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周顺平  张江东  左泽均  王鹏 《测绘科学》2012,37(5):20-22,26
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接边算法的缺陷后,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任意范围接边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参与接边的要素类进行2次筛选,提取参与接边的要素,有效缩短了算法的执行时间;为了按照接边要素的空间邻近关系进行接边匹配,将接边要素和接边线的交点与接边线首点间的折线距离作为键值对接边要素信息进行排序,提高了接边匹配效率,并且能准确处理在接边线节点处接边的情形。并通过武汉市等高线数据更新的接边处理试验,验证了该算法的高效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矢量接边检查算法大都适用于规则图幅的矢量数据接边,而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矢量数据处理需在不同行政区和不同作业分区内开展。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点搜索的矢量接边检查算法,其不仅适用于规则图幅,也可用于不规则区域边界间的处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算法在效率和准确度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遥感影像矢量化数据的特征,指出传统的深度搜索匹配方法用于无拓扑矢量化数据公共边提取存在的不足。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共线搜索匹配的公共边提取算法,提取无拓扑遥感影像矢量化数据中多边形要素的公共边和非公共边,然后使用经典的道格拉斯普克算法压缩,有效地消除了对要素分别压缩时产生的缝隙问题,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AO的分幅等高线智能化接边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完整的等高线在DEM的制作以及图属互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它往往被人为的分割。因此,分幅数字化后的等高线拼接问题,就成了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处理方面的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吸取了ArcGIS处理该问题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幅等高线智能化接边的约束条件和算法,并利用ArcObjects(简称AO)实现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标  陈楠 《测绘工程》2021,30(2):7-12
针对一些大比例尺面要素数据在没有接边线的情况下无法有效进行接边检查的问题,文中在分析面要素接边原则和接边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要素接边检查算法,并对算法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阐述.利用ArcGIS En-gine相关组件,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下进行算法实现,形成面要素接边检查工具.将所开发的工具应用于陕西省...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多源等高线匹配方法主要基于等高线拓扑关系构建以及基于空间欧氏距离的相似性度量,缺少对等高线几何形态相似性的考虑,在等高线密集区域、图幅边界区域以及地形变化剧烈区域易产生误匹配情况。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几何特征相似性的由粗匹配到精匹配的多源等高线匹配策略。提出顾及局部特性的基于节点曲率以及法向量与横坐标轴夹角的混合特征描述测度,将等高线点序列转化为几何形态特征描述序列,引入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量化计算多源等高线数据之间的相似程度,并依据相似度实现同名等高线匹配。利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对本文方法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进行验证,试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匹配策略顾及了等高线空间位置特征和几何形态特征,能够保证较高的匹配精度和运行效率,并具有较好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DLG数据任意范围接边算法及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LG数据接边在数据入库和数据更新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在DLG数据接边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基于图幅的接边,这种接边算法不够灵活,局限明显,难以满足接边范围不规则时数据接边的需要。提出一种任意范围接边的算法,并基于ArcEngine实现了相应的功能,该算法也适用于GIS数据入库时的批量图幅接边。  相似文献   

8.
柯可 《现代测绘》2007,30(1):34-36
本文分析了Polyline文件结构,并介绍了一种利用ActiveX技术在AutoCAD文件中进行等高线接边的快捷方法.并经过作者实践验1证,此方法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9.
郭霄  袁远  刘斌  田喜平 《北京测绘》2023,(8):1109-1114
为解决海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批量快速自动接边问题,本文总结了现有接边算法优缺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一种优于目前接边算法的海量多种类数据自动接边方法,并对该方法关键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减少对外部类库的依赖,采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实现算法,不依赖外部组件。将开发的接边工具应用于全国5万比例尺数据改化项目的实践证明,该算法可有效解决海量数据快速接边问题,提高了接边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等高线作为地势起伏与地形凹凸特征的表达,与水网表达有着密切的约束关系。在空间数据库集成与匹配中,由于来源不同,这两种数据往往出现不一致,导致水网"爬坡"现象。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等高线与水网匹配及一致性改正方法,利用Delaunay三角网模型在等高线基础上通过弯曲分析提取地形特征,基于河流分布与谷地走势的相关性,建立水网与等高线间的匹配关系,进而识别两者间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利用仿射变换等几何方法完成一致化操作,包括水网移位匹配等高线和等高线移位匹配水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LiDAR点云和POS数据辅助航空影像的连接点自动匹配,设计了用于相关系数匹配的最佳匹配点位快速搜索算法;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地面控制点的相机安置角误差自动检校方法,在此基础上自适应确定影像匹配搜索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最佳匹配点位快速搜索算法可在保证匹配正确性的情况下节省约25%的匹配耗时;相机安置角误差补偿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由POS数据计算的影像外方位元素的精度,从而明显改善同名点匹配时的点位预测精度;本文算法能处理多分辨率、多视角的交叉飞行航空影像,获得高精度的匹配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维重建中物体截面轮廓边缘序列中相邻轮廓基本相似的事实,提出了一种物体截面轮廓线点集之间的三角划分的快速算法。该算法首先寻找轮廓线的控制点,对每两条相邻轮廓线的控制点进行配对,其次将这样两条轮廓线之间的三角划分的任务分配在多个小的曲线段对之间进行,并且由于事先的控制点匹配,在每个小的区域中就能够进行简化快速的三角划分。通过试验验证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李国辉  许文帅  龙毅  周侗  高朝 《测绘学报》2014,43(11):1204-1210
本文针对等高线与河流的不一致性问题,以移位等高线匹配河流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对每个特征点动态确定仿射变换模型进行移位的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移位角度比例、地形特征点相对位置、局部形态的保持和变换等因素,对各特征点实时计算其位移的角度、位置和缩放变化等约束建立其移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等高线到河流的一致性改正,可有效解决等高线与河流数据的空间匹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闯  钱海忠  王骁  何海威  陈竞男 《测绘学报》2016,45(11):1371-1383
现有道路网匹配方法中,大多利用道路自身结点和弧段特征进行匹配,而较少注意道路邻域要素在道路网匹配中的重要定位参考作用,从而影响匹配效率和正确率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上下级空间关系相似性的道路网联动匹配方法,即模仿人在读图时通过特征地物和空间关联寻找目标地物的思维过程,将匹配看作是一种特征目标寻找、信息关联传递的推理过程。首先,运用Stroke技术将复杂道路网进行等级划分。其次,通过道路骨架关联关系树构建道路网联动匹配模型。最后,选取高等级骨干道路作为起始特征对象,计算道路间的上下级空间关系相似性,逐级迭代使匹配信息在道路网联动匹配模型中传递,从而得到匹配结果。试验表明,本文算法缩小了待匹配数据的搜索范围,能够有效提高匹配正确率和效率,尤其在数据位移较大、存在非系统性几何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陈驰  杨必胜  彭向阳 《测绘学报》2015,44(5):518-525
提出了一种低空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序列影像与激光点云自动配准的方法。首先分别基于多标记点过程与局部显著区域检测对激光点云和序列影像的建筑物顶部轮廓进行提取,并依据反投影临近性匹配提取的顶面特征。然后利用匹配的建筑物角点对,线性解算序列影像外方位元素,再使用建筑物边线对的共面条件进行条件平差获得优化解。最后,为消除错误提取与匹配特征对整体配准结果的影响,使用多视立体密集匹配点集与激光点集进行带相对运动阈值约束的ICP(迭代最临近点)计算,整体优化序列影像外方位元素解。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实现低空序列影像与激光点云像素级精度的自动配准,联合制作DOM精度满足现行无人机产品1∶500比例尺标准。  相似文献   

