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威东—安岳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湖泊滩坝砂体的岩性、沉积构造和结构特征,电性和地震反射特征,物性、含油性特征及其展布特征,讨论了该地区须二段滩坝砂体的石油地质意义,认为须二段滩坝砂体属于优质储层,近油源且具生储盖组合,含油性良好,应进一步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
牟世勇  黄勇  岳龙 《贵州地质》2006,23(3):233-236
在青藏高原北缘1:25万区调工作中,于新疆且末县黄羊沟、西长沟一带原下石炭统地层中首次采获丰富的早三叠世孢粉化石,通过岩石组合、沉积特征、地质时代的研究,将含早三叠世化石的地层体从下石炭统地层中分离出来,厘定为下三叠统西长沟组,并探讨了该组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扬子地区自震旦纪以来陆壳裂陷,至中三叠世沉积了厚逾5000米的海相地层,各地层之间多大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晚三叠世起,转大陆相.印支构造阶段各地层之间,中三叠统与下三叠统连续沉积,上三叠统与中三叠统接触关系不明,侏罗系与上三叠统为平行不整合或局部轻微角度不整合接触.鉴于三叠系上统与下统接触关系的被覆盖和侏罗系对这一接触带的超覆掩盖,致使对该区震旦系一中三叠统褶皱发生的时期、印支运动的性质、规模等重要基础地质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事实上,由于对某些地质现象的错误理解和对构造运动的传统分析方法,已形成了一种优势意见,即中三叠统至晚三叠统为一渐变的海退序列,震旦系至中侏罗统组成统一褶皱体系,由燕山运动完成.印支运动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4.
印支期扬子西南缘沉积盆地大地构造性质及盆山格局演化过程长期存在较大分歧.对楚雄盆地西侧祥云剖面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和碎屑物源分析.结果显示,上三叠统云南驿组和罗家大山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上扬子地区的中-下三叠统和二叠系,而上三叠统白土田组和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碎屑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地体和康滇古陆.结合沉积环境演变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晚三叠世早期,区域内造山作用相对较弱,楚雄盆地碎屑物源供给不足,为欠补偿盆地;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虽然楚雄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哀牢山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的控制,但是楚雄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控于快速崛起的松潘-甘孜造山带.  相似文献   

5.
洛伊地区三叠系沉积体系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野外露头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洛伊地区三叠系沉积时期主要发育3种沉积体系类型,分别是曲流河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湖泊沉积体系.中下三叠统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上三叠统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且从上三叠统沉积早期到晚期伴随着湖水面的上涨和湖盆面积的扩大.三叠系的沉积体系演化主要受控与中三叠世末印支运动的影响,印支运动造成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使洛伊地区周边隆起成山,并在洛伊地区形成深水湖盆.在对比洛伊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圈闭特征基础上,认为洛伊地区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洛伊地区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的研究,为该地区未来的勘探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地下热水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 小泉宾馆所在的南温泉地下热水分布区,按地貌单元划分,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地貌景观区之背斜山地。由于构造剥蚀和花溪河的切割,使三叠纪地层裸露地表,沿河谷地带出露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总厚度超过千米。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外,中、下三叠统均为海相碳酸盐沉积。其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二段(以下简称“嘉二段”,余类推)是本区主要的含热水层位。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中生代含煤地层主要包括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三个层段。由于这些煤系地层多形成在半潮湿、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洪水流沉积特别发育,尤其是在河南省境内分布最广的上三叠统和上侏罗统地层中。周期性的洪水流沉积在沼泽和泥炭沼泽中反复出现,造成泥炭堆积时断时续,致使上三叠统及上侏罗统地层中的煤层层数甚多,但单层厚度薄,大多为不可采煤层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洪水流沉积是聚煤作用最重要的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振生  杨威 《沉积学报》2011,29(6):1058-106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以砂质沉积为主,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泛。弄清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对预测优质储层分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系统的层序地层划分、物源分析、砂体展布研究和沉积相编图,并结合水槽实验和现代地质调研,认为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古地形平坦,发育多个物源。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为...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3)
