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湖南地区暴雨的分类及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2002—2004年5—7月15次伴有低空急流暴雨天气过程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南汛期伴有低空急流的西风带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湖南汛期暴雨可以分成低槽暴雨和切变线暴雨两类,切变线暴雨又可分为冷式切变线暴雨和暖式切变线暴雨;不同类型暴雨的雷达回波结构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大尺度低空急流附近的水汽输送与暴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利用1977—79年华南前汛期的暴雨实验资料,分析研究了大尺度低空急流附近的水汽输送及其对暴雨的贡献。研究表明,与低空急流相联系的暴雨的生成,主要是由于低空急流之下水汽的横向辐合,而不是低空急流所在层的水汽辐合。低空急流之下的水汽由急流左侧向右侧输送,在暴雨区上升,而后在低空急流之上向右侧输送并下沉,从而构成一中尺度的水汽输送环流圈,它与大尺度环流圈同相叠加,有利于暴雨的维持。由于摩擦作用,在低空急流之下的边界层中风向随高度顺转,这是水汽横向输送的主要原因,因此,暴雨可在低空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生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对低空急流的存在以及它和某些激烈降水的联系,作了日益增多的分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对南海地区和华南的低空急流的存在,我们已给以注意和证实,并作过较为详细的个例分析,初步了解到华南前汛期低空急流的某些特征。本文试图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概括华南前汛期低空急流过程的一般规律、天气特点和预报着眼点,为改进我省前汛期暴雨预报提供线索。我们重点分析了1974年4—6月的16次低空急流过程和1971—1974年4—6月14次本省重大暴雨过程,并且以850毫巴等压面西南风为代表,规定由北向南移的低空急流到达长沙以后,由南向北移的到达西沙以后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81~2020年南疆台站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与南疆降水的关系,通过合成分析,从动热力条件、水汽输送和超地转特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在南疆暴雨和非暴雨过程(即“空急流”过程)中的差异。结果表明:(1)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对南疆暴雨有重要作用,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强和强降水范围的增大,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出现比例迅速增多,南疆一半以上的大雨和暴雨日中都伴有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在南疆大范围暴雨过程中的出现率高达85.0%。(2)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在南疆暴雨中向西部推进的更远,东风层更厚,并在南疆西部与偏西气流形成一个持久的东西风辐合带;在“空急流”过程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出现一支较强的偏北气流,切断了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西伸,使其主要维持在南疆东部,其东风层厚度也较南疆暴雨中略低。(3)与我国季风区“空急流”不同,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的“空急流”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与南疆暴雨过程中的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一样都具有超地转特性。(4)与塔里木东风低空急流相联系的偏东水汽输送路径是南疆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而偏西路...  相似文献   

5.
华南前汛期低空急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分析了华南前汛期低空急流与暴雨落区的统计关系,低空急流附近的涡度、散度与垂直速度的分布特征以及相关联的天气过程,指出造成暴雨的次天气尺度或中尺度系统与低空急流虽有密切的关系,但却是相对独立的.低空急流附近的散度场与垂直环流主要取决于这类系统的活动。在不同的天气形势下这类系统的不同活动特点,造成暴雨区与低空急流间几类不同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6.
