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封闭压力下实验变形白云岩的显微构造及其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通过天然变形岩石的岩组分析,恢复岩石变形时的应力状态,结合地质观察,确定构造运动的来向和性质(较小的区域內),对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学和岩石学研究都有裨益。从岩石的实验变形出发,在给定的应力条件下研究变形岩石的组构变化,作为天然变形岩石组构分析的依据,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不少地质学者愈来愈注意到天然变形的碳酸盐岩石的岩组学工作。到目前为止,对碳酸盐岩石(如变质白云岩)的岩组分析和动力学解释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於晓晋  王维襄 《地球科学》1997,22(6):609-613
阶状构造是地壳岩石断裂面上的一种小型构造,它反映地壳岩石在断裂形成时期的应力状态和两盘运动趋势,提出了一类阶状构造的力学解析方法,表明阶状构造形成条件,主断面与阶面形成的应力状态,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和断面相互错动趋势判别等等,由计算自动得出。  相似文献   

3.
我国强震活动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各地区地震活动特征时,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需考虑的,即各区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应力状态。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和邻近地区的强烈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地壳厚度分布和震源机制所示的压应力方向等,讨论大地震与地壳结构和构造应力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吕古贤 《地球学报》1987,9(3):65-80
本文首先研究了一中酸性杂岩体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在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中的侵位特征,进而,侧重分析了处在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中的同一岩浆岩石在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及矿物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异特征。在考虑差应力作用之外探讨了这种构造岩浆岩相的力学原因,即是由于构造应力所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叠加在这一深度上的静水压(围压)上,使得不同力学性质结构面中产生不同的局部总静水压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张启锐 《地质科学》1977,12(4):377-389
趋势面分析应用于构造地质学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本文除一般沿用前人的分析方法外,在陈太源同志的启发下,对趋势面分析结果的解释采用了构造力学的理论。一、趋势面分析的数学原理趋势面分析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多项式趋势面分析,一是富里叶趋势面(又称调和趋势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锯齿状结构面力学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构面在三度空间展布的形状称结构面形态。结构面形态是地质体发生变形和破坏后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原位大型岩体力学实验中,结构面形态常常引起实验数据分散和产生不同的破坏机制;在岩体稳定性分析中,结构面形态又是影响结构面整体强度的重要方面,并涉及到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合理与否。因此有必要对结构面形态的力学效应进行研究。本文以锯齿状结构面为例,采用力学模型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来讨论结构面的形态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前岩石力学研究有三个方向,一是以研究地壳地质构造变形、断裂和发震机制为目标的构造岩石力学;二是以研究钻探、掘进破岩机制为目标的破碎岩石力学,三是以研究工程岩体稳定为目标的工程岩石力学方向.工程岩石力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由岩块力学阶段进入到岩体力学阶段.工程岩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表层岩体.岩体是长期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不连续面网络组成的,具有天然初始应力的地质结构体.把岩体作为一种力学材料(或力学介质)研究时,其力学习性和渗透特征主要受不连续面网络控制.因此研究岩体中不连续面网络分  相似文献   

8.
加载速度对强度和破坏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体力学实验中,加载速度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许多岩体力学工作者,利用岩块和模型材料,进行了大量有关室内加载速度对岩体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为室内岩块力学试验和野外原位岩体力学试验选取合理加载速度提供了依据。目前,基本上从应变速率和应力速率两方面去研究加载速度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研究都认为随着应变速率和应力速率的增加,岩块和岩体的强度、变形模量也相应增加,不同的是峰值强度以后的破坏后效不同。  相似文献   

9.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75,10(4):352-365
岩组分析主要是研究岩石和矿石中矿物原生的及后生的排列方向性。查明晶体生长和沉积作用等的矿物原生排列规律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它们的形成条件;而对于后生者,则其应用范围及意义就更为广泛。众所周知,当构造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和矿石中的矿物会发生沿一定方向排列起来的分异运动,这种岩石或矿石称之为构造岩,它可分为S、B、R等几种基本类型。研究构造岩中矿物排列方向性,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各种构造形迹的性质及其成生时的应力状态,从而更准确地阐明地质构造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兰腊保  郑亚东 《地质论评》1984,30(6):516-522
众所周知,受到构造应力作用的地质体将发生变形。根据力学上的定义,当变形体表面上各点的位移分量与变形体在同方向上的尺寸相比不是小很多的情形时,称之为大变形或有限变形,相对应的应变通常与1相比不是小很多,则称为有限应变,目前地学中所泛指的有限应变是指在渐进变形过程中若干增量应变的总和或是总应变大于1%—3%。在研究和分析地质构造变形的  相似文献   

