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进行的电磁多参数综合观测资料。主要结果:1.电磁多参数资料丰富,可利用的信息量大;2.测区周围290km范围内的5.0级以上地震前都出现电磁前兆异常;3.地震前地壳中出现电磁前兆的时间要比空中出现的早6——14倍之多。  相似文献   

2.
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地震前兆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肃,宁夏和青海三省(区)20次地震的前兆异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争存在“地震异常范围小、异常幅度小,异常时间和地震活动周期和短”的区域特性。同时还发现甘,宁,青地区的地震前兆有以下5个方面的共性特征:(1)6级以上地震前都有空区出现,且不同震级的空区随富 近发震时间先后嵌套出呈,呈现了介质逐 硬化的过程。(2)多种前兆的趋势异常各具某种优势形态;(3)形变资料在大震前的反向(或加速  相似文献   

3.
强震远场前兆异常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献智 《地震》1996,16(1):39-44
强震不仅有近场前兆异常,而且也有远场前兆异常,后者在地震预报中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远场前兆异常多在震前的短临阶段准同步地出现,为短临预报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有助于作出短临预报;(2)远场前兆异常一般具有双重或多重前兆的性质,它们是比较可靠的前兆异常,可为预报地震提供依据;(3)远场前兆异常显示明显的地区,是应力积累较高的地区,往往是后继地震发生地方,即指出了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域。因此,对远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报道,地震前会有电磁前兆异常,对电磁异常的监测与判定也已成为地震监测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对系统研究和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将发挥重要作用.立体的、综合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应由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地震电磁卫星、子午工程监测系统以及其他区域监测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5.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水位、水湿)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和地磁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析,而主要是位于近震中(≤50km)的破裂面法线方向;震中附近的断裂没有穿过震中。这闪地震看来不是沿原有断裂的错动,而是块体内产生新的错动,属于块断型地震,似可用IPE模式解释一些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的波传播特性和极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震前存在电磁前兆现象已经被许多文献所证实。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地震前几天至几小时的时间内,在近地表大气层、上大气层、电离层、甚至磁层都存在电磁前兆现象,这对于地震的短临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在电离层670km左右高度记录的ELF电场和磁场数据,  相似文献   

7.
2000年7~9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苏昉  田维 《地震研究》2002,25(1):11-19
介绍强地震前兆观测的一种新方法--次声波法。在北京昌平安装次声三点阵,江测量到2000年7-9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P-t曲线及波速波向图,经过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其三维动态频谱。频谱分析结果表明:(1)强震前约10天内常能测到振幅很强、方向可测的地震前兆次声。其三维动态频谱的特点是:振幅由弱(10-20Pa)到逐渐加强(40-80Pa)或更大;周期先分散在2-19分钟或20-65分钟,最后连成一片(2-65分钟);波形明显不同于流星雨次声、大风次声和雷雨次声;(2)强震前兆次声三维动态频谱的最大振幅不仅受震级大小影响,而且与震源距离及深度都有关;(3)初步解释了强震前兆次声的产生机理和传播机制;(4)若两地的三点阵波向相交,可预测震中位置。故地震前兆次声波的测量研究,有可能发展成为临震预报中一种较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地电磁地震前兆多参量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大地电磁地震前兆多参数综合分析方法 ,充分利用包含于各参数内的信息 ,对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可靠地判断新出现的大地电磁地震前兆 .结合实际资料 ,具体论述了 6个大地电磁响应函数在地震监测中的效能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某些条件下地球介质呈现出的电导率各向异性行为及层状对称各向异性介质大地电磁资料的反演方法;实测大地电磁(MT)资料的各向异性模型反演解释有助于识别地震深部电导率各向异性变化前兆,并对研究地壳深部应力状态和形变带提供了若干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震前自然电场的前兆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震前自然电场的前兆及礤可能机理。主要结论:(1)5.4 ̄6.2级地震在150 ̄200km,7.0 ̄7.9级地震在250km范围内自然电场出现前兆;(2)过滤电场、电化学电场、土体受压变密和机电转换可能是自然电场的前兆机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系统梳理2020年4月1日四川石渠5.6级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以及区域构造情况,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石渠5.6级地震震中区域属于历史弱震区,震前出现前兆震群,也是其前震活动;②地球物理观测:出现8项异常,其中形变5项,电磁3项,且电磁异常对于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③综合方法: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存...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22年12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MS5.4地震,对震前地球物理观测中短期异常和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地球物理定点观测异常数量不多,但存在一定数量的电磁异常,可能与地震大小和震源区构造的走滑性质有关。震前异常数量出现阶段性变化,异常数量存在增加过程。异常时空演化存在3个阶段的不同变化过程:第1阶段表现为近源区的前兆异常向外扩展;第2阶段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第3阶段表现为异常向震中收缩靠近。研究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特别是异常的收缩或扩散现象,对地震的危险地区和时间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概率方法应用于地震短期预测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天中  王林瑛  刘庆芳  丁秋琴 《地震》1999,19(2):135-141
根据爆发地震平静两项活动性前兆的统计结果,对地震发生的背景概率、条件概率和概率增益进行了估计,给和北地震发生前发震概率逐步增加时间过程,由背景概率P(E)增至中期前兆A出现后的条件概率P(E/A),再增至短期前铛B(平静)出现后的联合条件概率P(E/A)。结果表明,在1997年12月17日后的一个月内,华北地区发生6级以上的条件这38%,概率增益超过20,对概率预测结果的使用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充分  相似文献   

