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两种新的沉降推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铁路等工程中通常利用实测沉降资料推算最终沉降,双曲线是最常用的一种沉降推算方法。工程实践表明,常规双曲线法即增量双曲线法推算沉降往往小于实际沉降,且需要较长时间的沉降资料。依托大量监测工程,在增量双曲线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量双曲线法和TS双曲线法。工程实践表明,这两种新的双曲线法推算沉降与增量双曲线法推算沉降基本相同,可用于较短预压时间的沉降推算。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东省某公路软土路基实测沉降资料,应用双曲线配合法推算了该段软土路基的最终沉降量,并与实测的最终沉降值相比较,结果表明,用双曲线配合法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虽然较实测值稍偏大,但该方法预测误差较小,精度是合理可取的。  相似文献   

3.
双曲线配合法在某路基沉降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哈尔滨某公路路基实测沉降资料,应用双曲线配合法推算了地基土的最终沉降量,并用太沙基渗透固结理论反分析出地基中粘土层的平均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应用太沙基方法,将反算出的渗透系数计算路基沉降,结果比选用实验室测得的渗透系数计算的沉降更接近实际沉降值。  相似文献   

4.
软基的最终沉降量是计算软基固结度的关键参数。通过分析堆载预压期间软基的监测数据可推算出最终沉降量,从而可确定卸载的时间节点。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分别利用双曲线法和灰色模型法进行了最终沉降量的推算,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单一方法进行沉降预测可靠性不高,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来预测最终沉降量,综合考虑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减小预测结果的偶然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对预测方法进行合理组合之后,其预测结果要明显优于单一方法,且推算的最终沉降量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曲线拟合法对路基小变形情形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星运  陈善雄  余飞  周博 《岩土力学》2009,30(9):2763-2769
双曲线法、三点法、指数曲线法和Asaoka法等曲线拟合法在软土路基的沉降预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路基小变形情形的应用研究尚少。结合某铁路客运专线施工现场观测的路基小变形数据,对这4种方法,探讨了时间起点和样本值的起止时间间隔对相关系数的影响,且验算后期观测值的预测效果;并综合考虑了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研究每种方法的适用性;指出了4种拟合方法在路基小变形情形应用的优缺点。研究表明:数据的波动会造成指数曲线法无法计算;沉降数据波动较小时,双曲线法、三点法、Asaoka法的拟合效果均较好;当沉降数据波动较大时,仅三点法、Asaoka法的拟合效果较好,双曲线法较差。  相似文献   

