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地图质量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汪明武  金菊良  李丽 《地理科学》2003,23(5):612-616
可拓学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它以物元为基本元,通过物元变换来建立物元模型,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基于可拓论探讨了地图质量的可拓综合评价新模型,即通过构造各评定等级的经典域和全体等级的节域物元矩阵,计算待评物元与各评定等级之间的关联度,判定对各评定等级的符合程度而作出综合评定。文中给出了具体评价流程,并应用于实际地图的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同其它方法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依据可拓理论中的物元理论及关联函数,建立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估的关联度及物元模型,采用可拓物元模型对5个评估单元的用地适用性进行评估,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可拓评估通过可拓关联度判断城市用地适用性属于某集合的程度,而且关联函数能够根据数据特征挖掘数据信息,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可拓评估结果不但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完全一致,而且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梁涛  蔡春霞  刘民  彭小雷 《地理研究》2007,26(4):782-789
基于ArcGIS 8.3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江西省萍乡市总体规划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该方法首先选择城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运用GIS技术将单因子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后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从而从空间上相对准确地表征了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适宜度。  相似文献   

4.
可拓方法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风灾害是全球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对处于台风多发区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可拓方法具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运用可拓方法的基本理论,建立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在海南岛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经典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建立的物元模型,选取台风灾害中的综合灾度、风速和降水的危险性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可拓模型计算不同单元格内的灾害等级,得到海南岛台风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相似文献   

6.
土地评价类别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服务目的,应予明确区分。土地潜力评价揭示某一块土地可被利用的范围以及在这些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之前必须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先次序。优先次序不同,即使同一块土地其评价结果也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强调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作出适宜性等级评定,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不同利用方式作出土地适宜性等级评定。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劳动和物质投入下土地用于农、林、牧业所能提供的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7.
选取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作为工业用地后备资源,并选取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两大类的坡度、海拔、坡向、积温、降雨量、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人口密度、GDP等10个因子,建立工业用地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标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对大理市工业用地布局的适宜性、环境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工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大理市工业用地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巩乃斯河流域游憩景观生态评价及持续利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云才 《地理学报》2005,60(4):645-655
流域是重要的景观生态空间和游憩景观建设空间。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与规划是合理利用流域资源,建立流域协调景观体系,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巩乃斯河流域景观空间为依托,以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为核心,通过景观旷奥度和相容度的核心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了巩乃斯河流域游憩景观生态适宜性特征,探讨了巩乃斯河流域游憩景观生态保护、游憩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点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遗产河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飞  杨林生  何勋  石勇 《地理科学》2020,40(7):1114-1123
在充分考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新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4个准则层、10个因子层、22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运河27段遗产河道的游憩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显示:① 从评价结果来看:大运河27段运河遗产河道的游憩利用适宜性排名情况比较客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大运河遗产河道的游憩利用适宜性较为可信,对于评价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游憩利用适宜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② 从游憩利用适宜度来看:11段游憩利用适宜度较高的遗产河道全部位于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线的通水、通航河段。4段游憩利用适宜度低的河道均处于大运河已断流区域。浙江、江苏、天津、北京、河北等5省市境内的遗产河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要优于安徽、河南、山东等3省境内的河道。③ 从影响游憩利用适宜性的各准则层来看:游憩利用适宜度高的遗产河道,其生态环境本底质量普遍较高。游憩利用适宜度低的遗产河道,其经济社会条件和旅游发展基础2个指标层的表现也普遍偏低。依托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在对其不同区段游憩利用适宜性开展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游憩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GIS和RS技术为支撑,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等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体系和方法,据此划分研究区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域,为合理有效地规划城市土地资源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吴晋峰 《中国沙漠》2014,34(4):1177-1183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特别在沙漠旅游领域更应如此。本研究基于对沙漠旅游的影响因素——沙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并对中国8个典型沙漠旅游景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沙漠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属于中适宜、低适宜2个水平。最后讨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及沙漠旅游资源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防灾适宜度多准则评价(MCE)是土地利用防灾规划的关键。根据唐山市地质灾害资料,建立基于距离的防灾适宜度评价准则并量化评价指标。依据决策风险指标计算次序权重,应用层次分析程序(AHP)构建比较矩阵并计算准则权重,分析基于GIS的OWA方法、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的决策风险,确定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评价策略。基于决策风险和指标补偿原则计算次序权重、准则权重和一致性比率,得到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适宜度评价结果,据此提出唐山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包括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二者的概念与内涵,然后从评价目标与视角、评价尺度与单元等多个角度梳理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案例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指标体系早期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主,但目前涉及要素日益多元化,涵盖地质地貌、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及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今后应借鉴地理学、社会学、空间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融合”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内外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研究的已有成果和产业实践为基础,预选出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的55个影响因素,运用德尔菲法、自相关分析法、变差系数法对55个因素进行3轮筛选,构建了包含16个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和熵权法对指标确权,并对全国33个主要大中城市建设主题公园的适宜性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仅用28%的指标反映了96%的原始信息,指标体系更简明科学、便于操作;二级指标中的人口因素影响作用显著,三级指标中的城市常住人口、GDP、旅游总人数、地价水平以及周边城市常住人口是影响主题公园在城市选址的关键因素。四大直辖市叠加四大一线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最高,海口、银川、西宁等16个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指数最低,城市修建主题公园适宜性指数与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国内城市群发育指数基本一致;实证研究结论与中国主题公园的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表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可用以指导主题公园的在全国城市的选址。  相似文献   

