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地层与形成时代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个地层段,分属60~40 ka B.P.、30~25 ka B.P.和20~10 ka B.P.所形成;两个古土层,反映大约在40~30 ka B.P.和25~20 ka B.P.老红砂的发育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减弱。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东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与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第四纪期间祁连山东段发育了多级洪积台地与河流阶地,它们是研究区域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良好的载体。对该区主要河流阶地序列的野外考察,利用ESR、TL、IRSL以及14C等测年方法,研究表明,第四纪期间石羊河上游的各大支流普遍发育了5-6级阶地,其中南营村附近金塔河五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大致为1.24MaB.P.(T5)、0.78MaB.P.(T4)、0.14MaB.P.(T3)、0.06MaB.P.(T2)和0.01MaB.P.(T1),完全可以与该区沙沟河、黄河兰州段以及长江三峡段的阶地序列相对比。从各级阶地砾石层的堆积时代以及阶地的沉积特征分析,我们认为,即使在构造活动区域,气候变化在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艺鑫  张梅  李川川  李英奎  刘耕年 《地理学报》2011,66(11):1540-1550
格尔木河河谷中发育有四级河流阶地,均形成于末次冰盛期之后。阶地的形成由构造抬升驱动,四级阶地代表的河流下切过程反映了四次阶段性构造抬升。以三岔河和纳赤台为代表的中游河段,四次河流阶段性下切速率分别为16~13 ka BP (T4-T3),3.33~9.33 mm/a;13~11 ka BP (T3-T2),5.5~12 mm/a;11~5 ka BP (T2-T1),0.33~1 mm/a;5 ka BP (T1 至今),0.6~0.8 mm/a,下切速率自T4 至T1 先增快后减慢。上游小南川河段5 ka BP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为4 mm/a,显著大于三岔河和纳赤台河段,同期河流溯源侵蚀速率也较快,表明小南川局部地区全新世中期抬升强烈,应为西大滩断裂强烈活动所致。受区域性构造活动差异影响,格尔木河河流阶地在局部地区出现变形,其中在三岔河和最老冲积扇扇顶存在两个下切幅度和速度高峰值,而纳赤台河段下切和缓。表明控制昆仑河和野牛沟发育的昆仑河-野牛沟断裂、山前的红石沟断裂自末次冰盛期以来持续活动。其中,昆仑河-野牛沟断裂16~13 ka BP活动速率较快,到13~11 ka BP达到最快,11 ka BP后减慢,与河流中下游整体构造活动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近4000年来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根据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绿洲两个剖面的孢粉和化学元素的古气候意义的研究,恢复了近4.0 ka B.P.以来此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揭示出了4个相对湿润期,分别发生于约4.0~2.0 ka B.P.、约2.0~1.0 ka B.P.、550~300 a B.P.、100 a B.P.前后.研究还揭示了1 500 a B.P.、1 000 aB.P.和200 a B.P.前后可能是此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时间界线.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与环境变化记录之间的耦合表明,环境变化对此地区人地关系的内容及其演化具有重要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清水江上游马寨、翁东、三江、施洞沿江4个剖面的阶地特征、年代学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以凯里断层为界,上游地区的马寨和翁东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51~57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25 ka B.P.,下游地区的三江和施洞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122~102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78 ka B.P.。选取各剖面的T2阶地的基座高度来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发现上游地区2个剖面(马寨、翁东)的河流下切速率较接近,约为0.41~0.34 m/ka,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2个剖面(三江、施洞)的0.16~0.20 m/ka,表现为上游下切速率高,越往下游方向下切速率逐渐降低。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清水江上游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抬升,具体表现为西部构造抬升幅度大,阶地下切速率快;东部构造抬升幅度小,阶地下切速率慢。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9.0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   总被引:20,自引:19,他引:1  
对2002年9月在荆州市江陵县发现的9 ka B.P.以来的江陵剖面进行14C测年、粒度、TOC、TN、δ13C、孢粉等综合分析,重建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 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9.0~6.07 ka B.P.为高温阶段,其间8.1 ka B.P.记录到一次较明显降温事件;6.07~4.60 ka B.P.为冷干期;4.60~3.44 ka B.P.间气候波动频繁,为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前期阶段;3.44~2.50 ka B.P.为高温期,湖沼泥炭发育,是全新世第二个暖湿期后期阶段,为稳定的暖湿阶段;2.50 ka B.P.以来温度相对较低,为冷期。江陵地区近9 ka B.P.以来气候变化不仅与国内大量研究资料相一致,且在许多较大气候事件上与世界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江陵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7.
