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北花垣-凤凰岩溶山原区(包括花垣山原区和凤凰山原区两部分),地处贵州高原东缘,经纬度为109°17′—109°40′E,28°10′—28°29′N。当地是湖南省西北部岩溶山原的主要部分。区内土地面积817.5平方公里(122.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1万公顷(水田0.84万公顷,旱地0.3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4.8%。本区有人口10.6万,人平  相似文献   

2.
一、贵州农业资源的优势贵州习惯称贵州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部海拔1500至2000米,中部海拔1000米左右,北、东、南边缘和河谷地带海拔500米以下。贵州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特点。地貌特征是:山地性显著,溶岩地貌广泛分布,地貌类型和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全省地貌分高原、高中山、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等类型。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87%,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坝子占3%。土壤类型繁多,共有九个大类,30个亚类,不仅有很长的发育历史,而且分布错综,表现为地带性土壤、非  相似文献   

3.
基于已有的贵州陆生贝类标本数据,结合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对贵阳、荔波和习水等地的调查结果,整理得出贵州陆生贝类2亚纲4目20科76属316种及亚种(含13个未定种)。从种类组成看,贵州陆生贝类以环口螺科(Cyclophoridae)种类最丰富,有16属71种;巴蜗牛科(Bradybaenidae)次之,有15属61种;树螺科(Helicinidae)和槲果螺科(Cochlicopidae)均为1属1种;优势种为洞穴恰里螺(Kaliella cavicola)、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弯倍唇螺(Diplommatina herziana)、缝合倍唇螺(Diplommatina consularis)、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eus nanus)和假穴环肋螺(Plectotropis pseudopatula)。从分布上看,贵州陆生贝类以黔中中亚热带湿润溶丘山原区种类最为丰富,有17科54属170种;黔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和黔西南亚热带半湿润丘原中山区次之,分别有18科56属152种、17科57属150种;黔东温热湿润中低山丘陵区最少,仅有10科18属27种。贵州省不同区域物种相似性分析表明,黔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黔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黔西南亚热带半湿润丘原中山区陆生贝类物种组成比较相似,黔东温热湿润中低山丘陵区与其他区域种类组成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4.
今天,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大会现在开幕,我们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 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一般地说,山地包括山脉(或叫山岭)、丘陵、切割高原和山间盆地,等等。我国的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其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山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山地研究是很重要的,含许多学科的任务,其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原林科院九龙山林场,下称华林中心)地处京西门头沟区,现有在册职工72人,经营山区林地约1867公顷。其场部所在地四涧沟地区山地面积约13公顷,海拔140~200米,东临永定河水库,西靠九龙山顶峰,山清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特色鲜明。5.12龙门山大地震中,除少数景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外,大部分世界级、国家级核心景区只是局部受损,旅游发展的基础仍在。龙门山因世界第三种造山奇观与阿尔卑斯山齐名,震惊世界的5.12龙门山大地震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龙门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同时,该区还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该文在评价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基础上,提出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开发模式、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和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省工程建设速度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实际建设工作过程有时会遇到复杂的地质条件场地,贵州是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区,属典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常遇到岩溶强发育、岩溶地下水埋深浅等情况的复杂场地问题。本文首先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主要目的和任务进行了简介,接着对贵州典型复杂地质条件场地下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现实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周山区(后文简称盆周山区)即四川盆地周围边缘山地区。区内山地面积有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山地面积的36.0%,呈棱形分布于四川盆地四周。盆地东缘有巫山、七曜山;东南和南缘为大娄山;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与大相岭等;北缘是米仓山和大巴山,成为川陕和川鄂的界山,并与秦岭接连构成了四川盆地北部的屏障。整个山区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2%。  相似文献   

9.
河北山区跨省境53个县(市),土地面积9455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4%;耕地面积15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2.6%;农业人口1200多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4;山区的木材、粮食、油料、干鲜果以及蚕桑、药材等,都占全省较大比重。开发利用好山区土地资源,对发展山区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等有深刻影响。 一、河北山区土地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河北山地基本上由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组成。全境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等组成。海拔多在2000m以下,中、高山占山区总面积的46%,相对高度多在500—800m,坡度20—40°;低山丘陵占36%,低山浑圆,河谷宽阔,丘陵区黄土普遍分布,切割  相似文献   

10.
一、特点和问题 开发武陵山区,首先必须搞清其特点和问题,科学地认识武陵山区。根据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1.山多坡陡,红岩广布,水土流失严重。湖南省武陵山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和石门、慈利、桃源、怀化、沅陵、泸溪、麻阳、芷江、新晃9个县(市)范围,面积4826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22.8%。一是山多坡陡,地势起伏变化大。本区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山峦连绵。山原山地面积占70.6%,平岗面积仅占11.6%。坡度大于20°的面积  相似文献   

