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根据牛顿插值平均法对非等时距基坑累计位移变化量进行等时距变换,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非等时距灰色GM(1,1)模型,并采用VB与MATLAB编程语言对该模型进行编程实现,更加高效、直观、准确地对基坑变形进行了分析预报.结合某工程前数期的实测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地铁保护区隧道监测工程,对沉降数据进行了分析及建模预测,以掌握其变形规律并预测变形趋势。由于单一预测模型存在弊端,较难达到预测要求,所以将灰色预测模型与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组合,并将新陈代谢的思想引入组合模型进行建模预测。结果表明,新陈代谢灰色-时序组合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不等时距灰色模型在深基坑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灰色模型多适用于等间距序列监测数据的模拟预测,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使所获得的监测数据是不等时距的。研究了基于不等时距灰色预测方法的深基坑变形预测模型,应用深基坑工程变形的实际监测资料,对其预测精度及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比较与论证。结果表明,不等时距灰色模型预测深基坑变形的精度及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监测数据中不可避免的含有随机噪声以及监测时间往往不是等时距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非等时距加权灰色线性组合方法:首先对原始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有效剔除随机噪声的影响;然后利用滤波后的数据建立非等时间间隔的加权灰色线性组合模型进行预测;最后进行对比分析。该模型不仅具有线性回归以及GM(1,1)的特点,而且克服了传统GM(1,1)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非等时距加权灰色线性组合模型不仅可以有效的剔除监测数据中的随机噪声,而且提高了模型精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建筑物的变形发展是具有一定趋势的动态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变形监测数据正是这种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前期观测数据的变化蕴含着后期发展变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含有线性因素的非等时距灰色线性组合建模并对实际工程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与传统的非等时距灰色系统数据处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此类模型特点以及优势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铁路基的过量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将导致线路运营条件的恶化,乘客舒适度降低,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对路基工程后期的沉降控制和预测随着运营速度的提高而愈加急迫。根据某段地铁线路路基的实际沉降观测数据,将神经网络与灰色系统进行串联型结合:即先利用BP神经网络插值方法将不等时距的实测沉降数据序列转化为等时距数据序列,进而利用转化的等时距沉降序列依据灰色GM(1,1)模型对荷载稳定时间内的路基沉降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一般都是等时距的。针对样本不能满足等时距的需要,通过一定方法将样本等时距化,用多变量灰色模型MGM(1,n)与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相结合对等时距样本进行建模,建立非等时距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文中结合某大坝内部水平位移实测数据,用此模型进行建模。结果表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不仅比灰色模型的拟合精度高,而且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针对矿区地表变形数据间断缺失的现象,分析了矿区地表变形数据特点,提出了一种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对间断数据进行预测。首先,利用非等间距灰色模型计算灰预测平面,再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预测平面区间进行加权组合,得到最终的预测值。实验表明: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预测精度高于灰色模型,对矿区地表变形数据处理的适应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Lagrange插值法和三次样条曲线法为基础,利用灰色理论建立高速公路沉降预测的非等时距GM(1,m)模型。分析比较MGM(1,m)与GM(1,1)模型精度,基于非等时距的MGM(1,3)模型沉降预测结果与实测情况吻合较好,拟合与预测精度也比非等时距GM(1,1)的精度高,非等时距的序列转换采用Lagrange插值函数法和三次样条曲线法求得,对于此次工程数据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法较Lagrange插值函数法精度高。  相似文献   

10.
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不等时间间隔序列的趋势分析和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非等间距加权GM(1,1)模型和自回归AR(p)模型相结合的非等间距加权灰色自回归模型(非等间距WGM-AR模型).将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视为具有确定趋势的非等时间序列,对序列进行平滑处理,利用非等间距加权GM(1,1)模型提取该时序中的确定性趋势项,用自回归AR(p)模型分析生成的等间距序列中的随机项,并采用内插法得到沉降监测序列的随机项.将组合模型与非等间距GM(1,1)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在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Parks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12颗毫秒脉冲星共十余年的实测计时数据为基础,首先根据互相关法获取脉冲到达时间及其误差,分析太阳系质心时的计时残差,然后运用傅里叶级数建立综合脉冲星时模型,从而实现地球时,并利用σz方法评估了它的稳定度。结果表明,综合脉冲星时的稳定度呈现线性增强趋势,10 a的稳定度高于10-15。白噪声是主要噪声来源,其对稳定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弱。综合脉冲星时的稳定性和BIPM(2013)相当,可以作为地球时的一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GPS时间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GPS时间系统、协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的关联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述了GPS在全球时间比对中的重要作用,给出GPS共视和GPS载波时间比对两种时间比对方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实际比对数据对二者精度进行分析,表明GPS共视与载波时间比对技术具有良好的频率稳定度。  相似文献   

