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M—SAR数据融合在黄河口沙咀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河口沙咀位于1976年之前黄河入海故道与现黄河入海口之间,是目前世界上陆地面积生长最快的地区。该地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频危鸟类为主体的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 由于受河流泥沙淤积作用、海水侵蚀作用、石油开发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该区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变化较快。利用获取的1995,1997,2000年陆地卫星TM数据,对地观测卫星ERS-1和RADARSAT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及FL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可以清楚地对1995-2000年间黄河口沙咀海岸线蚀进及地表覆盖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M和SAR的融合数据对该地区动态监测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常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地理研究》2004,23(3):339-346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 ,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 ,通过GIS叠加分析 ,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 ,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统计资料 ,探讨了黄河口海岸线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 ,并就黄河口未来水沙条件初步预测了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P373 .12,P332.5 2004042700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Analysis on SPatio-t即环〕ralfeatU丁eof~tline eb出瑶ein theYellow River Estuary and让s闲ation诚thru几班f and sand-transportatio丫常军,刘高焕…//地理研究一2004,23(3)一339一346 以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2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通过GIS叠加分析,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废弃叶瓣海岸侵蚀与岸线演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对黄河1964~1976年间形成的三角洲叶瓣自1976年废弃以后的岸线进行了识别,选取了四个典型剖面,绘制了它们的岸线蚀退或淤进平均速率曲线。结果显示,不同剖面处天然岸线的蚀退或淤进速率很有规律。根据曲线特征将其分为蚀退期,转换过渡期和周期性波动期。现废弃叶瓣已进入周期性波动期。由于受大坝影响,不同位置岸线波动周期不同,两大坝之间约为4年,大坝西侧约为5年,岸线变化准平衡线位于1996年的海岸线附近。岸线变化速率波动幅值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南宋以来江苏海岸带历史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史海岸线变迁研究是海岸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岸带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分区段建立有效的海岸线分析断面,并计算各个区段的海岸线历史变化,对南宋至今约1 000 a来的历史海岸线变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海岸线时空变迁背后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废黄河口地区变化剧烈,最大淤涨速率和侵蚀速率分别达250、600 m/a,塑造其剧烈变化的动因是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淮与公元1855年的黄河北归;此外,近代废灶兴垦等人类活动也导致了辐射沙洲北部及南部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钱乐祥  丁圣彦 《地理学报》2005,60(5):761-770
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1978年以来的25年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扩展速度非常之快。通过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研究了土地覆盖变化及城市增长状况,并且评估了城市增长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利用陆地卫星多时段数据监测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通过陆地卫星热红外单波段反演了地表温度,研究了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增长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城市增长显著且不平衡。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地区的地表温度提高了8.9K。研究表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在监测和分析土地覆盖变化,特别是城市增长状况以及评估城市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方面,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研究区域,以1978、1986、1995和2005年4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阈值结合NDVI指数法提取海岸线,计算海岸线分维数,系统分析了深圳市多期海岸线分维变化特征,并初步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海岸线分维变化机制,为进~步掌握快速城市化地区人类活动对海岸带变化影响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海岸的海岸线分维不同,由基岩海岸、人工海岸到淤泥质海岸递减:(2)研究时段内,深圳市东海岸海岸线分维总体降低,西海岸总体上升:(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分维变化影响显著.人类活动强度与海岸线分维变化程度呈正相关,人类活动方式包括滩涂围垦和填海造地对海岸线的分维变化幅度影响不同,其中滩涂围垦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较小,填海造地使海岸线分维变化幅度显著.  相似文献   

8.
2002年冬季新疆塔城地区沙尘暴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疆塔城地区2002年冬季发生的罕见沙尘暴,利用2000~2002年新疆塔城地区TM遥感影像解译,对塔城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覆被类型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塔城地区人为因素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该地区的地表覆盖为例.说明造成该地区冬季发生罕见沙尘暴的主导起因。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土壤风蚀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塔中地区为例,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和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气候、地表粗糙度(包括植被覆盖)以及地表土壤特性等因子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的年平均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为28.3,从季节分布上来说,夏季最大为13.9,冬季最小仅为0.7,C值与风速有着密切的指数关系;塔中地区的地表粗糙度Z0平均为6.32×10-5m,地表粗糙度小,加重了该地区的土壤风蚀程度;塔中地区的土壤类型特点、地表土壤平均粒径小、缺乏植被覆盖以及地表土壤含水率低为该地区土壤风蚀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塔中地区土壤风蚀的现状是该地区气候、地表粗糙度以及地表土壤特性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TM数据监测岩溶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贵阳市为例 ,利用多时相的TM遥感数据及相关资料对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覆盖类型多样的岩溶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动态监测。基于图像光谱信息特征分析 ,确定了用于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图像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利用热红外波段TM 6 ,基本消除了岩溶山区遥感图像分类中阴影和水体混分现象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和GIS的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海岸1973-2012年的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江苏省海岸线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显著侵蚀岸段以废黄河口为中心,北至新淮河口,南至双洋港,长度约79.05 km,占研究区岸线总长度的8%;淤涨岸段以弶港为中心,北至运粮河口,南至新中港,长约715.50 km,占72%;其它部分稳定岸段与淤涨岸段相间存在。最大侵蚀速率为-23.37±11.92 m/a,位于废黄河口南侧;最大淤涨速率为445.37±66.80 m/a,位于射阳河口南侧。围垦是江苏省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1973年以来40年间共围垦1912.4 km2,1980年前后出现了一个围垦高峰,之后围垦强度明显减弱且进入休养期,90年代以后围垦又普遍加强。  相似文献   

13.
