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露头、盆内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大量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的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可将志留系划分成五个三级层序,志留系沉积层序厚度40--155m。层序界面多为分布范围较广的区域性或局部不整合。层序叠置样式可用具陆棚坡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来描述。每个沉积层序可由完整的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或由其中的一个、两个体系域组成。体系域边界主要依据滨岸上超点位置、岩性组合及准层序叠置样式变化来确定。低位体系域由向上粒度变细、砂岩厚度向上减薄的准层序组成;海侵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砂岩厚度减薄的叠置特点;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加积--进积沉积特征。志留纪,研究区接受了滨外陆棚及滨岸、海湾潮坪沉积,发育典型的海相沉积构造,表现出明显的旋回特征。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依据地质、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侏罗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3个体系域。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将3个层序进一步划分为准层序组和准层序。准层序组和准层序分别有3种类型。通过对体系域演化模式的分析,确定出两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体系域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对库车坳陷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8个三级层序,对其体系域的构成及其纵、横向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沉积物主要来自北部的天山造山带;盆地及其充填层序的南北不对称性,反映了白垩纪库车坳陷的性质具有前陆盆地的特征。在苏善组的2个层位发现了厚度达10-20m的暗色泥岩,反映本区白垩纪的干热型气候曾间歇性出现过短暂的潮湿时期。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蓝先洪 《沉积学报》1996,14(2):155-162
本文根据钻孔资料和沉积分析资料,研究和探讨了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具有两个陆相-海陆过渡相的沉积旋回;在两个沉积旋回之间,包含了一个海退过程。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层是由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套海进河床充填层序和海退进积层序构成。  相似文献   

5.
歧北凹陷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吴元燕  刘震 《沉积学报》1996,14(1):167-175
本文从地震、古生物、沉积和测井等多方面的资料入手,用层序地层学方法研究了黄骅坳陷歧北凹陷沙河街组的地层层序,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层序,即层序Ⅰ(沙三段)和层序Ⅱ(沙二、沙一段)。在每个层序中,又进一步划分出低位、湖进和高位三个体系域,总结了各个体系域的特征,进而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和地段。  相似文献   

6.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重新探讨了蓟县中、新元古代层序及不同层序的层序界面、副层序的类型、相演化及海平面变化;初步识别出18个层序界面,因而将其划分为17个层序,其中有5个层序界面与岩组界线不一致。通过生物的丰度探讨了生油层,通过岩相组合探讨了可能的储油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并解释这一中、新元古代地层剖面时注重对已有资料的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7.
魏源  谢振东 《中国地质》2001,28(8):9-16
在1:5万区调基础上,依据陆相纸盆地层序界面的性质及层序体系域的划分原则,对江西省信丰县大塘盆地层序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识别出3个SB1和1个SB2界面,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岩石地层格架;每个三级层序由三个体系域(LST、TST、HST)组成,并发育若干个四级旋回;分析了影响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大塘盆地的发展大致从晚白垩世坎潘期开始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末,经历了四个由断陷-盆地扩张-盆地萎缩的党政军化过程;各阶段的构造活动、物源区特征、古气候变化、古生物特征、湖泊性质等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震约束测井、测井标定和校正地震,二者相互动态调整的方法,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深层地层进行了深入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Es3^2+3地层划分为1个层序、2个体系域、6个准层序组和16个准层序;总结了层序界面特征,将Es3^2和Es3^4顶部大套厚层泥岩作为目的层段层序研究的一般标志层,但是陆相沉积特有的复杂性,使得其识别难度很大;探讨了地层层序特征,认为目的层有两处沉积中心,其总体延伸方向近东西向。下部湖退体系域形成于湖盆收缩期,以G35-1、G62井区和G82井区沉积为中心,地层最厚;上部湖进体系域形成于湖盆大面积扩张时期,其沉积中心(G30—28井区以及G13—13井区)相对于下部体系域两个沉积中心,分别向北和东迁移。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层序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构造活动控制了沉积层序的发育,层序具明显的旋回性;层序发育受构造运动影响完整性差;盆地边缘与腹地层序特征差异明显;海侵(泛)事件使层序内部结构更加复杂化。根据其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45个地震及测井层序。详细描述了层序的展布及结构特征,分析了体系域发育与储盖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中生界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焉耆盆地中生界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4个层序,继而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特征、层序演化及各个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展布。研究表明,焉耆盆地中生代存在南北两大物源体系,盆地总体上以河流-湖泊沼泽相的浅水沉积为主,湖泊水体深度不大且分布范围有限;层序Ⅲ的水进体系域是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构成了本区良好的盖层;通过层序构成分析,探讨了隐蔽圈闭发育的有利层位及区带。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Sequence stratigraphy, an efficient technique for both thebasin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hidden oil and gas reser-voir, was traced to seismic stratigraphy founded in l977, andnow has become a separate academic discipline after years ofamendments. In the 26th AAPG, the sedimentary se(1[I(>ncewas defined and the seismic stratigraphy technique was estaI)-lished to characterize and interpret seismic reflection scction.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was emphasized to confirm and…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湾盆地北部凹陷涠洲组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振川  魏魁生 《沉积学报》2001,19(4):563-568
通过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及重矿物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识别出沉积基准面旋回产生的层序界面,在北部湾盆地北部凹陷涠洲组划分出 3个超层序 9个三级层序,并研究了各层序发育的特征及沉积体系构成。盆地充填超层序的发育受控于中长周期基准面变化,层序地层单元在中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中所处位置不同,其地层厚度、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分布均有显著的不同。通过分析对比确认主要控油层序为超层序 1的层序 2和 3,主要储层赋存于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以基准面旋回为基础,论述了层序与油气储盖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东部箕状断陷盆地的特点,以冀中拗陷和二连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提炼出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在缓坡带,以风暴浪基面作为“陆架边角”的参照物,层序地层特征相似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背景;在陡坡带则截然不同,并以湖面与边界断裂的交点取代“陆架边角”,各体系域所含沉积体系与海相模式不尽相同,在盆地形成初期的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湖泊消亡以后,主要发育高水位体系域。此外,本文还探索了层序地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指出富砂的“盆底扇”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of northwestern China has been studied based on data from outcrop and borehole sections. Because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iversity of basin types, such as isochronisms of coal seams and recognition of key sequence boundaries, it is rare to summarize and correlate sequence structure and framework. The types and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of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s are revealed by comparing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al styles and the base level cycle. A total of five third-order sequences and 15 systems tracts have been subdivided 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has been reconstructed confirming that the thick coals accumulat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ransgression system tracts of sequence I (SQ I) and sequence III (SQ III). This idea is of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for instructing co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enhancing geological effects of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It is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uaranteeing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scale coal production base in northwestern China, accelerating the westward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stratagem.  相似文献   