15.
共和9月4日、9月24日地震前海南水氡、水温异常1994年9月毛日、9月24日共和先后发生了5.3级和5.5级中强震,这两次地震前,青海省东部各台(办)的电磁波前兆异常比较明显,其它前兆观测项目没有出现什么异常。但是,海南地震办水氡观测资料在震前一周...  相似文献   

16.
1995年7月12日-1996年2月3日在云南及邻近地区曾发生过3次强震,形成了多次地震在短时间内接踵发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各次地震的前兆场之间的相互叠加是不可避免的。用“层次法”对各次地震的前兆场进行了分离,并讨论了分离的原则。结果表明:(1)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在时间轴上相遇时,由于叠加作用使异常幅度特别大;(2)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时间相近时,形成前兆突跳群;(3)强震前兆和后效前兆明显,表明未来时段内有强震发生;(4)在多源系统发震的晚期阶段,前兆异常明显减弱,这意味着多源系统趋于解体。  相似文献   

17.
2001年2~4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昉  田维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4):61-70,34
介绍强地震前兆观测的一种新方法一次声波法。在北京昌平安装次声三点阵,并测量到2001年2~4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P-t曲线,波向和水平波速图及其三维动态频谱,连续一年多的测量结果表明:(1)强震前约10天内常能测到振幅很强、方向可测的地震前兆次声,其三维动态频谱的特点是:振幅由弱(10~20Pa)逐渐加强到(40~80Pa)或更大;最后的周期范围很宽(2~65分);波形明显不同于流星雨次声、大风次声和雷次声。(2)该三维动态频谱的最大振幅不仅受震级大小影响,而且与震源距离、深度及其它因素都有关。(3)初步解释了强震前兆次声的产生机理和传播机制。(4)若两个相距足够远的三点阵所测波向相交,可预测震中位置,故进一步测量研究会地震前兆次声波,有可能发展成为临震预报中一种较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机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电磁卫星所观测到的地震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机制,即电磁异常如何从岩石圈穿过大气层耦合到电离层及其以上空间,目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大量有关地震岩石圈异常的机制研究,力图从卫星地震电磁异常的源头—岩石圈地震来获得相关认识.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包括:地表变形、水位变化、悬浮薄雾、超低频(ULF)电磁异常、山脊或山顶发光闪电、卫星红外图片大范围数度温度异常、磁场高于地磁偶极场的0.5%、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变化、动物奇异行为等.人们提出了许多试图解释各种异常现象的假说,如热耦合假说、气泡运移假说、边界位错充电假说、离子空穴运移假说等.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各种假说提出的基础、物理机理以及异常现象解释的探讨,促进对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机理认识,从而为地震电磁异常的正确认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新疆和田ML7.1地震前ULF电磁辐射的激发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地区发生了ML=7.1地震. 在这次地震发生前,观测到了地震的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前兆. 电磁辐射前兆的特点是电位漂移、极化椭圆主轴的垂直方向指向震中和大幅度的电磁辐射. 本文根据电磁辐射特征建立了地震电磁辐射前兆垂直电偶极子模型,并且给出了观测结果的物理解释. 偶极子产生一个不稳定的静电场使水平分量的电位日均值发生明显漂移,震前电偶极子中电荷复合放电产生的随机弱电磁噪声造成在ULF频段上水平分量偏振主轴方向偏转. 喀什台站和安西台站观测到的电势比值与模型估计值相近,从水平分量判断出偶极子间电流方向向下,与垂直电偶极子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前后对电离层进行观测的方法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应用多手段地基无线电遥感探测技术,通过软件无线电形式,实现一机多能,对电离层状态的综合探测,获取地震前电离层变态的多参数数据,结合对地震电离层前兆物理机制的研究,将能大大提高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报分析的可信度、可靠性,有助于对地震电磁现象机制的识别和前兆信息的提取和强震预报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