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坪水库岩溶发育规律及水库渗漏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洞坪水电站左岸河间地块是由一套滨— 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发育有呈串珠状、平行于忠建河展布的岩溶洼地,并直抵清江,其下是否存在贯通的地下岩溶管道? 水库蓄水后会不会形成自库尾向清江的岩溶管道式渗漏? 这是该工程急待解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本文在该区岩溶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岩溶水系统的特征及岩溶水流动子系统的空间展布规律,为水库渗漏问题的勘察和评价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4)
三宝水库位于贵州省晴隆县三宝乡境内,库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是一套潮下带、潮间带为主的半局限台地沉积,以粘土岩和灰岩互层为主,岩溶十分发育。工程区f1、f2小型断裂穿库区而过,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水库自1961年建成后至今未能正常蓄水,针对水库现状,在大量工程地质测绘、调查、走访、钻探、物探等技术手段基础上,对三宝水库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区岩溶洼地、岩溶管道和落水洞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分布于T1y2-4层位,岩性以灰至深灰色中厚层夹厚层灰岩为主,岩溶发育良好,形成穿越库区的岩溶管道,是水库至今无法正常蓄水的根本原因。为后续解决水库渗漏问题和水库成库条件评价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库岩溶渗漏及防渗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瑞  许模 《地下水》2011,33(2):20-22
岩溶地区水库渗漏是可溶岩地区兴建水利枢纽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可溶岩广布、岩溶发育强烈、地形复杂地区,岩溶渗漏成为了该类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普遍问题.库区的岩溶渗漏不仅影响建坝后的正常蓄水,还将危及坝体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有必要对库区渗漏,特别是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进行渗漏机理、渗漏特征、渗漏条件等进行详细分...  相似文献   

4.
南门峡水库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境内,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利工程。由于水库处于碳酸岩地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当年的施工中就发现坝基和两坝肩构造溶蚀、裂隙发育,渗漏比较严重。本文在分析南门峡水库坝区岩溶的发育规律、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水库渗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覃子建  吴淑才 《贵州地质》1993,10(4):335-344
水库地震是人类开发水力资源的工程活动中,有些水库蓄水后会出现诱发的地震现象。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成的一座高原峡谷型的高坝大型水库,库区蓄水后5个月就有频繁的地震活动,主要有三个震区,至今延续时间已达13年,目前的这种地震活动势态仍在继续。本文就水电站工程及地质背景、震情与震害、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机制等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水库地震是当今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边毓  唐亦川 《地下水》2019,(1):205-207
自强水库位于陕南秦巴山地中低山地貌区,水库为镇巴县备用水源地及旅游观光风景区,属小(1型水库。通过对库坝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溶发育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可知,对工程建设及坝线选址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为库区内发育逆冲叠瓦小断裂以及岩溶发育可能导致水库渗漏等。库区内无大型活动性断裂构造,构造较为稳定,且库区蓄水范围小,蓄水量不大,不易诱发地震。而拟选坝址位于自强河段,沟谷对称顺直,综合水库坝址区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条件进行坝线比选,推荐下游坝线为较为理想的坝线位置,可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7.
罗军昌 《地下水》2023,(6):187-189
为研究宕昌县城区饮用水源地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文章主要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理地质现象、区域地质构造与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库区渗漏、水库浸没与库岸稳定、水库诱发地震等地质问题进行评价。研究认为,水库不存在向邻谷的渗漏问题;库区岩性完整,无区域性的活动断层通过,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研究可为下一步水库坝址、坝型及枢纽建筑物的选型、布置等提供技术指导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基岩为碳酸盐岩,坝区断层构造和岩溶较发育。水库蓄水后,坝址右岸抗力体1 315 m排水洞出现持续渗漏。随库区水位升高,涌水量逐渐加大至约1.9 m3·s?1,水库无法正常蓄水。为查明库水渗漏途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渗漏量,开展了岩溶渗漏研究。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岩溶水文地质调查、钻探、压水试验、孔内电视、孔内电磁波CT等勘察手段,结合前期平硐、基坑开挖和物探等勘查成果,并利用灌浆孔灌浆过程试验数据,最终查明库水渗漏通道:在水压力作用下,库水沿断裂构造F12下渗,在深部沿层间溶蚀带绕过防渗帷幕,呈30°倾角向下游逐步抬升,最终通过竖向岩溶发育带,从1 315 m排水洞地质薄弱点涌出。通过对灌浆帷幕采取补强措施,封堵了主要渗漏通道,库水渗漏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区大型水库蓄水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及岩溶环境变化的研究,既是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岩溶环境学的理论问题.以高坝洲和隔河岩水库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水库蓄水前后地下水渗流场的平面和剖面流网特征以及地下水渗透流速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扩散边界层( D B L) 理论模型分析了研究区不同部位的岩溶环境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由于库水位的大幅度抬升和防渗帷幕的实施,使得研究区防渗帷幕上游岩溶作用的强度减弱;而防渗帷幕下游岩溶作用的强度加强,并发生方解石的沉积作用.这一现象在隔河岩水库蓄水后已经被验证  相似文献   

10.
