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在1∶1万航测外业基础测绘中应用已建区域精化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测量像控点工作,从控制点使用数量、分布和达到的预期精度方面进行了试验。认为,一个大型的GPS网中使用3个点位可靠的B级点来约束GPS网平差,并配合精化似大地水准面插值模型取得的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完全能够满足1∶10000甚至更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精度要求。为确保GPS网点拟合高程的可靠性,可适当用GPS联测国家水准点以检查GPS网点的高程拟合外符合精度。原有的国家三角点成果,由于测量年代悠久、历史原因和受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限制,其可靠程度和精度已不能用来检测和衡量GPS网点的平面和高程外符合精度。使用B级点来约束GPS网平差,并配合精化似大地水准面插值模型取得控制点坐标和高程,可以缩短工作周期,减少人员设备投入,降低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肇庆市鼎湖区的村庄改造进行了测量工作。分别对地形地籍进行新测、修补测及地籍调查,采用GPS网点布设采集区域内相关地形数据,利用GNSS-RTK对当地已知点成果作检查,充分利用两种方法在实际测量中的优势,并提出质量保证措施,在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三角平面拟合法"在GPS高程测量中的应用,该方法应用三角平面拟合法通过控制点的高程异常数据直接内插求得待测点的高程异常,从而求得待测点的海拔高程即正常高。较高精度地改正了GPS在测量海拔高程时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4.
张英甫 《中国地名》2011,(3):48-48,54
传统的高程测量方法几何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是目前建立高程控制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GPS技术的日益完善,如何充分发挥GPS在测量上的优势,采用GPS测定正常高,是当今测绘人探索、试验的问题。众所周知,GPS以其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在平面位置上已经显示了巨大优势,但是在高程测量方面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利用GPS给出的大地高,  相似文献   

5.
李越 《中国地名》2010,(8):46-46,50
科右中旗电厂测量工程作业的技术设计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选择坐标系统、投影带、投影面,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已知点,使控制网的精度满足了多种比例尺测量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王占武  唐双宁 《中国地名》2010,(7):43-43,45
GARMIN eTrex小博士是一种导航型GPS,体积小、重量轻,能够在现场显示多种坐标格式,在工程测量中的很多方面可以发挥其效应。本文利用eTrex小博士GPS手持机完成了公路的线形测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同类型的测量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崔晓波 《中国地名》2009,(12):66-67
本文总结了影响动态GPS(RTK)精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研究表明,动态GPS(RTK)测量平面精度可达到一级导线测量的要求,高程精度可达到等外水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公路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大批的现代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这些现代的高等级公路勘测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公路勘测,具有线路更长、精度要求更高、时间要求更紧,数据要求共享等一系列特点,需要我们加大公路勘测设计和施工建设方面的科技含量,提高公路作业的现代化水平。在经典测量中,控制网的优化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最后成果的精度。GPS出现后,控制图的结构概念起了重大变化,原来的一些控制网方案的优化已不再适用,如何分析和讨论GPS网观测方案优化问题,便出现在测量工作者面前,本文就GPS网的布设作一简要分析。简述了GPS测量技术的发展状态,及GPS工程网的布设,介绍了GPS测量所具有特点,GPS测量在公路中的应用,最后对GPS测量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卫星定位技术在当今测绘已无处不在,平面控制测量需要用到GPS静态测量模式,GPS动态测量模式则主要应用于工程测量、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等领域。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区域性GPS处理系统,它让测绘工作变的高效便捷,极大地提高了测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测绘技术的更新发展,GPS将应用在更多的测绘领域。  相似文献   

10.