11.
神农架山地垂直自然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神农架山地位于湖北省西部,面积约3250平方公里。神农架为我国遐迩闻名的山地,主峰海拔3105.5米,素称华中第一峰,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带,山高岭大,林海莽莽,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对该区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 以往有些人对神农架山地垂直自然带曾作过研究,近年来我们专题考察过神农架山地。现要阐述的是神农架山地垂直自然带。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山地有两期夷平面,四期阶地面,一期滩地面,一期床地面。这些面具有水平方向上“穿域性”、重直方向上“多层性”的特点。因其地面坡度较缓,松散物质堆积较厚,保水保肥力较强,是山区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以地形面的理论为基础,以“区位”、“层位”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将河北省山地的农业开发划分出五个大模式和十六个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主体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临安、余杭、安吉、长兴、德清等县境内。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安徽广德、宁国等县境,向东北伸至太湖之滨。山体呈西南——东北方向,延绵200—300公里的中山山地。主峰龙王山、东西天目山海拔1580m左右,最高峰位于天目山主体西端的清凉峰,海拔1787.4m,为东南沿海地区较高的一座山峰。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三面环山。全县面积1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74.7%。人口40.9万人,农业人口占89.7%,人口密度217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县。本县濒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山地开发历史悠久,特定的山区自然资源生产了大量毛竹、茶叶、木材等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由于水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山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重,不仅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山地的下游效应,影响了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笔者依据天目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产潜力,全面分析了山区开发利用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山地丘陵的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4.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结构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中普遍存在大孔隙,在强降雨过程中大孔隙产生的优先流加快降雨入渗,影响斜坡稳定。大孔隙结构影响优先流过程和优先流的水动力特性。为探明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结构的多尺度特征,本文在分析土体大孔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研究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的试验方法。以云南省段家营、头寨、象冲、东月各、白泥山和贵州八渡滑坡的植被发育斜坡土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染色示踪法、CT扫描法、SEM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植被发育斜坡土体大孔隙的多尺度几何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挖掘法、染色示踪法、CT扫描法、内窥镜检查和SEM法适用于分析植被发育斜坡土体的大孔隙结构;植被发育斜坡土体的大孔隙有腐烂根系通道、根-土间隙、动物通道、团聚体间大孔隙、土-石间隙、干缩裂隙和成因不明大孔隙,其中前四种是主要类型;各种大孔隙相互交织组成大孔隙网络系统;受到植物物种、树龄、动物物种、土体生态系统和立地条件的影响,不同类型大孔隙的多尺度几何形态和分布特征不同。将先进技术手段与染色剂溶液降雨模拟示踪试验结合起来,研究大尺度的大孔隙三维几何形态和分布特征是未来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展望     
这一期《山地研究》的内容是介绍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建所二十年来的主要工作。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我国地理研究机构的布局,我所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中国山地综合研究和西南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包括丘陵和高原)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山地是一个自然-人文综合体,研究山地必须有综合观点。我所的山地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山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山地资源的调查、了解以及对它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山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由一系列西南东北向延伸的岩溶山原山地构成,位于川、黔、湘、鄂四省相邻地区,北有巫山、东止雪峰山、南到苗岭、西达大娄山。包括川东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武隆、黔东北铜仁、印江、松桃、江口、沿河、德江、余庆、玉屏、镇远、施秉;湘西北龙山、桑植、大庸、花坦、永顺、保靖、古丈、慈利、石门、吉首、麻阳、新晃;鄂西南来凤、咸丰、宣恩、鹤峰、利川等33个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00万,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民族长期聚集的地区。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少数地区还存在吃粮,饮水等贫穷性的难题。因此,分析和研究本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探讨致富的途径,显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南平市“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潜力在山,优势在山,致富在山,如何做好山地文章,促进农民增收,是林业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最近,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山地综合开发,提高山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加速发展提出初浅看法。 一、山地综合开发的现状全市土地总面积2 6 3万公顷,人口30 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0 0万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 17.2 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 . 6 %。全市森林覆盖率74 7%。有林地面积196 .4万公顷,其中用材林面积87.6 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4 4.6 %;经济林面积16 .33万公顷,占8 3%;…  相似文献   

18.
山地占中国国土面积比重高,是我国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焦点区域,也是生态系统服务重要供给区,长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与挑战。研究选取我国石漠化山地、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区域黔桂岩溶山地、横断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案例,以支持服务中NPP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调节类服务水源涵养和供给类服务农产品供给三类生态系统服务为代表,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0–2015年三大山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三大山地农产品供给服务相对下降,NPP和水文调节等支持和调节服务提升更为显著;(2)三大山地NPP与水文调节服务存在彼此增益的协同关系,黔桂岩溶山地协同关系增强,而横断山地和太行山地变弱,且前者变弱的程度更大;三大山地NPP、水文调节服务与农产品供给服务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其中黔桂岩溶山地NPP与农产品供给服务权衡关系变弱,而横断山地和太行山地权衡关系增强,且后者变强的程度更大;(3)三大山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9.
山地占中国国土面积比重高,是我国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焦点区域,也是生态系统服务重要供给区,长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与挑战。研究选取我国石漠化山地、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区域黔桂岩溶山地、横断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案例,以支持服务中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调节类服务水源涵养和供给类服务农产品供给三类生态系统服务为代表,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1990–2015年三大山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三大山地农产品供给服务相对下降,NPP和水文调节等支持和调节服务提升更为显著;(2)三大山地NPP与水文调节服务存在彼此增益的协同关系,黔桂岩溶山地协同关系增强,而横断山地和太行山地变弱,且前者变弱的程度更大;三大山地NPP、水文调节服务与农产品供给服务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其中黔桂岩溶山地NPP与农产品供给服务权衡关系变弱,而横断山地和太行山地权衡关系增强,且后者变强的程度更大;(3)三大山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20.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