梅雨期武汉地区暴雨预报难度较大,今根据1959年到1979年的28次的暴雨过程,从低空急流及低值系统两方面进行分析。一、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 1.低空急流标准:850或700mb任一层上芷江、长沙和南昌三站中有二站出现偏南风,风速≥12米/秒,定为低空急流。 2.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的统计分析: 从1959到1979年梅雨期的28次暴雨过程中,24小时前出现低空急流有23次,占82%;还有5次先出现降水,然后低空急流才建立。 (1)低空急流形成的方式: 从500mb上分析,低空急流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急流在梅雨期持续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对造成江苏2010年7月9-14日的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动量下传,引起低空扰动加强,从而使得低空急流加强和维持.低层高能的平流为江苏境内暴雨和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低空西南风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因子,仅在700 hPa出现强劲西南风急流,就可以导致江苏境内的强降水发生.分析还表明:阶段性暴雨起始的时候,暴雨落区上方都出现了负散度和正散度相互交错的情况,直至6h后才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典型形势.高低层急流配置和次级环流的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暴雨中尺度系统,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2—2014年发生在广东前汛期的短时强降水的暴雨过程临近时次的低空急流强度、低空急流高度、低空急流指数以及各层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广东前汛期,86%的暴雨过程都会有短时强降水的出现; (2)2 km高度以下最大风速呈正态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10~21 m/s之间,60%以上的强降水发生前3小时低空急流便已经存在,且随着强降水的临近,低空急流的比例逐渐增大,超过80%的过程强降水出现时有低空急流相配合; (3)暴雨发生前低空急流强度基本维持,最低高度逐渐降低。强降水出现时次,低空急流表现出逐渐加强的特征,最低高度也明显下降,从而导致低空急流指数I增大; (4)地面到不同等压面的垂直风切变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中强降水发生时地面到925 hPa垂直风切变相较于暴雨发生前有所增大,而地面到850 hPa及700 hPa垂直风切变在强降水发生时则表现出下降的特征; (5)选取暴雨发生前各类物理量的中值作为暴雨发生的阈值,则低空急流强度在13.5 m/s左右,最低高度为1 km左右,低空急流指数I为6×10-3 s-1左右,地面到925 hPa、850 hPa以及700 hPa之间的垂直风切变分别在7.3×10-3 s-1、6×10-3 s-1以及4×10-3 s-1左右。   相似文献   

9.
江吉喜 《气象》1978,4(12):8-10
4—6月,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前汛期。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指出:华南地区前汛期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有锋面、西南低槽、西南低涡、低空急流、南支槽、热带天气系统等,但主要是锋面,其次是低空急流。1978年4月中旬的三次暴雨,12小时内雨量较大的地点见附表。其中两次是由热带云团导致的,另外一次则是由热带云团与锋面云系相交汇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与低空急流相伴的暴雨天气诊断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江淮流域8例与低空急流相伴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动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散度方程的计算看,在低空急流的左前侧有较强的辐合增强区,有利于该地区出现强暴雨天气。条件对称不稳定通常与α中尺度雨带的发展有关。本文发现当条件对称不稳定区与低空急流的加强相联系时,有利于湿位涡的发展,对该地区强天气的发生有利。最后就各种物理量诊断的综合分析,提出未来暴雨天气的落区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1.
蒋宗孝 《气象》1996,22(6):25-28
通过分析1994年5月1-3日闽西北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地面尺度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揭示了这场特大暴雨的物理机制和各要素场特征。  相似文献   

12.
“0185”上海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1年 8月 5~ 6日上海市发生特大暴雨 ,其中黄浦区和徐家汇区出现了 50年以来最大日雨量。利用加密卫星云图资料、上海南汇WSR 88D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加密观测等资料对“0 1 85”特大暴雨过程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 :本次特大暴雨是中 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 ;初步揭示了深厚的湿中性层结和对称不稳定是导致中 β尺度系统发展的激发机制 ,是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16日天津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云  缪启龙  江吉喜 《气象》2007,33(5):83-88
运用FY-2C卫星资料和由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多种物理量场,初步分析了2005年8月16日天津大暴雨的成因:此次大暴雨发生在低槽冷锋前部,对流层中层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维持、对流层低层切变线的出现、近地面层冷空气的扩散侵入、对流层中低层强盛的不稳定能量以及充沛而又深厚的水汽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造就了这次历史罕见的大暴雨。降水显著的中尺度特性与中尺度云团相对应。同时,对比分析了15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京津地区的另一个降水较弱、对流天气强的对流云团,结果显示它们形成发展中存在差异,为今后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4.
