”,为世界罕见。描述了三大类5属7种(或未定种)恐龙化石的形状,大小,结构特点,分析了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意义,按化石产出层位,皖南有恐龙活动的时间约为4000万年。  相似文献   

11.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1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含恐龙骨骼及蛋化石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东天台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阿普特(Aptian)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赛诺曼(Cenomanian)期天台群赖家组和赤城山组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恐龙骨骼及蛋化石。通过对恐龙骨骼及蛋化石地层剖面实测,首次精确厘定了天台盆地恐龙动物群的出露层位。化石研究显示,恐龙生物群包括蜥脚类(sauropods)、鸭嘴龙类(hadrosaur...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大庆  杜远生 《地球科学》2000,25(5):498-525
恐龙活动的遗迹 (足迹等 )和遗物 (恐龙蛋和粪化石等 )与恐龙骨骼一样是恐龙活动的直接证据 ,被认为是恐龙化石系列的珍品 .由于我国陆相中生界发育 ,保存的恐龙骨骼、遗迹、遗物化石丰富 ,因此恐龙骨骼及其遗迹化石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国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始于 1 92 9年 ,T .De .Chardin等[1 ] 首次报道了陕西神木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之后 ,杨钟健(Young) [2~5] 先后对四川广元、陕西铜川、河北滦平、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恐龙足迹进行了研究 ;赵资奎[6] 研究了河南内乡的恐龙蛋和恐龙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昕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晰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3)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4)早白恶亚洲龙动物群;(5)晚白恶世纳摩盖吐龙动物群。文章还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山东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是中国著名恐龙之乡,产有许多恐龙骨骼化石,如白垩纪著名的青岛龙和山东龙等.相比之下,恐龙足迹化石发现稀少,公开报道的仅有白垩纪的两个产地[1,2].2002年,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在蒙阴县常路西南(图1)三台组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这是山东省境内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1号点的最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庆  杜远生等 《地球科学》2001,26(5):512-512,528
自 2 0 0 0年报道了甘肃省永靖县发现早白垩世恐龙足迹之后[1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甘肃省省长基金的支持下 ,笔者进一步组织了恐龙足迹的发掘、调查和研究 .目前盐锅峡一带约 2km2 的区域内 ,发现 1 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 ,并对其中 3个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发现 2 6 8个足印 .其中恐龙足迹保存最好、发掘面积最大的是 1号点 ,发掘面积约 6 0 0m2 ,保留恐龙足迹 1 7组 ,足印 1 87个 (图 1a) .2号化石点发掘面积约 70m2 ,发现恐龙足迹 1 7组 ,足印化石 5 1个 .3号化石点发掘面积约 5 0m2 ,发现足迹化石 2组 ,足印 4个 .其他 7个点未发掘…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江苏地质》2012,36(2):129-133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8-393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发现、发掘概况及动物群的特征,讨论了含化石地层-灰泉堡组的时代,认为无疑应属晚白垩世。以晚白垩世晰脚类巨龙科和鸟臂类甲龙科化石为代表,别具特色的新恐龙动物群为一突破性的发现,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晰脚类、甲龙类及其共生动物群的组成、性质、演化、迁徒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及探讨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遗迹产地,长期以来的发掘工作发现了丰富的恐龙化石种属。2021年,在广元市旺苍县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上段发现了一组以蜥脚类恐龙为主,虚骨龙类、肉食龙类、剑龙、龟类等为辅的化石,为目前国内罕见的化石种群丰富、密集度大、分布集中的恐龙化石埋藏点。通过地质填图、剖面揭露、化石统计、微相分析等手段,综合分析了岩性组合、构造特征等因素,认为研究区的碎屑物源来自龙门山、大巴山、米仓山方向,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河道微相和河道间微相;埋藏特征显示研究区内化石为异地埋藏,但未经过远距离搬运。旺苍县恐龙化石的发现再次证实四川盆地具有考察、研究和发掘恐龙化石的优越条件,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古环境与古生态变迁、盆地恐龙的系统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