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平原灌溉需水量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华北平原14个气象站点2002年-2007年的降水资料、76个站点的0-80 cm厚度的土壤参数以及ETWatch系统计算的蒸散发量数据,运用水分平衡原理计算了灌溉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利用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研究区灌溉需水量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山前平原到滨海平原,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分别为28...  相似文献   

2.
王莹莹  王英杰  张桐艳  张生瑞  方雷 《测绘科学》2019,44(11):74-80,128
针对平原区县级地名密度演变、重心时空演变及语义演变特征问题,该文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利用GIS、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进行直观地展示与分析。结果表明:隋代至今,县级地名密度与地名重心均不同,平原区一直是地名密度较高的区域,地名重心呈现出先南移后北移的特征;县级地名的数量随时间变迁及政权更迭表现出波动变化,总体趋势是随时间推进数量逐渐增多,且地名密度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名密度是全国均值的3倍以上;三大平原因山、水得名的县级地名数量均占总数的30%以上,因社会人文因素得名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东北平原县级地名形成时间比较集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则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3.
利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卫星数据反演2003—2015年间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可以分解为3个主要模态,其对总体变化的解释率达到96.35%。其中,第1模态解释率约为80%,空间变化一致,表现出多年趋势性减少与年内季节性变化相结合的特征,推测可能由研究区内地下水开采和年内降水分布共同作用导致;第2和第3模态分别表现出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2种变化相反的空间格局,对总体变化的解释率分别约为12%和5%,在时间上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推测可能主要受沿海-内陆、山前-平原的水循环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作为人口最多的平原地区,其地下水资源开采十分严重,常态对该地区地下水储量(ground water storage,GWS)变化的精确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利用重力卫星数据反演了华北平原的GWS变化,并与水文模型、降水资料、南水北调调水量和地下水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融合浅层GWS变化和深层地下水变化方法,得到总地下水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卫星与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模型估计的水储量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重力卫星反演的GWS变化与浅层地下水井资料估计结果一致性较好;考虑深层地下水的贡献,融合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井资料估计结果和重力卫星反演结果吻合更好,相较于仅使用浅层地下水估计结果吻合度更高,并表明浅层地下水为GWS变化的主要变化量;2003—2017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处于长期亏损趋势(-1.3±0.6 cm/a);2018—2020年,重力卫星反演结果与同时段内顾及深层地下水井资料的总GWS亏损速率几乎一致;2021年,重力卫星和地下水井资料与前期观测结果形成鲜明的U型反转,GWS均呈增长趋势;降雨和南水北调对华北平原的水储量变化具有直接影响,对缓解GWS亏损和地下...  相似文献   

5.
印度河和恒河是亚洲的重要河流,流经区域也是印度次大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研究该区域水储量变化对于保障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RACE_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2002-2016年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内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GLDAS水文模型获取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研究发现:2002-2016年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和地下水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两流域的地下水下降的速率(分别为-7.2 mm/a和-4.7 mm/a)超过整体水储量的下降趋势;综合水文模型数据分析表明:该区域水储量下降的原因是蒸发量上升和降水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农业灌溉过程中过度抽采地下水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储量快速减少,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急需系统研究掌握地下水储量变化趋势,该文利用基于2010—2020年GRACE和GLDAS连续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其与相关要素时空变化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北向西南下降程度逐渐加深的态势,且大部分区域下降趋势极为显著;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储量变化与NDVI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负相关,说明农业生产与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以地下水储量减少为代价;与年总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正相关,降水能够对地下水储量起到一定的补给作用;与地表温度表现为负相关性,地表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地下水储量的恢复。相关成果为京津冀地区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7.
由GRACE RL05数据反演近10年中国大陆水储量及海水质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飞  游为  范东明  黄强 《测绘学报》2015,44(2):160-167
利用CSR(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提供的GRACE RL05数据反演2003—2012年中国大陆水储量及其周边海域海水质量变化趋势。采用改进去相关滤波算法,使拟合最高阶次位系数为55及数据系列两端球谐位系数无须作为滑动窗口中心可直接拟合,去条带效果相比传统方法更明显。结果表明,中国陆地水储量在华北平原、三峡地区及青海、新疆、西藏交界地区变化较大。十年间,华北平原地下水以4.1±1.3mm/a速度减少,陆地水和地表水变化主要集中在2004—2008年;三峡水库3次蓄水引起地区等效水高变化分别为52mm、18mm及7mm;青海、西藏、新疆3省区交界地区地表水变化引起陆地水、地下水分别以10.6±0.9mm/a及11.6±1.0mm/a的速度增加。扣除冰川均衡调整后,GRACE反演海水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东海、南海、黄海海水质量分别以4.23±0.9mm/a、1.33±0.9mm/a及3.09±1.1mm/a的速度上升,东海海水质量在长江入口附近上升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8.
地表质量的重分布会引起固体地球的弹性形变,GPS连续运行观测站能够精确测定地表负荷引起的地壳形变。本文通过模拟数据对利用云南省及其周边47个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陆态网)台站反演云南地区陆地水储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水文模型周年振幅为真值,计算47个台站点的负荷形变,同时加入随机误差构成模拟观测数据,最后采用模型反演陆地水储量变化;1000次的随机模拟试验表明利用当前GPS台站数据可有效地反演云南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基于上述结论,笔者反演了云南省2010—2014年陆地水储量变化,GPS反演结果表明:云南省陆地水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西南部高山地区的水储量周年变化高于东部平原地区;在时间尺度上,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水储量在10月(夏季末)达到最大值,在4月(冬季末)达到最小值;云南省2010—2014年陆地水呈缓慢增长趋势,约为20 mm/a。通过GPS陆地水储量反演结果与GRACE、GLDAS以及TRMM数据综合对比分析,表明利用云南地区当前GPS台站可以作为独立观测量用于GRACE与GRACE Follow-on衔接期间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9.
针对华北平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该文利用2002年4月—2021年12月共237个月的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卫星、GRACE-FO卫星重力数据对华北平原的水储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采用奇异谱插值填补GRACE与GRACE-FO间的空白期数据,并联合3家Mascon产品、全球陆面同化系统水文模型与全球降水气候中心降水数据进行综合性比较和分析,实现了对华北地区水储量时空变化情况的探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陆地水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亏损速率为-0.927 6 cm/a,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与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一致,经过相关性分析,GRACE、GRACE-FO与3个Mascon产品反演的水储量变化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9以上。  相似文献   

10.
首次联合Topex/Poseidon(T/P)与Envisat高度计数据,提取了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两高度计Ku波段的后向散射系数,采用连续张力曲线样条格网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数据稀疏区容易出现极值以及对数据密集区进行格网化时不平滑的问题,得到了格网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T/P与Envisat两高度计后向散射系数的统计差异,进而讨论了我国陆地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定性地研究了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后向散射系数的成因机制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因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而导致地表覆盖变化的监测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