15.
钱乐祥  郑建闽 《热带地理》1996,16(2):114-121
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为例,分析研究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应用,从系统的概念模型入手,阐述了系统评价原则与体系,系统流程概念设计,数据库组织与结构的概念设计,评价模型概念设计等4个方面的内容,以ARC/INFO为主要支撑软件,建立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退化已是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旨在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生态治理技术受到重视。在众多直接、间接的技术中,如何遴选最适宜的技术,目前仍缺乏系统、科学、完善的评价方法。根据对其他领域中有关技术评价理论、方法、要素等的梳理,以沙漠化治理技术涉及的多个影响因素为例,首次提出一般性生态治理技术适宜性评价概念模型——“双圈十二维”模型,包括两类十二个维度:(1)内生因素(内圈):限制性、独立性、经济性、可操作性;(2)外部因素(外圈):目标、地域、时效、政治政策制度、意识理念态度、社会经济、退化状况、机会成本。将该概念模型用于具体的生态治理技术适宜性评价时,可根据需要缩减影响因素数量,并需将影响因素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指标。此外,技术的适宜性具有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和石河子市等地的农用土地评价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该方法是用控制样本对参试权重进行多次的检验、调整和比较,逐步选取出能够较好表达各参评因子区分土地适宜性差异能力的权重(组),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确权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实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王丽佳  杨华 《地理学报》2022,77(7):1615-1633
针对中国现有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搭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评价流程框架,建立了基于栅格单元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气温、坡地适建、坡耕地土壤抗蚀等关键参数的普适性算法,并以藏东南米林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米林县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欠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类型,30 m精度建设用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1.26%、2.92%、2.12%、2.77%和90.93%;50 m、100 m各等级面积较30 m误差±0.34%,250 m误差 ±1.11%,500 m、1000 m误差较大。30 m精度耕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0.72%、3.07%、2.62%、1.35%和92.25%;50 m、100 m、250 m与30 m误差±0.52%,500 m、1000 m误差较大;② 米林县现状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较适宜、适宜和一般适宜等级类型,30 m精度三者合计占比达95.96%,50 m、100 m占比分别为95.96%和94.74%。现状耕地和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较适宜、一般适宜和适宜等级类型,3种栅格精度下三者合计占比大于96%;③ 业已建立的评价方法、定量模型及参数算法是可行的和适用的,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的适宜栅格精度为100 m,最大不超过250 m;④ 建立了可应用于青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等级类型与地形高程及坡度对应谱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