16.
基于Hutchinson的DEM建立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正确计算坡度、坡向、提取流域地形特征、进行水文分析的前提。国外应用最广的是基于Hutchinson方法的DEM插值方法和应用该算法的软件ANUDEM,该软件采用有限微分内插技术和地形强化算法,自动去除伪下陷带点和生成输入数据错误文件。研究表明,通过等高线回放、DEM中误差、坡度、河流、光照模拟等方面的对比,ANUDEM生成的DEM表面光滑,比常规用TIN方法构建的TIN-DEM更能准确地表现地形起伏,其提取的坡度、光照图更准确,适宜进行水文分析。  相似文献   

17.
Contour lines on existing maps are often the only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rrain relief. In an effective digital mapping environment, the generation of intermediate contours is one of many essential capabilities. These intermediate contours can be generated in the original units or in some other units. During the digitization process, error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cartographic data, and data manipulation processes may introduce additional errors. A new six-step method is presented here to reduce the data manipulation err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intermediate contours. In our method, the original digitized contours serve not only as a data source, but also as a control on the interpolation process. This process utilizes one- and two-dimensional filter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iginal and modeled contours. The interpolated contours are adjusted to the original contours thus preserving both general and local shape of the original relief representations. The most frequent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likely will be in the conversion of “foot” contours to “meter” contours.  相似文献   

18.
浮动车地图匹配算法能够实现浮动车离散点与路段的快速准确匹配,是浮动车路况信息生成技术中的核心环节。本文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实现了建立定位点的有效阈值缓冲区,并依据空间关系检索候选匹配路段,研究实现了一种利用行驶速度、行驶方向、投影距离、行驶距离4个参数进行行车轨迹判别的逻辑匹配算法。试验表明,该方法无需对路网数据进行大量的前期处理工作,简化了候选匹配路段的检索过程,在保证匹配正确率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李彬  辛晓洲  张海龙  胡继超 《遥感学报》2016,20(6):1435-1445
高分辨率数据中云高度的差异性突显,特别是边缘处高度在云阴影识别和地表辐射估算等方面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热红外数据获取云高度分辨率较低、缺乏细部差异性特征,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对应的热红外和可见光数据进行特征点配准,再将基于热红外数据计算的云高度重采样至高分辨率,然后以基于欧式距离变换的围线搜索方法及距离加权将热红外云边缘高度匹配至对应的可见光图像,最后根据云阴影的相似度匹配方法确定真实云高度。结果表明,算法在遵循热红外云高信息分布变化规律的同时,可以得到较准确的高分辨率云边缘高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热红外技术获取云高在分辨率上的局限,扩展了其在云高反演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闯  钱海忠  王骁  何海威  谢丽敏  王成舜 《测绘学报》2016,45(12):1485-1494
同名道路或者居民地数据间由于数据一致性程度不高,往往存在较大的几何位置偏差,当对道路或者居民地单独进行匹配时,不利于提高匹配正确率和效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城市骨架线网的道路和居民地联动匹配方法。联动匹配即模仿人在读图时通过特征地物和空间关联寻找目标地物的思维过程,将匹配看作是一种特征目标寻找、信息关联传递的推理过程。首先,利用约束Delaunay三角网对地图构建城市骨架线网。然后,通过道路、骨架线、骨架线网眼和居民地之间的拓扑关系建立道路和居民地之间的匹配传递模型。最后,根据该传递模型实现通过道路匹配带动居民地匹配或者通过居民地匹配带动道路匹配的联动匹配。该方法优势在于只要有一种要素的数据一致性比较好,就能带动另一种要素取得很好的匹配效果,同时符合人类进行匹配时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