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北麓。野外考察发现青弋江在泾县段共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其中最高阶地(T3)存在两个天然剖面,即CB-T3剖面和SJ-T3剖面。运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形成年代并探讨其构造气候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弋江泾县段最高阶地的年代约900 ka B.P.,是早中更新世过渡时期河流作用的产物;青弋江泾县段900 ka B.P.阶地是可能是构造抬升和东亚夏季风变化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构造抬升为阶地的形成提供了河流下切的动力条件,而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为阶地的形成提供了气候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流地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层状地貌时代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山东段金塔河流域分布着两级夷平面(山顶面与主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它们是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产物。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简写为ESR)、热释光(Luminescgnce,简写为TL)、红外释光(Infra-red stimulated luminesomce,简写为IRSL)和^14C等绝对测年手段并结合区域对比的研究表明,该区山顶面形成于老第三纪,主夷平面形成于中新世至上新世,剥蚀面解体于1.4MaB.P.左右。其后金塔河流域发育5~6级阶地,形成时代大致为1.24MaB.P.、0.78Ma.B.P.、0.14MaB.P.、0.06MaB.P.、0.03MaB.P.和0.01MaB.P.。结合河流阶地的形成年代、发育特征以及邻区阶地的发育模式研究表明,它们应是构造隆升以及气候变化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在中亚热带罗霄山脉东南段井冈山地区的江西坳山地沼泽钻取了150 cm的岩芯样品(JXA钻孔),通过6个AMS 14C测年结果建立钻孔的年代框架,运用烧失量、腐殖化度、有机碳同位素和灰度值等多项古气候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约11 cal.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江西坳山地沼泽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11―9.2 cal. ka B.P.钻孔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低,碳同位素偏负,显示C3植物为主,为气候凉干期;9.2―5.3 cal. ka B.P.碳同位素、有机碳和腐殖化度等指标均指示森林植被繁茂,沉积物泥炭堆积速度加快,为气候最适宜期;5.3―2.2 cal. ka B.P.碳同位素显著变化,有机质含量较高;2.2―0 cal. ka B.P.气候呈现季风再次增强的趋势,人类活动增强。与周边其他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全新世以来罗霄山脉江西坳山地泥炭沼泽的古环境替代指标与低纬度地区其他全新世气候记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沙沟河一级阶地河漫滩ZJDZ剖面中360个样品的粒度,矿物的成分含量及pH值等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关键层位进行了一共6个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10.9~4.0 ka B.P.期间沙沟河发生多次大规模洪水,10.9~7.0 ka B.P.期间沙沟河发生20次左右大型洪水,洪水重现期为0.40 ka,其中,10.9~9.0 ka B.P.期间洪水的规模逐次增加,9.0~7.0 ka B.P.期间洪水的规模有所减小;7.0~4.2 ka B.P.期间至少有过4~5次大型洪水,洪水的重现期为0.71 ka。洪水事件主要发生在比较湿润的气候背景下,高频率洪水事件的发生与气候频繁的干湿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平原区全新世河流阶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李有利  杨景春 《地理科学》1997,17(3):248-252
河西走廓的古洋河,黑河,北大河和疏勒不可在平原发育了两级阶地,根据^14C测年数据,低阶地形成于5.57-3.15kaB.P.,高阶地形成于11-8kgB.P.,在8-6kaB.P.之间为河流下切期。  相似文献   

12.
胡春生  周迎秋 《地理科学》2014,34(5):614-620
以兰州盆地0.8 Ma B.P.阶地为例证,运用古地磁测年方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分析讨论了0.8 Ma B.P.阶地与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的联系。结果表明:① 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主要表现在气候转型、构造运动等方面,具有群发性和全球性特点;② 兰州盆地以及其他区域0.8 Ma B.P.阶地存在的证据,表明河流在0.8 Ma B.P. 前后普遍发生过一次下切事件;③ 0.8 Ma B.P.阶地是河流对0.8 Ma B.P.环境突变事件的地貌响应,构造运动为提供了下切驱动力,而气候变化则控制了下切时间。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高原周缘黄河阶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运动和和气候变化是河流阶地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学术界对于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中哪个因素是河流阶地形成的控制因素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选择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周缘的河流阶地,综述了前人在兰州段、中卫段和晋陕峡谷段3个河段的黄河阶地上的研究成果,结合2万年以来的古洪水记录与古地震活动等证据,对比了河流阶地形成、气候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的幕式隆升的时间。对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高原周缘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时间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时间比较一致,而与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之间没有明显规律,这一结果支持构造运动是鄂尔多斯高原周缘的河流阶地形成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系列之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的平潭-东山褶皱带,以及长樂-诏安断裂带,又因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在褶皱带与断裂带的东缘形成一系列的岛屿,马祖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马祖地区的海阶,共有9 段阶地,各段阶地的海拔高度依序为0~10 m、20~38 m、40~56 m、58~78 m、80~97 m、100~128 m、142~160 m、172~182 m、238~248 m。依据晚更新世海阶序列与隆升率关系对比基图迭合法的推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6 ka BP、46 ka BP、55 ka BP、76 kaBP、79 ka BP、94 ka BP、105 ka BP、119 ka BP、175 ka BP,除了第一级阶地为全新世时期所形成,其余皆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比对马祖列岛海阶的高度与间距,测得整个地区的基盘平均隆升速率为1.6 mm/a。  相似文献   

15.
