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西会昌岩背锡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朱正书 《矿床地质》1990,9(4):325-331
江西会昌岩背锡矿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大型锡矿床。本文重点研究了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的岩石学,阐述了矿床的矿化特征,划分了矿床的蚀变分带。在对比会昌岩背锡矿床与我国南方的斑岩型锡矿和云英岩型锡矿床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将会昌岩背锡旷确定为斑岩型锡矿床。  相似文献   

2.
郴州芙蓉锡矿田成矿模式及资源总量预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简要地归纳了芙蓉矿田锡矿床类型,建立了锡矿成矿模式,并预测了锡资源总量。在垂深400m以内,预测有超大型锡矿床2处,大型锡矿床7处,中型锡矿床3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我国锡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主要特征,划分了锡矿的找矿方法类型,总结了物化探方法在找锡矿上的应用,并对我国锡矿成矿空间分布规律和对今后找锡提出了初步看法。提出的锡矿床三种找矿方法类型是:硫化物型矿床、氧化物型矿床和砂锡矿床。地球物理方法在勘查锡矿床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大地构造和区域地质构造;圈定花岗岩体分布范围,了解其形态和界面的起伏情况;研究围岩的蚀变现象;用萤光法圈定矿床,确定其产状和品位。化探的主要作用是:快速圈定成矿远景区,直接发现大中型矿床,扩大矿山远景,研究元素组合分带,圈定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4.
来利山锡矿床是滇西锡矿带中规模较大的。该锡矿床的矿体围岩是石炭系勐洪群砂板岩,成矿母岩是喜山早期花岗岩。在空间分布上,锡矿体严格地受断裂构造控制。为一高-中温热液交代充填型锡矿床。本文在野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位错密度及古应力差值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锡矿床成因类型中,增加了一些与花岗岩关系不明甚至没有联系的类型及实例,但绝大多数锡矿床与花岗岩的时空和物质成分继承、演化关系,表明二者有成因联系。因此,花岗岩研究必然是锡矿床研究的内容之一。我国对花岗岩与成矿作用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得到重视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建国以来大量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锡钨等矿床与花岗岩关系的资料,加上现代理论和  相似文献   

6.
李聪  梁婷  陈永康  丁亮 《地质与资源》1992,28(6):526-534
锡矿是青海省找矿潜力较大的有色金属矿之一.青海锡矿成矿时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印支期和海西期.锡矿床与锡矿点主要分布于东昆仑成矿带,成因类型主要为夕卡岩型.结合前人研究与地质资料介绍了青海地区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资源概况、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成矿时代以及锡矿成矿带的划分,总结了青海锡矿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并对青海锡矿下一步找矿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渗沙水锡矿点宏、微观研究,否定了原矽卡岩型锡矿的成因观点,提出锡矿化与早二叠世末碱长花岗岩侵入和热液充填交代有关,矿化受断裂破碎构造控制。以此新观点为指导,我们在南天山东段首次发现了与早二叠世末钾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成型锡矿床-独山锡矿床。从蚀变、矿期活动及矿石中锡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该矿床的形成包括锡石-泥晶碳酸盐充填交代、锡石-石英-铁矿物充填及锡石-石英-硫化物充填3个成矿阶段。根据稳定同位素、稀土特征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在锡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锡矿床中花岗岩、赋矿地层、蚀变岩石和锡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各类锡矿床成因.并总结了花岗岩成矿性评价的稀土地球化学定量标志.  相似文献   

9.
曹汉生  曾学华 《江西地质》1994,8(3):190-194
作者通过对曾家垅含锡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的分析认为,曾家垅含锡独立矿物以锡石为主,次为马来亚石及黄锡矿。在华南锡成矿带中,马来亚石的矿物组合在曾家垅锡矿床中首次发现,读矿物组合在岩浆期后不同的成矿阶段各具特色。矽卡岩晚期高温氧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早期是锡石、马来亚石的主要成矿期,所晶出的大量锡石构成了曾家垅锡矿床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界牌岭锡矿床的成因类型,系统研究了该矿床成矿母岩的产出形式、成岩年龄、岩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副矿物成分、稀土元素含量等特征;同时,着重研究了该矿床锡一钨矿化与蚀变的类型、化学成分及相互间的共生一分带特征;并且研究了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特征。研究认为,界牌岭锡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壳源型岩浆花岗岩类,其成矿母岩是浅成一超浅成侵位的,因而又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其成因类型应属于斑岩一云英岩型锡矿床。  相似文献   