15.
北部湾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西栋  张启明 《地球科学》1994,19(4):493-502
本文根据地震剖面、测井曲线及钻孔岩心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工作方法对北部湾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沉积体系分析和相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露头、钻孔岩芯、电测曲线及地震剖面入手对百色盆地进行了相分析及古流向分析,提出了盆地发育的四种沉积体系: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及湖泊。它们在空间上有一定展布规律,构成沉积体系域。它们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展现出盆地充填序列。油气及煤的聚集发生在盆地扩展期。富煤带及油气富集与扇—三角洲—湖体系域密切相关,分别位于该体系域的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及扇砂体中。  相似文献   

17.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下白垩统中识别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二级层序)SSC1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LSC2,LSC3,LSC4,LSC5,分析了各旋回的发育特征。识别出五种类型的沉积体系:滨浅湖近岸水下扇、较深水湖浊积扇、滨浅湖扇三角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和河流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诸、盖条件后认为,在垂向上,LSC3旋回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本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宝饶构造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前缘分流水道砂和前缘席状砂。  相似文献   

18.
试论陆相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陆相层序地层的自身特点,对其层序界线、层序级别、层序界面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把陆相层序地层分成断陷和坳陷两种盆地层序模式。最后根据层序模式特征阐述了陆相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舍伯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笔者通过沉积体系分析认为,该区第三系中新统大安组以低水位体系域的辫状河相沉积为主,上新统泰康组以水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曲流河相沉积为主,目前已发现的铀矿化主要产于泰康组水进体系域的曲流河边滩亚相中。综合分析认为,有利的成矿部位应为低水位体系域的大安组辫状河河道心滩亚相。  相似文献   

20.
孤北地区断阶式坡折沉积层序特征与隐蔽圈闭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质、钻井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层序组、17个三级层序和54个体系域,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并以体系域为单位恢复了古环境和沉积体系。研究表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可与裂陷作用、盆地底板沉降作用、基准面变化、海洋与大陆气候影响作用、局部褶皱、断裂、底辟、火山活动等、多物源沉积物充填及古环境变迁等相联系。在孤北地区通常具有3阶坡折,沉积物具有逐阶搬运、扩散的特征:首先在靠近盆地的三阶坡折附近形成低水位扇,在靠近孤岛凸起的一阶坡折之下形成特殊的低水位期冲积扇或辫状河道沉积或沉积物呈过路作用;接着在二阶坡折和三阶坡折之间形成低水位楔;最后在一阶坡折之下和二阶坡折附近发生下切河谷充填作用。低水位期形成的低水位扇、低水位楔、辫状水道及下切谷充填砂都可能构成有效储层,成为非构造圈闭赋存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