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概况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纳江西的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经过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五大河流的流域面积136726km~2,湖口总控制流域面积162225km~2。1954年最大水面约有5393km~2,由于围垦,1983年最高水位时湖面约有3800km~2(不包括溃堤面积)。鄱阳湖对长江洪水有一定的调蓄作用,长江与鄱阳湖洪水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当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时,江水倒灌入湖;反之,湖水注入长江。  相似文献   

2.
太湖流域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浩云 《水文》2000,20(4):54-57
通过对太湖流域1931年、1954年、1983年和1991年等4次典型梅雨降雨、流域水情、洪水运动和洪涝灾害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梅雨降雨是造成太湖流域降雨总量大、水位高和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孙正兰 《水文》2019,39(6):52-58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流域的主要行洪通道,承泄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入江。以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主要口门万福闸、太平闸、金湾闸近60年期间的实测资料,通过水位、流量、流速等要素分析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河段行洪能力的变化,以丰水年年最大流量和相应最高水位的关系曲线推求设计水位下的流量,并与设计流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淮河入江水道归江控制河段行洪能力多年来无显著变化;(2)万福闸的实际行洪能力达到设计标准以上,太平闸、金湾闸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明华  刘观华  刘恋 《水文》2017,37(5):66-69
为了深入分析赣江和修河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湖池和沙湖水位的影响,通过1953~2010年期间58年修河吴城站水位实测资料及2010年大湖池和沙湖水位数据,对赣江修河水位的基本特征、演变趋势及江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吴城水位变化表现为年过程线呈"单峰型"特征;在58年长时间尺度上水位的年内变化规律稳定,最高水位通常出现在6、7、8和9月,最枯水位出现在12、1、2和3月;(2)修河水位与大湖池、沙湖水面最大相差水位分别为5.43m和5.30m;枯水季节修河与大湖池、沙湖没有水流联系,因闸口控制水位,大湖池、沙湖常年不干涸;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11m大湖池与修河连通,修河吴城站水位高于16.45m沙湖与修河连通。  相似文献   

5.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及今后治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同生 《水科学进展》1993,4(2):127-134
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湖西及流域北部的降雨强度以及太湖最高水位均高于1954年,给苏锡常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阐述了1991年降雨和洪水的特征,分析了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并对今后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抗浮设防水位直接影响到地下结构的安全与建设费用,在地下结构建设中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结构的抗浮设防水位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地下工程段”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位年内年际动态变化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法和类比预测法确定了地下结构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建议值。结果表明,该场地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5.0~20.0m,地下水水位标高一般为–10.0~1.0m。近五年场地浅层地下水水位标高一般为–5~–10 m,埋深一般为3.0~15.0 m,地下水位逐年升高,回升速率约1.0 m/a。地下结构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取值建议取使用期抗浮设防水位采用数值模拟法预测结果。该成果服务了“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项目场地抗浮设计,为雄安新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抗浮安全设计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分析降水、径流和开采对西安地区潜水流场影响程度,应用小波变换、最小二乘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区域平均地下水位,水源地漏斗中心水位及漏斗面积与降水、径流和开采变化之间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6—2010年期间,平均地下水位随降水量的增大呈线性函数递增趋势,降水量每增加100 mm,平均水位上升0.77 m,漏斗中心水位变化速率随降水量的增大呈直线下降趋势,年均降水量每增加100 mm,漏斗中心水位上升0.7 m(灞河水源地)、0.27 m(沣皂河水源地)和0.14 m(渭滨水源地);1986—2010年期间,径流量每增加1×10~8m~3,区域平均水位上升0.9~1.98 m,漏斗中心水位上升0.32~2.36 m,漏斗面积减小0.019~13.2 km2;1998—2010年期间,地下水开采量每增加0.1×10~8m~3,区域平均水位降幅达1.14~5.37 m,水源地漏斗中心水位降幅0.94~5.76 m,漏斗面积扩大0.44~27 km2;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开采是西安地区潜水流场变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太湖历史极端洪水发生年份和水位高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之气候水文平均态的缓慢变化,特大洪水引发的灾害对人类社会影响更加显著,而关注极端洪水、认识小概率事件需要更长时间序列.