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对于海阶的研究除了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还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地区的区域变质带和长乐一南澳断裂带,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于断裂带东缘形成了一系列岛屿,金门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金门地区的海阶,共有11段阶地,海拔依序为0~10m、15~25m、30~45m、50—65m、70—80ITI、90~120in、130—154m、160~165m、190~208m、215~225m、230~250m,依据晚更新世海阶序列与隆升率关系对比基图迭合法的推估,各段阶地的年代分别为6kaBP、46kaBP、57kaBP、64kaBP、80kaBP、100kaBP、103kaBP、120kaBP、176kaBP、190kaBP、202kaBP,除了第一阶为全新世时期所形成,其余皆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针对金门列岛海阶的高度与间距做对比,得知该区的平均隆升速率为1.3mm/a.  相似文献   

16.
黔中乌当盆地阶地沉积特征及其对盆地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玺  陈文奇  宁凡  郑军  罗维均  周涌 《地理研究》2020,39(6):1242-1254
黔中乌当盆地是贵州省山间盆地的典型代表,四级河流阶地清晰地记录了新构造运动中区域地壳抬升和盆地演化。通过阶地沉积物砾组统计、粒度分析、光释光(OSL)测年,探讨盆地的发育和演化。结果显示,阶地砾石排列指示盆地水系古流向与现代河流基本一致,砾石磨圆度变化大,分选较差,岩性继承了区域地层。砾石组合特征反映了构造抬升期盆地内强烈的冲刷剥蚀。漫滩沉积物粒度表明盆地在稳定阶段河流水动力整体呈增大趋势。T4和T3发育阶段区域以冲刷剥蚀为主并塑造了盆地雏形。T2阶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177.4 ka~87.6 ka)表明中更新世末期持续数万年的沉积夷平作用使盆地基本成型。T1阶地形成时代约25ka,指示了黔中地区最近一次构造抬升和盆地的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7.
Major climatic changes and rapid local and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 were common in New Zealand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and caused a diversity of adjustments in the drainage-basin and piedmont reaches of the Charwell River, which are separated by the Hope Fault. The onset of semi-arid, frigid climates during the latest Pleistocene probably greatly increased hillslope sediment yields in a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piedmont reach aggraded as much as 42 m on top of a broad strath. With the return of humid, mesic climates in the Holocene sediment yields decreased as dense forests again mantled the slopes, and the piedmont reach degraded as mush as 81 m. Dating of eleven cut-and-strath terraces by radiocarbon-calibrated weathering rind measurements on greyawake cobbles shows the degradation rates varied greatly during the last 14 ka (1 ka = 1000 yr). Initial degradation rates of < 4 m ka−1 increased to 30 m ka −1 by 6 ka ago during a mid-Holocene climatic optimum. Since 4 ka ago degradation rates have been only 1.2 m ka−1, comparable to uplift rates in the piedmont reach inferred from marine-terrace studies, and the river is again cutting a broad strath. Each broad strath represents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ttained by this powerful stream during interglacial times despite episodes of being overwhelmed by climatically induced sediment-yield increases during full-glacial climates and having to maintain a long-term degradation rate equal to the uplift rate.The 75–81 m of degradation since formation of the latest Pleistocene fill-terrace tread is the sum of the amount of late Pleistocene valley-floor aggradation and the amount of regional uplift that occurred between the estimated times of major strath formation at about 30 and 0 ka. The 39 m of tectonically induced degradation below the pre-aggradation strath is sufficiently large that post-30 ka uplift may have doubled Holocene degradation rates.Each of the eleven degradation terraces represents pauses of a few centuries in Holocene downcutting. Brief equilibrium conditions were attained by streambed armoring and concurrent growth of riparian plants; both processe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hydraulic roughness and the shear stresses needed to entrain streambed materials. Occasional floods, possibly from rare cyclones derived from tropical moisture sources, destroyed streambed armor and channel downcutting was renewed. Thus the formation of eleven equilibrium terraces can be accounted for without postulating additional tectonic perturbations or secular climatic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河发源于东昆仑山脉,末端注入盆地中东部的察尔汗盐湖,是该盐湖最主要的补给河流,极大地影响着该盐湖的成盐演化过程。格尔木河的主要支流—昆仑河和雪水河都是由冰川融水形成,因此该流域内的冰川进退对河流径流量变化和谷地填充地层的物源有着重要影响。该流域内主要的填充地层为昆仑河砾岩(河流相)、纳赤台沟组(冲洪积相)和三岔河组(河湖相)。在三岔河组之上,发育了4~5级阶地,除最高的T5之外,其它均为以三岔河组为基座的内叠阶地(少部分河段以昆仑河砾岩为基座)。根据前人的研究,昆仑河砾岩沉积的年代为1 269~1 042 ka(ESR年龄);纳赤台沟组堆积于482~642 ka之间(ESR和TL年龄);三岔河组形成于355~95 ka(ESR和U系年龄)、90~16 ka(OSL年龄),T5~T1阶地基本形成于16~4.6 ka之间。由于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不同学者对三岔河组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对阶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4级或5级阶地)。但是,对T5~T1阶地形成时代有较一致的观点,即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中期。对于格尔木河河流地貌过程的驱动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气候变化驱动了该区域河流地貌的形成,但也有学者认为构造活动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