6.
方差体的改进算法及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三维地震方差体算法计算时间较长。为了缩短解释周期,在算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递推算法对传统的方差体算法进行改进,并开发出方差体分析处理软件。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与测试表明,改进算法速度较常规方法快,方差体技术对断层、裂隙发育带等地质异常体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提高了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7.
初至拾取是地震信号处理的关键环节,其精度和效率是资料处理的重要指标。针对常规地震资料,特别是浅海地震资料信噪比相对较高的情况,探讨了改进的能量比法,来确保拾取精度的前提下,实现过程的自动化。在传统能量比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改进方法:利用边界检测和稳定因子解决"起跳不干脆"现象,利用多时窗识别折射波与直达波交混处的初至;利用奇异值的处理方法和可变时移量相位推算技术,解决精度和效率问题。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综合时窗、相位、能量等多种因素,改进后的方法针对常规地震资料具有拾取准确、计算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土工格栅在治理软土路基沉降问题中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刘春  赵洪波  白世伟 《岩土力学》2003,24(6):1070-1073
对土工格栅在治理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沉降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加固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和治理机理,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路基沉降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测沉降值偏差较小,证明本研究采用的计算理论和结构模型以及编写的程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型土工离心机对某工程近海软土地基上堤坝施工期及运行期进行了模拟。试验中采用停机加载法模拟分级施工加载过程, 原型中采用塑料排水板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 模型中则根据固结过程相似的原理, 换算成等效圆截面排水体, 在模型制作中采用等效透水滤芯进行模拟。根据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数据可以得出相应原型软土地基的沉降特性和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根据试验得到的沉降曲线, 采用"经验双曲线法"推算出了地基最终沉降, 然后得出按沉降推算的分层地基平均固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比试验模拟得到的软土地基固结度和理论计算结果, 二者基本接近, 表明塑料排水板模拟方法用于离心模型试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工后沉降预测结果是黄土高填方场地变形稳定性评价和建筑物规划布局的重要参考依据。为遴选适合黄土高填方场地的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基于某典型黄土高填方工程的实测沉降数据,分析了工后沉降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建立了17种回归参数模型,提出了模型预测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结果表明:(1)该工程填方区工后沉降历时曲线呈“缓变型”变化,土方填筑完工初期无陡增段,随时间增加沉降速率逐步降低,尚未出现沉降趋于稳定的水平段;(2)将外推预测误差、内拟合误差和后验误差比最小化作为综合控制目标,可遴选出理想的回归参数模型;(3)MMF模型(Ⅱ型)和双曲线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在17种模型中的预测效果最佳;(4)沉降数据的变化越平稳,模型预测效果越好;(5)增大建模数据的时间跨度,会提升预测精度,但增大至一定值后,预测精度提升效果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沉降监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基于实测沉降数据的工后沉降预测误差较大。采用递归图和递归定量分析方法对沉降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进行分析,选择出预测效果好的沉降时间序列,进行准确的工后沉降预测。通过对无砟轨道整体道床的沉降时间序列进行可预测性分析得出:(1)沉降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性;(2)沉降时间序列的递归图颜色分布越规律、色彩深浅变化越均匀,沿着主对角线出现的白色区域越小,沉降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性越强;(3)通过提取递归定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直接确定预测时间起点;(4)利用递归图求取二阶任意熵作为沉降时间序列的可预测步长因子,可推算出预测效果最佳的沉降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2.
隧道水平冻结施工期地表融沉的历时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兵  彭立敏  郑腾龙 《岩土力学》2014,299(2):504-510
隧道冻结工程中所形成的人工冻结壁为临时支护结构,隧道衬砌结构施工后,冻结壁要进入解冻期,由于冻结壁解冻过程中的地层融沉现象对隧道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应建立合理的方法对地表融沉量进行预测,以便于实际施工中采取相应的融沉控制措施。为此,考虑冻结壁的自然解冻过程,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隧道水平冻结施工期地表融沉的历时预测模型。并提出冻结壁自然解冻条件下瞬态温度场由平板解冻理论近似求解,基于平板解冻理论和一维情况下已融土层的稳定融沉量计算公式,确定了预测模型中解冻锋面半径和融缩区域内半径这2个关键参数的取值方法。将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应用于隧道全断面水平冻结工程中,得到了地表融沉随解冻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融沉在解冻初期增长速度较快,而在解冻后期增长速度减缓,地表历时融沉量与崔托维奇通过试验得出的天然冻土历时融沉量变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北京地区不同区域大量明挖基坑工程地表沉降实测数据,利用理论计算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预测地表沉降的典型曲线“四点折线法”及其模型参数(斜率K及截距b)进行了反演分析,获得了不同区域地质条件下明挖基坑地表沉降预测经验参数;通过对沉降数据及经验参数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地表沉降区域变化规律,明确了参数的取值范围,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了经验参数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北京西部区域最大沉降点距离围护结构的水平距离相对中、东部偏大,约为基坑深度的30%,中、东部区域相对较小,均约为基坑深度的26%;地表沉降曲线形态随着区域地质条件不同而不同,四点折线图第一段直线AB的斜率K的绝对值由西向东依次增大,表明东部粉细砂地层比西部砂卵石地层沉降坡度更加明显,第二段直线BC的斜率K的绝对值东部区域比西部区域反而较小,这表明东部区域的沉降影响范围较大;参数bAB绝对值均值由西向东依次增大,表明东部粉质黏土、细沙层相对西部砂卵石地层的桩侧土体沉降值更大,约为最大沉降值的31%,中部区域为21%,西部区域仅为16%。该研究成果将为本地区明挖基坑工程地表变形预测和安全风险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南京地铁某盾构施工区间,对纵向地表沉降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盾构掘进对纵向地表的影响范围,总结了盾构推进不同阶段引起地表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百分比。针对引起地表沉降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将纵向地表沉降视为随机过程,基于延迟差分方程建立模型进行动态预报,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学形态学多尺度分析的顶板下沉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顶板沉降序列预测顶板下沉量是分析顶板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提出基于数学形态学(MM)的预测方法,将沉降序列视为一组信号,用多尺度形态学算法将其解耦为若干分量,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对各分量进行预测,叠加还原得到最终预测结果。根据某金矿762采场预控顶板AIII测点实测沉降时序,建立MM-LSSVM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M-LSSVM的解耦处理强化了各分量内部规律、弱化了相互干扰。与其他传统预测算法相比,MM-LSSVM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大幅下降,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观测基坑及其周围建筑物在基坑施工阶段的沉降,对保证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坑施工沉降观测一般采用固定基准,因此要求有稳定的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稳定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联测和有关沉降计算。研究了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结合基坑施工沉降观测实际,利用基准网观测数据进行水准基点稳定性分析,利用水准基点与工作基点的联测数据进行工作基点稳定性分析,保证了基坑及其周围建筑物沉降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陈越峰  周健  张庆贺 《岩土力学》2007,28(Z1):828-832
根据大面积深厚吹填砂工程的特点,分析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在分层地基,分级加载等复杂工程条件下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模型,并编制一维固结计算程序。结合上海某围海成陆港区堆场工程,对其吹填砂层及软弱下卧层的固结沉降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计算结果和离心机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大面积吹填砂工程地基沉降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软土地基沉降模型的拟合精度,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软土地基沉降发展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Logistic预测模型和Gompertz预测模型进行叠加,建立了地基沉降历时曲线的Logistic-Gompertz叠加曲线模型,并给出模型的求解方式。通过工程实例讨论了新模型的拟合效果,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新模型拟合精度不仅比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要高,而且可靠性也优于各个单一的模型。新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是一种分析地基沉降观测资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土路基沉降量预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建国  王婷  张继文 《岩土力学》2010,31(1):321-326
归纳对比了评估指南所提出的几种常用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检验任一拟合方法是否是通过实测沉降数据预测最终沉降量的最优方法,除检验其拟合精度外,还必须检验其预测精度,并基于所提出的拟合指标及预测指标,分析郑西客运专线实测数据后提出了适用于黄土路基沉降预测的预测方法。并根据组合预测的思想,通过加权系数调整各单一预测模型的比例,基于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探讨了其拟合及预测精度,指出使用组合预测模型可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减少单个预测模型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地提高预测精度,其拟合精度比任何单一预测模型高得多。但用其预测之前,必须将参与组合的模型进行筛选,预测精度与所选取的筛选准则是否合理息息相关,如何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筛选准则使得在保证被筛选用于最优组合模型的预测模型其权系数均大于0的前提下,误差平方和最小,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