11.
《岩土力学》2017,(10):2865-2872
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厚度天然结构面的法向循环加载变形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的天然结构面属平直稍粗型,厚2~3 mm,层间充填以岩屑为主,夹少量泥,母岩为灰岩。首先,对工程作用下的结构面应力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并根据对结构面法向应力-闭合变形曲线特征的总结,设计了室内试验的法向荷载应力路径。其次,介绍了取样、基本物理和力学特性测试以及试件制备,分别开展了单次和多次法向加、卸载试验,并对试验曲线特征和法向变形力学机制进行分析。然后,对结构面法向循环加载本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当法向应力在20 MPa以内时,分别采用双曲线模型和考虑修正参数的改进双曲线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荷载阶段时的结构面法向应力-闭合变形关系;同时,发现当法向应力进入高应力区间后(定义大于20 MPa的应力为高应力,低于20 MPa的应力为中低应力),试验数据呈现新的特点,试验变形值与模型预测值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认为在研究高应力条件下的结构面法向变形特征时,采用天然结构面试样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鉴定,是研究地质构造不可缺少的步骤,也是建立构造体系的基础。结构面力学性质的野外研究是主要的,显微镜下结构面的鉴定是野外工作的继续。结构面的显微镜下鉴定比较繁杂。它包括构造岩鉴定、应力矿物研究和岩组分析。本文只将在粤北某些燕山期花岗岩结构面的镜下鉴定特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姚宝魁 《地质科学》1986,(3):300-310
岩心裂饼是钻探过程中特有的岩石力学现象。1958年哈斯特首先报道过岩心裂饼现象,且发现岩饼的厚度与其直径的比值随初始应力的增加而减少,其后,库克则利用钻孔岩心饼化的程度评价岩体中的初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4.
西沱变形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阐述西沱变形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变形体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质结构)、外界影响因素(降水因素、洪水因素、人为因素、新构造及地震),以及变形体近期变形特征,通过剖面递推系数法计算,对变形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为变形体优化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岳锋  程礼军  焦伟伟  王飞 《地质科学》2016,(4):1090-1100
天然裂缝对页岩气储集和渗流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页岩构造裂缝研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露头、岩心裂缝观察和分析,探讨了渝东南下古生界页岩构造裂缝类型、形成机理及分布控制因素。基于裂缝特征及力学成因,将剪切裂缝分为高角度剪切裂缝、倾斜滑脱裂缝和水平滑脱裂缝。倾斜滑脱裂缝是在上覆岩层重力和水平构造应力共同作用下沿应力集中的软弱面发生剪切滑动形成,水平滑脱裂缝是在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条件下主要沿页理面方向的剪切或层间滑动形成;页理发育程度及岩层曲率是控制水平滑脱裂缝形成的关键因素,岩石矿物组成、构造作用及岩层厚度是控制其它类型构造裂缝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页岩岩石力学层的划分需要根据裂缝特征、岩性变化特征、岩石力学参数及沉积界面等综合确定,岩层厚度与层间构造裂缝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罗焕炎 《地质科学》1974,9(1):81-100
地质构造体和岩体是一种岩性和结构高度变化的非连续而且非均一的介质,在压力(包括岩体中的间隙水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和破坏现象,不仅为非线性关系,并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化。对某一点而言,这种关系会由于作用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由弹性过渡到塑性或粘性状态。对整体而言,在同一时间内,却会在不同的部位出现不同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成矿裂隙的成生和充填及其脉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78,13(2):149-162
成矿裂隙(简称矿裂)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有它自己发生、发展以至消亡的历史。矿裂与无脉体充填的断裂构造区别在于:它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矿脉(或岩脉)。矿裂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生阶段、张开充填阶段和破坏阶段,各阶段的应力状况和表现形式可以不同。  相似文献   

18.
虎山坡位于龙羊峡水电站下游右岸,水电站泄水后,山坡局部出现张拉开裂、剪出鼓包等现象,形成新变形体,对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根据变形体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变形破裂现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利用传递系数法、简化Janbu、简化Bishop法、Morgenstern-price法、spencer法及罗厄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变形体在自然、雾化、地震等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和预测,结论包括:1变形体形成机制为沿坡内剪出坡面的不利软弱结构面发生的"蠕滑-拉裂"式破坏。2变形体在工况1满足规范规定的控制安全系数值,为稳定状态。工况2和工况3安全系数均小于规范规定的控制值,为失稳状态。3天然状态下,边坡整体稳定,但局部存在小范围解体滑落的可能性。在泄水降雨和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降低,可能出现失稳现象。研究成果可作为虎山坡变形体整治工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某水库右坝肩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水库右坝肩处于由砖红色砂岩夹薄层或透镜状泥岩、粉砂质泥岩构成的斜向V形河谷中,无明显断层构造,雨水充沛且存在一古滑坡,经过调查,滑坡主要由滑坡堆积体和滑动面以及其下方的扰动带组成,滑坡区发育的纵向和横向结构面以及岩层面构成一楔形槽。认为滑坡的成因是暴雨下楔形槽内控制的滑移-拉裂破坏。经过定性分析,古滑坡天然状态是稳定的。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古滑坡在天然状态、地震作用以及暴雨等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分别为1.45、1.39及1.27,由此可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地震作用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但暴雨作用下滑坡的稳定性有所降低。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再现了现阶段古滑坡的应力应变场和变形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上部岩石圈的偏应力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邵建国  张小平 《地质论评》1991,37(4):289-299
通过上部岩石圈应力状态的三维有限元计算、地震学资料分析,显微构造分析和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上部岩石圈偏应力值大小与岩石介质的力学性质(硬质岩石介质中偏应力值较大,软质岩石中偏应力值较小)、所处的构造位置(板内偏应力值较大,板间较小)、所处深度(偏应力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所处纬度(中纬度地区偏应力值较小,两极和赤道地区较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