河南“75.8"大暴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谭燕  陈德辉 《气象》2008,34(9):10-21
发生在河南的"75.8"特大暴雨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受灾程度最严重的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与唐山地震相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我国气象学家对此展开过大量的研究,其可预报性问题一直都受关注.尝试采用近年来在预报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中尺度集合预报技术,以GRAPES中尺度有限区模式作为试验模式工具,针对此次过程展开两组试验.试验1主要着眼于对暴雨有较大影响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分别从对流激发和大尺度环境场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其中一些经验性参数在合理取值范围内给予调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模式的不确定性,来构建集合成员.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参数化方案中不同的参数对降水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空间上对于降水落区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降水强度的改善却很明显,集合平均对强暴雨中心的体现有积极作用,平均后的暴雨区最大降水量预报为90mm/24h,比"确定性"预报(控制试验)值70mm/24h改善了约30%,最佳的单个成员的暴雨区最大降水量预报值(120mm/24h)比控制试验预报(70mm/24h)提高了70%;时间上看,不同的参数会影响到积云对流的激发,使得降水发生的时间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后续降水的发展.试验2利用模式不同分辨率和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的组合来构造集合成员,进行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简单的集合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降水强度,与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结果比较,暴雨中心降水量约提高了20%~30%.可见:集合预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模式不确定性的影响;对流参数化方案和经验性参数的差异、模式分辨率的差异确实对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1.9.18"华西突发性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01年9月18~2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揭示了暴雨的激发机制和若于中尺度特征.主要结果是(1)导致本次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是在一天内,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的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边界层东南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和非地转变化对强降水天气起积极作用.(3)在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每一时段,散度变化均较涡度变化对强降水天气的指示性好,前者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激发气流辐合增长是强降水天气的主要激发机制,未来12 h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变化与非平衡强负值区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河北2007年7月18日局地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晓亮  李江波  杨敏 《气象》2008,34(9):47-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逐小时自动站资料、丁雎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河北省东北部和南部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影响系统作用下,河北省不同区域暴雨的形成机制却不同,高、低空急流及其耦合条件下急流和暴雨相互作用是上午东北部暴雨的成因,低空急流直接输送水汽,在FY-2C云图上表现为云顶TBB<-70℃近乎圆形的中-α尺度强对流云;而下午河北南部强降水是在高温高能、层结不稳定的有利条件下,地面冷锋及锋前低压形成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强对流天气,对应云图上为最低丁BB在-80℃以下的准东西向带状对流云系.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资料分析的流场和计算的地面湿静力能对此类夏季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风龙王中尺度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林毅  刘铭  刘爱鸣  黄美金 《气象》2007,33(2):22-28
2005年10月2日台风龙王登陆福建省,在福州地区引发特大暴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诊断分析表明,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后,其东南侧的西南气流受台湾岛地形影响出现分支而形成的两支气流在福州地区的再次交汇,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激发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垂直剖面上θe的非对称鞍形场结构、湿位涡的下负上正分布及高空强辐散和低空强辐合互耦,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
王建民  邢纪元 《气象》1993,19(9):40-44
揭示了“91·7”鲁西大暴雨的主要成因,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地面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本次大暴雨是中纬度西风槽与低纬度台风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指出地面中尺度高能舌之前,有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产生,易触发龙卷、飑线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9.
“96·8”华北暴雨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边清河  丁治英  董金虎 《气象》2006,32(8):17-22
分析1996年8月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台风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发现:副热带高压与台风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很大,宽广的偏南急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水汽和能量,而太行山一带正处于汇合区,构成十分有利的暴雨天气形势。应用MM5数值预报方法对1996年8月4—5日的降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依据天气学原理和位涡理论对此过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认为:(1)MM5数值预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2)此次降雨的不稳定层结有南高北低现象,同时有对称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存在;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可使环流加速,对降水有一定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各种气象观测资料对2002年9月16日发生在中山的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面低压环流系统受到西风槽、切变线和低层弱冷空气侵入的影响而在中山附近加强引起的,同时这次特大暴雨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