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雌雄短吻新银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雌性短吻新银鱼肌肉鲜样中粗蛋白显著低于雄性(P<0.05),粗灰分极显著低于雄性(P<0.01),而雌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短吻新银鱼肌肉样品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但在含量上雄性短吻新银鱼绝大多数氨基酸均显著高于雌性(P<0.05)。其中雌雄短吻新银鱼肌肉干样中鲜味氨基酸(DAA)总量分别为26.43%、30.47%,占氨基酸总量的分别35.23%、35.83%。以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进行评价,雌雄短吻新银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而以CS进行评价时,雌雄短吻新银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雌雄短尾新银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ssential acid score index)分别为89.51、93.13,构成比例符合FAO/WHO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雌短吻新银鱼鲜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DHA的比例显著低于雄性短吻新银鱼(P<0.05)。表明雄性短吻新银鱼的营养价值较雌性银鱼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法对细鳞鯻(Therapon jarbua)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作出评价。结果显示,细鳞鯻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6.69%、19.36%、4.34%和1.38%。肌肉中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其水解氨基酸总量(AA)占鲜样的质量分数为18.66%,其中谷氨酸质量分数最高,占鲜样的2.98%;色氨酸质量分数最低,占鲜样的0.10%;必需氨基酸(EAA)占鲜样的质量分数为7.63%,占氨基酸总量的质量分数为40.88%,占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量的质量分数为80.83%;鲜味氨基酸(DAA)占鲜样的质量分数为7.20%,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为38.60%。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平均值为0.97,化学评分CS平均值为0.70,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6.87。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Trp),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接近FAO/WHO推荐模式。细鳞鯻肌肉中共检测到15中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 A)6种,占干样的质量分数为39.68%;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占干样的质量分数为23.5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5种,占干样的质量分数为35.72%;DHA与EPA总量占干样的质量分数为达到32.49%。细鳞鯻属营养价值较高、海鲜味较浓郁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3.
测定野生(捕自黄海)和工厂化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饲以配合饲料)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比较野生与养殖牙鲆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野生牙鲆肌肉鲜样中粗脂肪含量低于养殖牙鲆,粗蛋白含量高于养殖牙鲆,粗蛋白、粗脂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水分和灰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和养殖牙鲆肌肉鲜样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但野生牙鲆氨基酸总量比养殖牙鲆高11.10%,鲜味氨基酸总量高12.97%;根据氨基酸评分(AAS),野生和养殖牙鲆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苏氨酸(Thr);根据化学评分(CS),野生和养殖牙鲆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而野生和养殖牙鲆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6.55、79.61。以配合饲料为食的养殖牙鲆营养品质与野生牙鲆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乌苏里白鲑(Coregonusussuriensis)肌肉的营养成分,评价其营养品质。【方法】2016年11月2日于黑龙江干流抚远段采集乌苏里白鲑样品,用常规方法测定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等成分,并分析其营养品质。【结果】乌苏里白鲑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6.96%±2.29%、20.44%±1.48%、1.28%±0.23%和1.19%±0.12%。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鲜样中质量分数是7.12%±0.58%,占氨基酸总量的37.39%,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标准。根据AAS值乌苏里白鲑肌肉中第1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第2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0.36。乌苏里白鲑肌肉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中EPA、DHA含量分别为6.31%、13.86%,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经济鱼类。肌肉中富含K、Na、P、Mg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结论】乌苏里白鲑肌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脂肪质量较高健康食品。  相似文献   

5.
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法对野生多鳞鱚(Sillago sihama)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营养价值做出评价。结果表明,野生多鳞鱚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质量分数为77.91%、19.80%、0.51%和1.49%。多鳞鱚肌肉中检测到18种氨基酸,占干样质量分数83.79%,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占干样质量分数34.33%,占氨基酸总量的40.98%,4种鲜味氨基酸占干样质量分数为32.94%,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多鳞鱚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Trp),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含蛋氨酸和胱氨酸(Met+Cy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90。野生多鳞鱚中检测1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3种,占干样质量分数为28.39%;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占干样质量分数为15.51%;多不饱和脂肪酸5种,占干样质量分数为23.42%;EPA+DHA占干样质量分数为17.45%。多鳞鱚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海鲜味较浓郁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6.
利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克隆技术从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精巢中克隆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基因的c DNA序列,分析该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差异,并用RT-PCR半定量方法分析其组织表达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泰国斗鱼AMH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 804 bp,其中开放读码框为1 596 bp,编码532个氨基酸残基,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同源性最高仅55%;AMH前体蛋白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泰国斗鱼与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亲缘关系最近;AMH基因的组织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及性别差异,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雄性个体脑、脾和肌肉次之,垂体、肝、肾、心和肠中未检测到AMH表达,雌性个体脾、心脏和肌肉次之,脑、垂、肝和肾中未检测AMH表达。  相似文献   

7.
两种江珧雌雄同体及性转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珧科两物种栉江珧、二色裂江珧的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 ,发现性转换及雌雄同体的个体 ,雌雄滤泡在性腺中分布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滤泡混合型 ,另一种为滤泡并存型。性变方向有雄性转化为雌性、雌性转化为雄性及两种性别均衡发育等三种类型 ,且以雄性转化为雌性为主。据此推测性变及雌雄同体在江珧科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江段铜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长江下游江段的铜鱼(Coreius heterodom)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铜鱼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占鲜样的比例分别为:70.03%、20.54%、6.82%和1.38%;按照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和化学评分(Chemical Score,CS)标准,铜鱼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1.52;不饱和脂肪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3.03%和2.0%;肌肉中常、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钾(3135μg/g)和铁(5.46μg/g),锌铜比和锌铁比分别为8.85和0.65。  相似文献   