全站仪是智能化光电技术的最新产物,它功能齐全、操作简便、测量精度高,可以在一点快速进行测角、测距、并能显示坐标和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工作.因此在公路测绘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翁牛特旗乌丹镇环城公路测绘实例的分析,就全站仪工作原理及使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贾建峰 《西部资源》2014,(6):165-169
本文以某工业园区项目的 GPS水准测量数据,利用地质统计学中的Ordinary Kriging方法,进行了GPS高程异常拟合的不同方案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普通克立格方法合理拟合方案下的估计精度可满足测量规范要求,推荐应用于GPS高程异常拟合工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GPS工程测量网数据处理要点,进行多角度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加强GPS工程测量网数据处理与质量评估的重要性,提出GPS工程测量网质量评估要素与方法,可以提升GPS工程测量网数据处理效率,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精度GPS动态监测沟蚀发育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5次连续模拟降雨试验对坡面沟蚀发育过程的模拟和ArcGis9.0空间分析功能,利用高精度GPS动态监测坡面沟蚀发育过程,估算沟蚀发育不同阶段的侵蚀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提高精度的途径.结果表明,在高精度GPS测量生成的沟蚀发育不同阶段的5期图像上展现的侵蚀形态与实拍相片完全一一对应,完美反映了坡面侵蚀形态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高精度GPS测量能很好地估算坡面侵蚀量,侵蚀量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随沟蚀形态的发育而逐渐减少,5次测量估算的侵蚀量平均误差为7.38%.GPS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划分统一测量区域,适当增加测量点,特别是增加对沟壁和沟床的测量点及后期数据处理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测绘条件下几个地形测量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数字化测绘相对于传统平板测图具有精度高、作业效率高、劳动强度小等显著经济技术优势,加之近年来数字化测绘设备价格的持续下降,规划、设计等用图单位普遍采用计算机设计而要求提供数字化测绘成果等因素,测量单位普遍采用野外数字化测绘完成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工作。数字化测图已基本淘汰传统的平板仪测图技术,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以来,我国科考队员利用双频GPS在北极黄河站附近的Austre Lovénbreen 和 Pedersenbreen两条冰川上每年一次开展高精度的冰川运动观测,获取了冰川表面监测标杆的精确位置和运动速度。2009年4月,我国考察队员在这两条冰川上开展了密集的GPS点位数据采集,藉此开展北极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测量。在分析单频GPS动态单点定位数据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可行性基础上,经过平差计算获得了两条冰川的冰面地形数据,进而生成冰面DEM和等高线,制作冰面地形图。经与高精度控制点比较,冰面DEM高程的误差为0.78m,在冰川季节性高程波动和年消融的变化范围之内。由于SMART-V1型GPS设备是当前冰川研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pulseEKKO型探地雷达配套的一个重要部件,本文的结论对于同类仪器开展冰川测量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基于高密度的GPS动态单点定位测量方法用于冰面地形测量的数据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测量技术在土地测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GPS测量技术的原理和GPS测量技术的应用优势,并分别从GPS测量技术在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精密度、优化地籍控制网、测量地籍细部以及划分土地界限等工作的应用,分析了GPS技术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效果,以此来提高我国土地测绘的工作效率,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GPS RTK测量技术以其测量精度高、选点灵活、测站间无需通视、操作简单等特点赢得了众多测量人的青睐,这种技术在天然气管线勘测、施工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阐述了GPS RTK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了GPS RTK技术在天然气管线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山站至DomeA冰川学考察断面是国际ITASE计划的核心断面之一。首次利用GIS开展了该断面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采样点的布设与管理。介绍了ADD数字地图拼接与裁剪 ,野外数据和BEDMAP数据地理坐标投影变换的方法。利用ArcView内插等高线方法对GPS导航仪高程数据进行了校正。沿考察路线提取了BEDMAP的冰下基岩高程和冰厚度数据 ,以及冰盖表面的坡度与坡向数据。指出应进一步开展该断面以及兰伯特冰川盆地GIS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极地地区恶劣的工作环境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极地测图方法差分GPS测图。通过中国第 1 6次南极科学考察格罗夫山考察的实践表明 ,后处理差分GPS配合以全站仪进行测图 ,速度快 ,省时省力 ,完全可以满足 1∶1万或更小比例尺成图的要求。不失为极地地区大批量地形数据采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地形监测提供了新的作业方法。本文通过无人机对实验区进行多期的航摄工作,利用相应软件处理生成DOM,DSM数据,对两种数据进行合成,其成果可以直观反映用地特征变化,并定量分析区域用地的高程增量,从而达到对区域用地变化监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