薛春汀  周良勇 《地理研究》2010,29(11):1961-1970
现在的洪泽湖和淮河中游河道不断淤高,致使淮河中游洪涝不断。入洪泽湖后淮河水主要流入长江。而苏北北部地区需要水,因入海泥沙数量太少而致海岸侵蚀问题不能根本解决,那里需要淮河的泥沙。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格局。在洪泽湖北岸和浅水区开挖与洪泽湖分离的河道,连接完成远期工程的淮河入海水道和拓宽、挖深的淮沭河—北六塘河—新沂河水道,使淮河水沙只经过这两条水道到达黄海,改变淮河水沙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新水道路程短,比降大,使洪泽湖和淮河中游河道不再淤高,并将进一步使淮河中游水道刷深,减轻淮河中游洪涝灾害,并为洪泽湖湖底高程降低创造条件。通过分析现在淮河的输沙量、输沙模数,与历史时期和其他流域对比,认为连云港至射阳河口这段海岸将改变为北部稳定,南部缓慢进积,形成新的淮河三角洲,彻底解决苏北海岸侵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微地貌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三角洲有岗阶地、河滩地、河成高地、平地、低洼地和滩涂地6种微地貌类型。1984~2001年间一直没有变化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各微地貌类型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未变化的土地利用/覆盖主要分布在平地。岗阶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最为稳定,以耕地为主,但面积总体在减少;河滩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多样,分布比较复杂,变化最大;河成高地、平地和低洼地发生变化的面积占2/3左右,耕地所占的比例均是最大的,其面积总体上不断减少;滩涂地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滩涂为主,随着人们对滩涂的开发利用,滩涂所占比例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覆被演替图谱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盐生、湿生、中生以及人工等不同生境的生态景观类型 ,将本区土地覆被类型分为 9类 ,即研究区海域、滩涂、柽柳 -翅碱蓬群落、獐毛 +白茅群落、芦苇 +荻群落、有林地、天然河流与人工水体、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从遥感影像数据 (包括LandsatTM432、CBERS 1CCD432 )和专题矢量数据中提取了 1 984、 1 991、 1 996和 2 0 0 0年四期土地覆被数据 ,采用区域质心函数计算四个时期 9类覆被的分布重心 ,并合成土地覆被重心演替过程图谱 ,通过图谱分析 ,归纳出湿地植被演替的三种模式 ,即陆进模式、海退模式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模式 ,为认识新生湿地植被演替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制定湿地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地区受人类活动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以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为例,通过对1987-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幅度、变化构成以及流向图的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点,并应用遥感及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黄河、渤海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垦利县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占土地总面积80%的旱地、林草地、盐荒地和滩涂存在状态不稳定,盐荒地是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类型;(2)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淤泥质海岸潮汐汊道的发育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忍顺 《地理学报》1995,50(6):506-513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沿岸为例,论述淤泥质海岸上潮汐汊道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淤泥质海岸潮汐汊道与废弃河口深化化有密切关系。它的外侧海岸是在高海面时形成并被现代动力过程所切割的贝壳砂堤或砂堤。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measured data of coastline and bathometry, processed by softwares of Surfer and Mapinfo, and combined with sediment loads in different phases at Lijin gauging st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coastline and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in muddy coas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68% of sediments were delivered by the Yellow River deposited around the river mouth and in the littoral area from 1953 to 2000. Coastline in different coasts had distinctive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hifts of river course. Coastline was stable in the west of the Diaokou river mouth. Coastline from the east of the Diaokou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 of the Gudong oilfield had experienced siltation, then serious erosion, and finally kept stable with sea walls conservation. Generally, coastline of the survived river mouth of the Qingshuigou river course stretched seaward, whereas the south side of sand spit at the Qingshuigou old river mouth was eroded after the Yellow River inpouring near the position at the Qing 8.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survived river mouth exhibited siltation from 1976 to 1996, with flat topset beds and steeper foreset beds. From 1996 to 2005,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Qingshuigou old river mouth was eroded in the topset and foreset beds, but silted in the bottomset beds. The subaqueous geomorphology off the new river mouth sequentially performed siltation with small degree compared to that of 1976–1996.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泽刚 《地理学报》1997,52(1):54-62
从河海双向动力平衡角度,阐明了泥沙在滞流点附近沉积,以及滞流点位置变动,拦门沙发育和演变的特征,提出了河口海岸7.5m水深为冲淤分界线及涨落潮期间拦门沙的冲淤分布,其结论对黄河口拦门沙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基于案例推理的元胞自动机模型(CBR-CA)进行改进,将各类别的宏观转移概率添加到目标函数中,体现各类别的转变特征,并增加时间权重来确定转移概率,实现时间尺度上的模拟;由于土地覆盖变化的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利用Monte Carlo(M-C)法确定土地覆盖的最终转换类别。选择黄河源区为试验区,利用1977年、1985年土地覆盖数据建立原始案例库,模拟了该区域1995年、2000年和2006年的土地覆盖变化,模拟的各类别转换的数量精度与实际相吻合,各年份的总体误差分别为0.002%、0.012%和0.005%,空间位置精度总体在70%以上,并进行未来土地覆盖情景预测。该模型可用于多类别、长时间序列区域土地覆盖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