9.
测定并分析澳洲长鳍鳗(Anguilla reinhardtii)肌肉中营养成分组成与质量分数。结果显示:澳洲长鳍鳗肌肉中水分质量分数为63.96%,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7.43%,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6.41%,灰分质量分数为1.74%;肌肉中测出氨基酸17种(未测色氨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占氨基酸总质量的39.97%),必需氨基酸组成基本符合FAO/WHO标准;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2.61,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质量的45.60%;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26.73%,其中EPA与DHA的质量分数合计为8.46%。该结果表明,澳洲长鳍鳗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氨基酸转运吸收机制,采用RACE-PCR技术克隆得斜带石斑鱼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1(SLC6A19)基因的c DNA部分序列,分析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所克隆的该部分序列长度为610 bp,包括88 bp的5′非翻译区(5′UTR)、编码174个氨基酸、长度52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子进化聚类和同源性分析显示,斜带石斑鱼与鲈鱼(Dicentrarchus labrax)同源性较高,为93%。SLC6A19基因在斜带石斑鱼8个组织中分布广泛,其组织表达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脏、肌肉、脑、肾脏、前肠、中肠、后肠和心脏,肝脏和肌肉中SLC6A19 mRNA表达高于其余各组织(P0.05),心脏和后肠SLC6A19m RNA表达量低于其余各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1.
红藻石和蓝藻石概念及分类归属的综述和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对红藻石和蓝藻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显微镜下观察实例,发现在以往碳酸盐岩颗粒分类中没有红藻石和蓝藻石的合适位置.鉴于红藻石重要的成因意义和造礁作用,有必要明确红藻石的概念和归属.珊瑚藻本身极易钙化,经生物矿化作用最终保存下来的珊瑚藻屑一直放在生物碎屑中,而红藻石是由非固着的珊瑚藻构成的钙质独立结...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在激光原理与激光技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体会,从课程建设和教改的必要性、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大力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完善课程考核模式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应用中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通讯专网机房集中监控系统的整体情况,组网方式,重点讨论了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对监控系统的管理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4.
对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的认识与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托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前景,本文在对测绘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的定位,并结合其发展趋势探讨了对信息化测绘及其体系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西施舌人工育苗及幼虫、稚贝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施舌 (Coelomactraantiquata)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西施舌在广东的繁殖高峰期为 5~ 6月 ,用阴干加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 ,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 98%左右。 1997年和 1999年两次育苗试验结果 :在盐度为 2 6 .0 0~ 32 .0 0、水温为 2 3~ 2 6℃条件下 ,幼虫在培育密度为 1~ 2mL- 1时生长较好 ,经 9~ 10d培育 ,可进入附着变态期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14 .1μm·d- 1。稚贝阶段在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 1.5~ 2 .0倍时取得较好效果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 112 .4 μm·d- 1。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批量振荡吸附平衡法设计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试验,对比研究了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考察了不同K+浓度的溶液对蒙脱石吸附菲的影响,比较分析了线性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描述矿物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并从吸附热力学角度探讨了矿物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解吸滞后现象;相对于线性吸附模型来说,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与蒙脱石相比,针铁矿对菲的吸附更为显著,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溶液中软阳离子K+的存在使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菲在蒙脱石和针铁矿上的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放热,同时伴随着熵值减小的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蒙脱石和针铁矿对菲的吸附能力均减弱。  相似文献   

17.
在简单分析“T”形天线和地波传输特点的基础上,以行业标准中对NDB覆盖半径和覆盖区中最小场强为切入点,运用电磁波传输和天线与地网的工程公式,探索了NDB天线和地网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据此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及响应曲面法研究吉富罗非鱼仔鱼开口率与温度和盐度的量化关系,预实验确定温度范围为20~34℃,盐度为2~10,通过模型优化确定初孵仔鱼从出膜到开口这一阶段最适温度和盐度组合。结果表明,温度对仔鱼的开口率(First feeding rate,FFR)的一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一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开口率的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二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二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对开口率的影响较盐度更重要。建立开口率对温度和盐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为0.986 1,矫正决定系数为0.972 1,预测决定系数为0.911 2,表明所建模型拟合度极高,且可通过温度和盐度预测罗非鱼仔鱼的开口率。对模型方程优化的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9℃、盐度为5时,罗非鱼仔鱼的开口率达到最大值87.97%,可靠性达到0.972。  相似文献   

19.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期和3~5d的附着期;爬行期幼虫有单条水管形成,附着期幼虫只有一条分叉的足丝,水管为单管型;底栖稚贝期开始形成两条水管,底栖稚贝早期的幼虫不具备潜沙能力,只进行爬行活动,随着水管的快速发育,幼虫逐渐具备潜沙能力,幼虫壳长达2500μm、水管长达6000μm以上时,最终具备和成体一样的完全潜沙能力。  相似文献   

20.
湛江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形成原因有:过度的近海捕捞,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近海的捕捞渔民的经济效益下降和作业渔场面积减少。存在的问题有:需转产转业的渔民数量大,支持转产转业的资金数量有限,渔民综合素质较低,退出捕捞行业的成本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的措施有:政府出台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与休闲渔业相结合,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