对镇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相进行研究,在大量掌握研究区区域地质资料和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并配合钻井资料、测井分析等资料,结合邻区地层、沉积相研究成果。研究认为镇原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发育有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两种沉积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体是最主要的油气储集体。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地区上三叠统王龙滩组 ( 或须家河组)超覆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巴东组或上 三叠统九里岗组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何理解该界面的性质和发生时限, 对于正确认识印支构造运动在该区的作用形式和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 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该界面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上三叠统与下伏地层 间的沉积间断面以发育冲刷构造和残存少量风化壳为特征,沉积间断发生在卡尼期中后期至诺利期初期(约225~26.5Ma)。受印支运动影响,卡尼期中后期,地壳整体抬升,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扬子地区漫长的海相沉积 历史结束,原有沉积遭受风化剥蚀、地形夷平;卡尼期末期-诺利期初期,地壳抬升速率骤然加剧、地形相对 高差变大、河流回春,对下伏地层快速下切。这种下切作用横向变化较大,剥蚀程度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在不 大的范围内下伏地层从无明显缺失 (王龙滩组与九里岗组接触)至大量缺失(王龙滩组与嘉陵江组接触)这一 特殊地质现象。总的看来,该沉积间断界面兼具古暴露剥蚀面、冲刷侵蚀面和河流回春作用面 3种性质,是对 印支运动第3幕(研究区内印支运动主幕)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的沉积背景分析表明,研究区存在东西2个方向的6个分支物源,古凸起及沟槽对水系具有分隔控制作用,控制砂体沉积。通过岩心观察,归纳总结出9种岩相,结合录井、测井资料分析,认为玛湖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相,并详述了7种微相的沉积特征。利用地质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出玛湖凹陷百口泉平面沉积特征,凹陷内发育6个受物源控制明显的扇体,相邻扇体在平原相带被凸起带分隔,在前缘相带内相互交汇叠置。  相似文献   

12.
杨辉  王永涛 《地球科学》2000,25(1):88-92
对C盆地某测线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 确定了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以及目的层上三叠统的分布, 并识别出多处火成岩体及局部构造, 指出该剖面以一逆断层分成南北两段, 南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部上三叠统厚度较薄、埋藏较浅、变形较弱; 而南部上三叠统厚度较厚、埋藏较深、变形较强.总之,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获得了较全面的认识, 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秭归盆地南缘中、上三叠统巴东组和沙镇溪组地层剖面的实测及1∶10万秭归幅地质填图发现,中三叠统巴东组在秭归盆地东南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秭归郭家坝一带,只沉积巴东组一段、二段地层。秭归楠家湾一带,整个巴东组全部缺失,上三叠统沙镇溪组直接覆盖于早三叠世嘉陵江组之上。而秭归盆地西缘沙镇溪、巴东麂子岩一带,巴东组发育齐全。上述现象表明,在早三叠世末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巴东组地层出现了较大差异。沙镇溪组在沉积上继承了巴东组高低不平的古地貌特征,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上三叠统沙镇溪组与中统巴东组之间,在盆地不同的部位可呈现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而不存在断层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含气砂体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吕正祥  杨宇 《矿物岩石》2001,21(2):52-55
概括论述了川西新场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气藏中薄层含气砂体的识别方法;在沉积相研究所确立的沉积格架基础上,分析含气砂体本身的地质特征及其与上下围岩与非含气砂体的差异,地质-测井、地震结合建立与与储层特征相匹配的等效地球物理识别模型,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结合技术识别含气砂体,获得了主要含气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滇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论评》1989,35(3):244-248
本文论述了在滇西南沧源、镇康、永德一带发现的下三叠统。沧源一带含火山碎屑岩、含放射虫硅质岩之碎屑岩,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沉积,镇康、永德一带之碳酸盐岩为早三叠世奥仑尼克期的沉积。沧源一带有古生物依据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厚约325.20m),与上覆下三叠统印度阶怕拍组关系不明,但确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之上。镇康、永德一带尚缺乏古生物依据的碳酸盐岩(厚约492.60m),与上覆下三叠统奥仑尼克阶、下伏下二叠统呈整合接触,有包含下三叠统印度阶及上二叠统(长兴阶、乐平阶)的可能。上述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及其与下伏二叠系呈整合接触关系的查明,表明区内并无晚华力西期及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发生。  相似文献   

16.
