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欧亚科学院系由欧亚以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文化与社会活动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它由科学学部和国家科学中心所组成。1996年6月22日,于北京国家外国专家局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中国院士们,就会议各项议程进行了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并通过了几项决议: 1.鉴于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于1995年5月27日莫斯科大会上,通过了建立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选举廖克院士为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  相似文献   

2.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1999年1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院士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院士和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在国家气象中心大会议厅举行。 会议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CSC IEAS)主席廖克院士致简短开幕词,他说:“回顾第一次全体会议只有11位院士,第二次全体会议有23位院士,今天已增加到41位。国际欧亚科学院有近40个国家拥有400多名院士、通讯院士和名誉成员,中国有这么多科  相似文献   

3.
国际欧亚科学院概况 (1)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EURA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IEAS)是根据欧洲与亚洲一些国家科学家的倡议于1994年1月成立的,它是由欧洲、亚洲及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文化与社会活动家所组成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科学团体。目前总部设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已决定改为德国柏林),最近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井将得到财政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4.
1997年8月20日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会议。参加国际欧亚科学院地球信息科学学术会议的国际欧亚科学院各国院士出席了这次院士会议,部分非院士的中外科学家也列席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章申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共同主持。 首先由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作了“关于国际欧亚科学院及其主要活动”的报告。报告指出: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文化活动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它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已在联合国注册,其宗  相似文献   

5.
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第四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讲了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向最近新当选的15名院士和7名通讯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还安排了刘纪原院士和李京文院士分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国际欧亚科学院1994年1月成立,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其宗旨是:通过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科学家、技术专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5,7(2):F002-F003
国际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与社会科学家组成的高层次的非政府科学组织。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莫斯科,在法国巴黎注册,目前已拥有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的近50个国家600多名院士、通讯院士、管理院士与名誉成员,并在欧洲、亚洲的15个国家建立了,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已有90位学者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家得到国际承认的一种体现,也为提高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声誉,扩大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中国科学中心建立以来,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提名、主席团审议并投票通过 ( 2 / 3以上票数 ) ,在中国科学中心 2 0 0 2年 1 0月召开的全体院士大会上 ,经无记名投票选举了成思危、汪光焘、王文魁、刘式达、张贵田、宗祥福、严陆光 7名教授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陈勇、张明华 2名教授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候选人 ,并正式推荐给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团。  相似文献   

8.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了第五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议在庄严肃穆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曲声中开始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中德高望重、年岁最高的陈芳允院士于2000年4月不幸病逝表示了最沉重的悼念。他说 :“陈芳允院士是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还是“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 ,为我国科技事业 ,尤其是国防科技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Yevgeny Shiryaev,他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艺术家。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的院长,也是Prechis tenka艺术家联盟成员,绘画40年,在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及俄罗斯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在他今天的报告和出版的著作中,凝聚着他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对航空航天影象、地图影象中人脑与电脑信息过程的深刻理解。(engineeing Psychilogiy Concerning perception of Aerospace and cartographic images in application to proceing in formation by man and by computer)反映他对毕加索(Picasso)等现代派(Modernism)的评论与现实主义者(realist)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国际公共观念(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成员邹竞蒙院士不幸于1999年2月22日逝世。他的突然不幸逝世,给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中国院士带来了深沉的悲痛。 邹竞蒙院士很早参加革命,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气象事业。  相似文献   

11.
各位院士,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向新当选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表示衷心祝贺!对出席今天会议的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各国院士和各位中外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刚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E.E.什里亚耶夫院士已就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宗旨、任务与它的活动作了报告,这一报告使我们加深了对国际欧亚科学院的了解。现在我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的筹建与任务向与会者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欧亚科学院(IEA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共同主办,并得到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和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支持与承办的“21世纪科技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层论坛于2012年4月6—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相似文献   

13.
尊敬的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先生: 尊敬的院士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国际欧亚科学院在北京开会之际,我受委托代表这次当选的中国七位新院士向大会和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各位领导及全体院士们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 我们首先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国际欧亚科学院表示我们的谢意,向在这次增选过程中曾给予我们帮助、支持、鼓励和推荐的各位院士先生们表示我们的谢意。 我们的当选,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是我们的莫大的荣誉,也是对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鼓励和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荣誉。  相似文献   

14.
国际欧亚科学院于1998年6月26日至29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召开了学术大会和院士会议。学术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克服全球社会和技术危机的紧迫任务。此次学术大会和院士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乌克兰科学中心承担。会议地点安排在基辅郊区风景优美的“明亮的森林”宾馆举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副秘书长何建邦院士和院士候选人黄伟教授出席了大会和院士会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成立1996年6月国际欧亚科学院第一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之后,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筹委会)和中心负责人抓紧了中国科学中心及其挂靠单位的申请审批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已全部完成。7·月中国科学中心负责人向中科院领导作了书面与口头汇报。9月23日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团七名成员签名向中国科学院正式提交《关于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与东亚区域中心挂靠中国科学院的请示》。  相似文献   

16.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陈芳允教授因病于2000年4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84岁。陈芳允院士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赴英国留学后,毅然返回祖国。1949~1966年期间,他完成了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仪器和设备的研制任务,其中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965年陈芳允院士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系统技术负责人,组织研究、革新了多种测控设备,顺利实现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和预报。继而又为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04年2月20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党和国家领导人为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代表颁奖。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位获奖代表就是德高望重的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  相似文献   

18.
由名地图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廖克《现代地图学》已于2003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9.
国际欧亚科学院的宗旨 国际欧亚科学院(简称欧亚科学院)是根据欧亚国家一些著名学者的倡议于1994年组建的。 欧亚科学院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技术专家、文化活动家组成的科学团体。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已在联合国注册。他们联合起来为了研究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具有空间相互联系的共同性紧迫问题,其研究对象和现象既可能有地区分布的性质,也可能具有全球分布的性质。通过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科学家、技术专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国际欧亚科学院地球信息科学学术会议将于1997年8月在北京举行。 北京国际地理信息系统(GIS)学术讨论会系由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的周期性的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讲坛,每三年一届,从1987年开始,已举行过3届,1997年的第四届会议将和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办的地球信息科学学术会议联合举行。 会议由国际欧亚科学院、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