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疆阜康地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ERDAS软件,通过对70年代MSS和2000年ETM影象的几何校正、图象增强、应用目视解译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中编制两期生态景观图,利用矢栅转换和叠置功能来研究土地及植被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状况在两期图中的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来研究70年代到2000年西部干旱区土地及植被类型变化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土地退化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20世纪70年代陆地卫星MSS和90年代ETM图像为基础,通过分析对比,并配合野外检查验证,快速提取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4种程度土地沙化类型的分布信息.根据获取的两个时期4种程度的土地沙化类型分布信息,编制了全区土地沙化程度及范围变迁图.该图客观地反映了区内近30a来土地退化的实际情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研究提供了遥感技术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ENVI软件通过面向对象解译的方法分别对2005、2010、2014年的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得到3期的解译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对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以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的大幅增加及水域的锐减为主。2005~2014年9年间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量分别为13 638.15 hm~2、6 926.94 hm~2;植被和盐田的面积都是减少的,而植被减少的面积最多,减少的面积量为10 673.28 hm~2。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政策驱动因子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土地荒漠化分析研究的角度单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从土地生产力和植被长势两个角度进行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通过研究新疆2000—2012年4—10月期间的植被降水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综合反映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土地生产力较好、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9.3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退化的区域约占0.02%,土地生产力较差、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1.37%;土地生产力正常、植被恢复的区域约占89.29%;在植被生长的不同时期,降水量对土地荒漠化的正面抑制作用呈现增强、不变或减弱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建设为例,研究基于面向对象的重大工程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技术,以及建设工程对周边环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选取鸟巢2001年(动工之前)和2005年(建设中期)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运用多尺度影像分割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其变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面向对象方法取得了理想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两期影像的分类精度分别达到93.23%和94.55%,Kappa系数分别为0.9158和0.9332;鸟巢的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尤其是植被、道路和耕地的变化显著,草地和道路明显增加,耕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近3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三峡库区1975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期土地利用图。以各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图件,利用G IS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各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库区的耕地、林地和草地都在减少,库区近30年建设用地和河流水面的增加最为明显。同时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特征指数、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来总结三峡库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种特征指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了解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可以进一步指导库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采用3S技术。利用海陵岛80年代土地利用专题图和2003年资源二号卫星全色遥感影像与ASTER的多光谱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制作两期土地利用专题图的方法,通过两个时相土地利用信息之间的对比,得出20年阀该岛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的特征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扩张程度和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特征分析,为合理制定城市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北京市全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2013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基础,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得到土地类型图,计算城市扩张指数和植被覆盖度指数,并进行环路地类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7年北京市绿地/耕地面积减少746.22 k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601.36 km2,两者面积变化表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2)绿地/耕地及建筑用地的空间消长特点存在明显的环路差异;3)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剧烈减少;4)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在2009—2013年和2009—2017年两阶段内差异明显。可见北京市城市扩张速度有所减缓,绿地/耕地面积相对减少率高,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外对城市植被及其覆盖度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的现状,该文以喀什市1990年、2000年及2010年3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覆盖度估算方法,对喀什市植被覆盖区土地类型、面积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10年,高覆盖区所占比例由1990年到2000年逐步增加,2010年稍有减少;中高覆盖区面积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中覆盖区面积逐年增加;低覆盖区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极低覆盖区变化最慢,2010年比1990年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0.
基于指数分析法的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和2007年2期TM遥感影像,利用指数分析法,分别提取出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修正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3种指数模型,分别代表西安市的3种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水体和植被.采用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监督分类,借助ERDAS Imagine 9.0、ENVI、ArcGIS 9.2和Matlab等软件平台,计算出西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指数模型,定量分析西安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分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