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视点     
战国时期分布在内蒙古地区的北方民族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221),在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民族。匈奴战国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战国时期,衰落于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初期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地区。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东邻内蒙古东部的东胡,西毗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南隔长城望燕、赵、秦诸国。战国末年,秦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南北为匈奴所有,成为赵、燕、秦战国…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2010,(1):26-26
<正>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有郡县辖地的汉人,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大力扶持占据中原北边诸郡的割据势力,并重新进入塞内,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公元46年前后,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匈奴贵族因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  相似文献   

3.
毛烏素沙地南沿的历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北辰 《中国沙漠》1983,3(4):11-21
据《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等记载, 西周初年(约当公元前11世纪), 武王乘推翻殷王朝之势, 驱逐严允(即匈奴)于泾渭之北, 可知当时泾、渭以北都是玁狁的活动区。严允是游牧民族, 从而可以想见今之陕北及鄂尔多斯在三千多年前乃是严允族的游牧地区而不是周人的农耕地区。  相似文献   

4.
传统认为中国的长城以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与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相异的游牧社会。这一观念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到近代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两千年来为国人所深信不疑。《匈奴列传》开篇就谈在所谓的"北蛮"之地从传说中唐尧虞舜时代的山戎、猃狁与荤粥到汉代的  相似文献   

5.
<正>公元365年和392年,前秦帝国的氐族皇帝苻坚与北魏王朝的开国君主拓跋珪,都曾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巡游。他们之所以对这片土地发生兴趣,都与制服这里的铁弗匈奴有关,也都涉及到古河套中一个神秘的地名——木根山。  相似文献   

6.
中东作为恐怖活动的多发区域,了解其恐怖袭击的时空特征对恐怖活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TD的恐怖袭击事件空间分布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东地区1970—2015年袭击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恐怖组织偏好在边境区域活动,超过50%的袭击事件发生在距边界15km的范围内,约80%的袭击事件位于距边界35km范围内;恐怖袭击重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迁移特征,主要分布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和以色列等西亚地区,重心的变化与地区之间的武装冲突、战争等具有空间上的关联性;历年的恐怖袭击形成了涉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黎巴嫩和阿尔及利亚的三处主要集聚区,同时集聚区伴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各时间段的主、次集聚区分布于12个国家与地区,且恐怖主义活动表现出愈发激烈的趋势;恐怖袭击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不同时间段内,“高-高”聚类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但恐怖袭击的空间集聚现象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西部资源》2010,(1):58-58
公元8年,王莽篡汉以后,对匈奴实行的分化、歧视政策和准备武力征服的作法,引起匈奴的不满。匈奴连年入塞侵扰,云中、朔方、雁门、代郡等边郡人民及其财产被杀被掠不可胜数。王莽为了北击匈奴,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等边境一带驻军数十万。边民不仅要供应大批军粮和其  相似文献   

8.
地处东南极内陆的格罗夫山地区是研究南极冰川进退和气候演化的理想场所。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进行了该地区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专题研究。笔者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对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冰川活动记录(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及冰川堆积物)进行了详细的观测,获得了很多有关该地区冰盖进退及古气候演化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同时系统回收了对反映该地区古冰川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生代沉积岩漂砾。本文简要报道本次野外考察在冰盖进退和古气候演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94年8~9月份阿拉斯加北坡巴罗地区降水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本区夏季降水的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巴罗地区夏季降水的pH值比冬季高,平均值接近与大气CO2平衡时纯水的酸度状况;电导率值普遍较低,个别电导率值较高的样品可能与海盐粒子有关;样品的主要离子浓度与北极其它地区和青藏高原的降水化学成分相当,exSO42-基本接近于零,反映了受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小的自然本底状况。研究认为巴罗地区是进行北极地区现代环境状况研究的理想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33-1239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相似文献   

11.
南疆地区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的尼雅剖面记录多指标的综合研究,结合南疆地区其他地质记录和历史资料,恢复了南疆历史时期(近4000年)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的特征与序列,共划分出3个相对冷湿期和3个相对暖干期,结果表明,此地区气候环境的演化在冷暖变化序列上基本吻合于我国东部地区,而在干湿波动上则具较为显著的西风型环境演变特征,同时还发现,南疆地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昌故城     
正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张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西域的。他在西域13年,虽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但却将他造就成了"西域通"。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指挥大军向匈奴开战。在张骞的协助下,汉军节节胜利,很快便打通了西域。这样,西域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区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加之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敏感性,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迅速,岩溶水动力系统对人类活动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反馈敏感。岩溶地区人类活动导致的植被退化、石漠化等环境问题已对岩溶地区的水文水循环过程造成了严重影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岩溶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在对岩溶生态系统及水文环境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人类活动对降水—径流的影响、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污染及水文模型在岩溶地区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岩溶地区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相关研究现状与不足,总结了未来岩溶地区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5个研究趋势,并探讨了研究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杜秀梅  程祺 《地理教学》2012,(9):27-28,24
"真问题"通过精心设疑,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好奇心,培养自己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掌握、巩固和提高。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张掖郡,原属匈奴军邪王辖地,辖境除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外,包括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以所夺匈奴“河南地”而置之不理。治所在三封,即今磴口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16.
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新活动的行业和空间特性与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文章对中国最具有创新性的28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创新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目前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态势和地区专业化特征。目前,中国创新活动已经形成沿海、沿江或沿铁路地理集中的态势,并且呈现不同形式的核心边缘现象;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地区专业化特征,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浙江以及广东等极具创新能力的省市呈现不同的创新行业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五)王夫之所说李陵为匈奴"效死以战",是指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时,他与匈奴大将军率三万匈奴骑兵与三万汉朝骑兵在浚稽山的一次作战,对手是初领兵的一位文官,汉御史大夫商丘成。奇怪的是,双方兵力相当,经过长途跋涉  相似文献   

18.
近10 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地理学报》2012,67(7):960-970
基于2000-2009 年MODIS-NDVI 植被覆盖指数,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 指数和偏相关系数等数理分析方法, 对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10a 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0-2009 年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增加趋势0.032/10a, 远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 年植被覆盖平均增速0.007/10a;②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阶段性, 整体呈“S”型增长, 具有两次明显的植被高恢复期;③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以轻微改善为主, 中度改善次之, 呈退化趋势区域比重较小(2.38%), 零星分布于宁南八县、定边东部、甘肃陇东的环县和镇原;④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 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作用明显;⑤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未来大部分区域将持续改善, 退化区集中分布于陕北中东部、“彭阳-镇原”南部以及盐池北部。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对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和环境现状的调查,探讨了该区人类活动和环境和现状的调查,探讨了该区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及特点,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空间、时间及动态特征;并针对该区目前的环境状况提供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闫梅  李国平  黄金川 《地理研究》2019,38(6):1451-1463
地区价格指数是不同地区购买一篮子相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之比,表征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物价综合水平。借鉴购买力平价理论,构建适用于中国地区价格指数测算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测度了100个典型城市的地区价格指数并进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显著,地区价格指数界于0.849~1.662之间,最高值为最低值的1.95倍;住房价格的地区差异最大,教育、医疗次之,是影响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三大主要因素;食品、交通、教育和医疗价格的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通信、住房、文娱价格的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地区价格指数在全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东南沿海地区物价水平较高、黄河中游地区物价水平较低。通过对地区价格指数的研究,能够为关注民生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