13.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坐标时序去除同震形变和震前稳态速度场后,采用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可更准确地提取震后对数弛豫项,从而可以分析震后弛豫项对测站位移的独立物理贡献,并为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等现象的分析提供参考。以日本2009—2019年GPS坐标时序为例,估计2011年Mw 9.0地震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发现不同站点的对数弛豫时间与其震中距关系显著,且服从高斯分布。据此,构建高斯函数加常数模型,可由震中距概略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高斯分布曲线的峰值、峰值位置、半宽度信息、最低位置分别为3.5 a、0 km、262 km、0.5 a,由此得出震后对数弛豫项影响时间大于0.5 a的站点主要集中在震中距约524 km范围内。震后弛豫效应区域分布的差异性显著,对数弛豫时间越长的区域,弛豫项水平位移表征越大,其中存在两个平均弛豫时间2.5 a的中心区域,与震后余滑的中心区域及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地型时频传递接收机的精密时间传递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地型GPS时频传递接收机的特点,给出了传统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法与连续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法的算法流程,利用IGS/TAI并置站的数据进行了精密时间传递计算.  相似文献   

15.
16.
针对计算△TE(由世界时化算至地球力学时的改正值)的经验公式所存在的问题,利用1983年~1998年中国天文年历上登载的△TE数据,建立了新的计算△TE的经验公式; 并用其后推算至1980年和前推算至2001年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经验公式的推算精度; 最后提出了确保推算精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计算△TE(由世界时化算至地球力学时的改正值)的经验公式所存在的问题,利用1983年~1998年中国天文年历上登载的△TE数据,建立了新的计算△TE的经验公式;并用其后推算至1980年和前推算至2001年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经验公式的推算精度;最后提出了确保推算精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Since Selective Availability was permanently switched off on 7 May 2000, most of the GPS satellite clocks have been well behaved. During a 24-h period precise satellite clock solutions, corrected for GPS conventional relativistic corrections, follow straight lines within a few nanoseconds. The linear clock fit RMS for the best satellite clocks are well below the 1-ns level,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ominal stability of the GPS frequency standards. Typically, the GPS satellite clocks show an Allan variance at or below one part in 1011/100 s for the Cesium frequency standards and a few parts in 1012/100 s for the Rubidium frequency standards. These results correspond to clock RMSs for 15-min sampling at or below 3 and 0.3 ns, respectively. This already confirms experimentally that the conventional periodic relativity correction of the GPS system, also adopted for all the IGS clock solution products, is precise and correct to 0.6 ns or better. To establish the precision limits of the GPS conventional relativity treatment, the relativistic time transformations of GPS satellite frequency and clocks are critically reviewed,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contributions larger than the 10−18 (or 0.001 ns). The conventional GPS relativity treatment was found to be accurate, i. e., correctly modeling the actual relativistic frequency (clock rate) effects of GPS satellites at about the 10−14 level. However, it is also affected by small periodic errors of the same magnitude.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small periodic frequency relativistic errors gives the approximation errors of the conventional periodic relativistic clock correction with amplitudes of about 0.1 ns and a predominant period equal to a half of the orbital period (∼ 6 h). These approximation errors of the conventional GPS relativistic clock correction are at about the same level as the current precision of the IGS clock solutions.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2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具有独立的时间参考系统,即GNSS时间,并溯源至UTC时间.GNSS时间精度参数不仅影响定位和授时的精度,也影响不同GNSS系统之间时间偏差的计算和预报,进而对GNSS系统的互操作性产生影响.本文对GNSS时间标度的产生和维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给出了其精度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