本文通过对太湖钻孔的沉积和磁学参数特征研究,对比太湖文物发掘的历史洪水资料,试图多指标定量重建太湖长序列极端洪水.太湖水则碑对1600~1954A.D.特大洪水记录了15次,通过与现代洪水仪器记录对比和论证,其最低4.03m水位相当于1921~2004A.D.观测太湖的年最高水位80%百分位.太湖钻孔中的沉积粒度和磁化率特征捕捉了水则碑洪水序列中的85%的洪水年,同时补充了水则碑洪水漏失的信号.3次能够被历史文献佐证的洪水沉积信号发生在1766A.D.、1875A.D.和1882A.D.,其洪水水位估计在4.0~4.1m,4.1~4.2m和4.13 ~4.23m.频谱分析显示了沉积洪水指标与水则碑洪水指标具有3个同步的重现期,分别约在90~102年、60~ 62年和42~44年.分析历史洪水与PDO一致性的统计关系,获得估计概率为0.17 ~0.20,肯定了太湖洪水年与PDO存在关联,反映出历史洪水的发生与现代过程相同,受到了太平洋季风环流和夏季降水控制.这些结论为延长洪水时间系列、分析小概率事件、认识极端洪水特征和重现期等提供了重要水文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能精确识别降水和开采对石家庄地下水流场影响强度,应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区域平均地下水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及中心水位与降水和开采变化之间的互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1961—1973年期间,平均地下水位随降水量增大呈幂函数递减趋势;1974—2010年期间,降水量每减小100 mm,漏斗中心水位下降速率增大7.35 m,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增大2.15 m;② 1961—1973年期间,开采量每增加1亿m3,平均地下水位下降0.28 m,漏斗面积扩大11.74 km2,中心水位下降0.52 m,1974年以来累计超采量每增加1亿m3,漏斗面积增幅1.52 km2,中心水位降幅0.18 m;③ 降水量每减小100 mm,降水贡献度减弱3.0%,人类开采影响强度增大2.76%。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水位变动下的库岸滑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岸坡滑坡稳定性主要受库水位涨落的影响。由于库区水位变化可概化为二维非稳定流,地下水位变化可采用有限元模拟。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时的水位涨落速度在0.6~4.0m/d、高程145~175m之间变化,通过有限元法对库区的马家沟滑坡模拟表明:库水位和滑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同步升降,水力梯度很小,因此水位涨落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浮托力作用。在此条件下,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表明,随着水位上升,滑坡稳定性降低,水位上升到165m时,稳定性达到最小,水位再上升则稳定性增大,当滑坡完全淹没在水下时的稳定性高于未被淹没的情况,滑坡最终的稳定性按最小稳定系数评价。  相似文献   

11.
吴珂  陈国浩  蔡鹏  李兵  张翠翠  赵娴 《冰川冻土》2015,37(4):1087-109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水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水位变化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对预测湖面水位意义重大. 利用1981-2013年山东西南部南四湖水位和沿湖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月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风速、 降水和蒸发量等资料, 分析了近33 a来南四湖水位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近33 a南四湖水位升高趋势显著, 平均每10 a升高0.46 m; 水位变化整体分两个阶段, 1989年以前为下降态势, 1989年以后为上升态势, 1994年是水位升高的突变时间点; 平均最高水位出现在3月为33.04 m, 最低出现在12月为32.03 m. 各气象要素对南四湖水位的影响呈明显的季节性, 降水量是影响年水位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 年降水量每增加100 mm, 水位升高0.21 m, 夏季降水量对水位的影响更为显著; 蒸发量在夏、 秋季与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水位在夏季与风速、 在冬季与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悬移质含沙量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主要吞纳江西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来水、来沙,经调蓄后从湖口吐泄长江的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共接纳16222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径流量,年平均水量约1460亿立方米。其水面形态是“洪水汪洋一片,枯水似河一线”。相应于历年最高水位(1954年)21.85米(星子水位,吴淞基面,下同)的容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连续三年(特别是2002年汛期高水头作用期间)的安全监测成果,对枞阳长江干堤一标段水泥土防渗墙渗控效果作出了评价,揭示了长江水位与堤基渗透的变化规律。