11.
湖南香花岭矽卡岩型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香花岭矽卡岩型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分析认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对矿床的形成起了不同的控制作用,成矿受含锡矿源层控制明显,具层控—矽卡岩型锡矿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广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区及其外围找矿远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阐述了珊瑚钨-锡矿区地质概况和成矿规律.根据该矿区及外围历年地质勘查及科研成果、矿山开采和生产勘探实际情况以及对珊瑚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以我国华南钨-锡矿床成矿理论作指导,进行矿区深部及外围钨、锡资源二轮找矿远景预测,提出了四个钨、锡成矿预测区和一个成矿远景区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栗木矿田三个黄牛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黄牛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与栗木复式岩体的第二阶段花岗岩有关,研究表明,三个黄牛隐伏花岗岩属超酸性过铝富碱一类岩石。矿体赋存于隐伏岩体浅部。矿石矿物黑钨矿、白钨矿、锡石主要以浸染状、细脉状及团块状产出,与钨锡成矿有关的交代作用有钠长石化、云英岩化以及晚期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显示钨锡具有多阶段成矿,矿化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研究指出,在隐伏岩体岩沟凹陷内相对突起的部位继续寻找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个旧锡矿大马芦层间氧化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床品位高、工业利用价值大,加强这类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于矿山深部及外围的锡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其矿床成因,并总结出:“背-突式”、“向-断-凹式”、“断-互式”及“断裂式”四种成,矿模式。按这些模式的找矿实践表明,找矿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两类花岗岩与两个成矿系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东准噶尔地区存在与两类花岗岩有关的两个金属成矿系列: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金成矿系列和与富碱花岗岩类有关的锡成矿系列。钙碱性花岗岩成因上属造山后陆内断裂深熔型,富碱花岗岩属A型或S型。前者主要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华力西晚期;后者也主要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华力西晚期,岩石以富含碱性暗色矿物为特征。与钙碱性花岗岩有关的铜、金成矿系列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夕卡岩型、破碎带碎裂岩型和石英脉型,与富碱花岗岩有关的锡成矿系列矿床类型有锡石-石英脉型、蚀变花岗岩型和富石英云英岩型。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及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锡矿等新矿床型的存在,为该区钢、金、锡等矿产资源的进一步探寻.提供了重要方向。该区存在十分有利的构造、岩浆成矿条件、广泛发育的蚀变矿化现象和多种多样的矿化类型,地质研究程度和找矿工作程度低.表明该区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李恩  张峻源 《地球学报》2013,34(S1):188-192
缅甸佤邦糯巴矿区锡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缅甸东部第二特区探明的中型锡矿, 锡矿石品位较高并伴生铅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矿床类型为典型高-中温度热液脉型矿床, 矿体形体规模严格受区内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本文介绍了缅甸佤邦糯巴矿区锡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 从区域地层、构造、围岩蚀变、矿石类型、控矿特征等方面对矿产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野鸡尾斑岩锡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矿床数学经济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定量查明矿体的空间形态和品位一吨位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用数学和图形的方法定量反映矿体的矿化强度和矿化富集规律,文章以个旧锡矿X号矿体为例,采用矿床数学经济模型,对矿体的矿化富集规律进行研究。指出该方法能为矿山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并能为矿石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No. 6 East tin deposit in the Songshujiao orefield, Gejiu, is characterized by one-stage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monotonous country rocks. The authors selected this deposit and used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types of association of main ore-forming ele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deposit. On that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deposit, the recto-geochemical features of No.6 East tin deposit have been revealed and the direction and channel of migration of the ore solutions in faults and the deposit have been deduced. This research can appropriately elucidate the control of faults on the migration of ore solutions and the sites where ore solutions are dispersed and accumulated, thu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hydrothermal deposits in que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