岩溶发育特征是岩溶区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渗漏问题更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湖北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位于岩溶洼地区,工程区地下水系统边界不清、条件不明,可能面临严重的岩溶渗漏问题,本次研究将区域构造分析、地貌成因识别、地下河追踪溯源、微动态自动化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提取多元信息综合分析,对工程区地下河系统进行了有效识别。结果表明:上水库周边不存在隔水层及阻水构造,子良坪背斜控制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格局;地下河岩溶管道具有单支管道状结构特征,南北向岩溶管道不发育,上水库存在向南西侧发生管道式渗漏的风险;上水库内垂向溶蚀作用强烈,建议进行库底土工膜全库盆防渗处理,工程蓄水后应防范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和岩溶塌陷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岩溶地区的各种活动引起了水文工程地质环境的改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性,对其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岩溶地质环境作了概述。认为影响和控制岩溶发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岩溶是复杂的综合理化作用过程。岩溶地质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在控制岩溶地质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诸因素中,气候、岩性和构造是主要的。在对区域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中,重要的是要揭示区别于一般性质的特殊性,那就是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和不均一. 第二部分叙述了在岩溶地区发生的,主要是因人类活动引起自然地质环境改变而出现的水库诱发地震、边坡失稳、岩溶水库坝址渗漏、地面塌陷、地表失水和水源枯竭、水质污染等问题。作者认为,水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反应灵敏,无孔不入,在岩溶地区水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岩溶区域环境的研究应突出水文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万军伟  晁念英 《地球科学》1999,24(4):427-431
碳酸盐岩区大型水库蓄水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场及岩溶环境变化的研究,既是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岩溶环境学的理论问题,以高坝洲和隔河岩水库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水库蓄水前后地下水渗流场的平面和剖面流网特征以及地下水渗透流速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扩散边界层(DBL)理论模型分析了研究区不同部位的岩溶环境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由于库水位的大幅度抬升和防渗帷幕的实施,使得研究区防渗帷幕上游岩溶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太原西山汾河二库的泉域归属及其渗漏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省汾河二库是建于汾河中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库。由于水库处于晋祠兰村泉域交界地带的碳酸盐岩河段,水库蓄水并淹没了天然条件下出流的悬泉寺泉群,造成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根本性改变,直接影响到泉域岩溶水的水资源评价、开发管理和以泉水复流为目标的生态修复的措施制定。本文针对汾河二库修建后的以下两个问题开展了讨论。第一,利用最新调查与勘探资料分析二库修建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并对二库库区的泉域归属问题进行了划定,认为悬泉寺泉水的出流受控于汾河河谷内向西倾斜的下奥陶统区域相对隔水层的阻水作用,汾河二库蓄水水位提高近40 m,天然条件下挟持于晋祠-兰村泉域间相对独立循环的悬泉寺泉域降落漏斗被“充满”,泉水消失,形成对岩溶地下水渗漏反补给,水库渗漏水量通过中奥陶统主要进入晋祠泉域,汾河二库以寺头-下槐间下奥陶统出露的地段为界,下槐泉以上划归晋祠泉域,下槐泉以下则划归兰村泉域;第二,利用二库上游寨上水文站、下游的上兰村水文站资料和二库蓄水水位系列资料,由均衡法建立了二库蓄水水位与渗漏量之间的非线性方程,并据此预测,当二库水位提高至905.7 m时的渗漏量为2.862 m3·s-1,而对兰村泉域岩溶水及山前西张水源地的补给量有限。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5,(5)