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部地块之间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涉及到大陆形成过程中的古洋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重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大兴安岭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即是古亚洲洋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龙江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砂岩样品进行系统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实林西组和老龙头组存在280 Ma、370 Ma和500 Ma的三组峰值年龄,分别代表物源区存在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浆弧以及北侧地块的统一基底,林西组和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分别为254Ma和247 Ma,结合野外实测剖面研究结果,认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1∶20万地质图显示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笔者发现研究区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白音高老组与下伏晚二叠世林西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结合大兴安岭中部零星出露的早三叠世地层、二连盆地参1井中也存在早三叠世地层,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应存在早三叠世地层,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应为连续沉积,现今多数地区早三叠世地层的缺失是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剥蚀造成的。根据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中碎屑锆石存在1800 Ma左右的典型华北板块基底年龄和两者的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内蒙古贺根山缝合带中花岗闪长岩244 Ma的年龄以及双井子岩体、哈拉图岩体、吉林中部大玉山岩体均为后碰撞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华北板块北缘与其北侧地块群最终闭合时间应为P3-T1。  相似文献   

17.
分析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的盖层条件,可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以及后期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充分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在对盆地及邻区构造、地层、沉积等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盖层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主要发育5套盖层,包括钻井已经钻遇的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泥质岩、下三叠统泥灰岩和膏岩、下白垩统湖相泥质岩,以及两套经地震解释和海陆对比划分的下寒武统、下志留统泥质岩;盆地现存盖层条件的好坏是中、古生界油气藏能否得以保存的关键条件,其中下古生界整体要优于上古生界,上古生界的青岛坳陷要好于烟台坳陷,海相中生界总体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三江褶皱系是中三叠世末主印支褶皱幕形成的一个早期印支褶皱系。由于产生了极其复杂的造山带结构,覆盖在该褶皱系之上的上三叠统就具有同样复杂的沉积性质。本文从剖面结构、岩石组合、生物化石、接触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上三叠统进行了沉积类型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中国南方古生界—中生界古油藏主要分布于黔中—雪峰 -江南隆起北侧 (以下古生界及上震旦统灯影组古油藏为主 ,其烃源主要是下寒武统 )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台地及孤立台地边缘 (主要是上古生界及下三叠统自生自储型古油藏 ) ;现存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根据南方多期构造改造及油气演化复杂性的特点 ,将南方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分成原生、次生及再生烃油气藏 3类。认为南方现存的古生界—中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 ,绝大部分原生油气藏均已破坏成为古油藏 ,四川盆地现存的大多数油气藏是典型的次生油气藏。提出次生气藏有利勘探领域有川东南及大巴山前缘上石炭统—下三叠统、乐山 -龙女寺隆起东南斜坡上震旦统灯影组及下古生界、川西北地区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煤成气藏 ,再生烃油气藏有利勘探地区有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 1井地区及江西鄱阳盆地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川东方斗山背斜带寨沟湾石炭系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油藏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刁帆  文志刚  邹华耀  李娜 《地球科学》2013,(6):1289-129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长8油层组构造稳定,气候湿润,坡度仅为0.1°,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地质条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并结合现代浅水湖泊沉积特征,综合研究认为,陇东地区长8沉积时期水体较浅,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其主要沉积特征为:岩石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表现出明显的牵引流特征;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延伸较远,砂体规模较大;浅水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布范围广,与三角洲平原之间无明显的坡折带,不具备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的三元结构.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泛,纵横叠置,其成藏条件优越,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