观测资料显示,汛期防渗墙前、墙后最大水位差为2.63 m,洪峰期间,部分监测断面防渗墙前堤基水位与江水位变化相关性较大,所有监测断面防渗墙后地下水位与江水位变化相关性较差,充分显示了水泥土防渗墙截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小云 《地下水》2010,32(4):86-87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福州市温泉的开采量日益增大,这对于布设在温泉区域内的地震水位观测井造成了严重地干扰,导致水位正常的固体潮特征受到破坏,水位的日变化幅度大(1~2m左右),年变化幅度达到13m左右,作为地震地下流体微动态观测,该井的水位观测资料已经无法用于地震分析预报,而城市的发展地下水的开采已是不可逆转;因此,针对城市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蔡海艳 《地下水》2020,(1):63-64
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高铁新客站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抗浮设防水位的合理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包括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百年一遇的洪水工况下,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综合计算,并经地铁4号线和2号线两条水文地质剖面验证,并据此分析推测,确定站点潜水远期最高水位预测结果,提出本工程高铁站抗浮设计水位高于现状水位0. 42~1. 41m,防渗设计水位取值按低于抗浮水位0. 4 m考虑。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3)
抗浮设防水位即建筑物运营期间的最高水位,我国相关规范中将历时实测最高水位或工程勘察期间的最高稳定水位定义为建筑物的抗浮设防水位。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领域,按规范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准确度不高,现阶段,国际上普遍采用由美国开发的最先进的综合性地下水模拟软件GMS进行抗浮设防水位确定,该软件具有较好的使用界面、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及三维可视效果。本次研究采用GMS软件技术对某市地下水位进行数值模拟,预测极端条件下地下水水位变化,最终确定抗浮设防水位,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2012·07”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志杰  刘晓音  张海燕 《水文》2014,34(5):81-87
2012年7月,长江流域先后出现4次强降雨过程,发生了4次洪水,其中朱沱江段水位超过历史实测最高记录,寸滩江段发生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长江上游干流宜宾至寸滩江段全线超过保证水位,中游干流石首至螺山江段及洞庭湖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在调控"2012·07"洪水过程中,三峡水库有效降低荆江江段最高水位超过2m,洪湖江段超过1m,避免了长江荆江江段出现接近保证水位的高水位,缩短了长江中下游超警江段240km,大大减轻了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18.
库水位波动条件下不同桩位抗滑桩抗滑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新丽  张永忠  李长冬  范付松 《岩土力学》2011,32(12):3679-3684
水库滑坡抗滑桩治理设计工作中,桩位的合理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和造价。以张桓候庙园区东侧滑坡为例,在分析滑坡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依据三峡水库实际运行条件进行不同桩位滑坡变形规律及稳定性变化规律的GeoStudio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上升时,滑坡前缘位移减小,后缘位移增大。滑坡前缘在水位下降和最低水位时出现位移极大值;滑坡后缘在水位上升和最高水位时出现位移极大值。②对滑坡后缘位移最有效的控制桩位为位于地面高程175 m的下滑段接近滑坡最大推力区域的桩位Ⅰ,对前缘和中部位移最有效的控制桩位是位于距滑坡剪出口130 m阻滑段的桩位Ⅱ,最优桩位是桩位Ⅱ。考虑水位波动的影响,提出了对现有抗滑桩设计的设计安全系数修正方法,为水库滑坡抗滑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木鱼包滑坡自2006年实施专业监测以来,一直持续变形,对三峡大坝工程和长江航道造成巨大威胁。通过多次野外地质调查资料、长期现场巡查、人工GPS位移监测数据、近1年的全自动监测数据等,深入分析该滑坡在库水涨落及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特征、演化规律及变形机制。结果表明,滑坡坡体结构、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了木鱼包滑坡的变形,库水位是主要的驱动因素。库水位上升过程中,库水位由145 m升到155 m左右,月位移量为最小值;动水压力向坡内,滑坡变形最小;库水位155 m上升至175 m期间,库水入渗前部坡体,对滑坡前部抗滑段形成浮托减重效应,变形有所增加。库水位由175 m下降到170 m左右,累积位移形成阶跃,坡受向坡外动水压力和浮托减重效应作用,月位移达最大值。库水位由170 m降到145 m期间,浮托减重效应作用减小,月位移量降低。目前,木鱼包滑坡变形趋势减小,产生大规模滑动的可能性较小,但须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松花江凌汛     
刘翠杰  刘月英  马雪梅  韩倩 《冰川冻土》2003,25(Z2):262-265
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凌汛的成因、特点和地理分布, 认为嫩江上游、松花江下游是凌汛多发地区.年最高水位出现在凌汛期的机率可达40%左右, 最高凌汛水位相当于大汛期5%~10%频率的洪水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