对内蒙古科右前旗归流河流域进行地质调查,对其生态治理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以上调查与研究表明生态治理区的基本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并指出生态治理工程中的防洪堤主要面临渗漏问题,而河道蓄水区则面临渗漏、浸没及淤积等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避开突水突泥的高风险区是岩溶隧道选线的基本出发点。沅古坪隧道穿过岩溶强发育区,为典型的岩溶深长隧道。岩溶地下河、向斜蓄水构造、两侧水库以及地下水位与顶板的高差大等是影响其隧道安全建设的重要因素,也是选线要考虑的关键水文地质问题。为更好地进行隧道东、中、西三条设计线的比选,在隧道研究区开展了1:1万的岩溶水文地质专题调查,查清研究区岩溶发育和水文地质特征,划分出岩溶地下水系统,从而比较了3条隧道线所处的岩溶水动力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分析隧道与地下河、岩溶泉的空间关系,并结合物探资料分析了向斜蓄水构造的影响。结果表明:东线隧道穿过地表分水岭地带,处于岩溶水动力系统的补给区和垂向分布带的季节变动带、浅饱水带,基本不与地下河管道立交,远离了流量较大的岩溶泉,降雨补给面积最小,因此,总体涌水风险最小,为最佳隧道线路。西线纵穿赤溪河上游地下水系统的中部,穿过径流和排泄区,处于岩溶水动力垂向分带的浅饱水带,并与多条岩溶管道立交,且临近西侧高家溪水库,涌水风险最大。东线隧道临近黄鱼溪水库的北段、穿过郭家界向斜储水构造核部的南段是涌水高风险区,需扩大岩溶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并在施工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研究,最大程度避免岩溶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一般的库岸变形,库盘变形、谷幅变形是水库蓄水引起的新的工程地质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监测发现,已建的多座水库在蓄水过程中库盘出现下沉或抬升变形。本文以库盘变形较为典型的溪洛渡、铜街子、江垭、锦屏一级、小湾几个水电站为例,基于水电站所处的地质环境,从水库蓄水引起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角度分析库盘变形的地质成因条件。研究发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发生库盘、谷幅变形的内在因素,而水库蓄水位、蓄水过程是诱发库盘、谷幅变形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研究成果将为在建、待建水电工程建立正确的库盘变形、谷幅变形物理模型,准确计算、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库盘、谷幅变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罗平湾子水库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征、水库汇流条件、多次补漏未遂等因素,对影响水库渗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岩溶强发育带地层中溶蚀孔、洞发育,土工膜铺盖封闭库底,蓄水后便在土工膜之下、地下水位之上的岩溶空隙中形成真空,在库水位频繁、大幅度波动条件下易发生真空吸蚀作用,充填物部分被淘空;库底以上的蓄水压力与库底以下的真空产生的负压叠加后形成附加应力,当附加应力大于孔洞之上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或大于孔、洞充填物与洞壁之间的粘结强度时发生冲切破坏,这是导致水库多次补漏未遂,且同一渗漏片区重复发生岩溶塌陷、出现落水洞的主要原因。在库区内补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在库区外适当部位设置防渗帷幕,不仅可根治渗漏,还可明显抬高地下水位,改善蓄水条件,扩大原设计库容数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全国各地,广大群众正以冲天干劲开展着工业、农业的革新运动,在这大跃进的形势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冲破规章的束缚走群众路线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月刊1958年第6期刊载的“中小型水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勘测程序与方法”(以下简称文章)一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它的目的与任务应该是在阐明中小型水库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肖琼 《中国岩溶》2014,(2):166-166
南袁道先院士主编,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阿地质勘查总院、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原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南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一书,近日已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岩滩板文地下河及岩溶浸没内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美良 《广西地质》1996,9(4):53-60,66
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查明板文地下河的汇水区范围以及板文地河下游段的分布轨迹及水文地质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与动态特征等,了 解东兰县的巴片岩溶内涝与岩滩水库蓄水后所引起的板文地下河岩溶浸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岩溶内涝的途径与措施,为纳巴片岩溶内涝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