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杰 《海岸工程》2014,(2):45-51
小清河河口航道治理是当地港口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小清河河口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究了小清河河口航道治理的措施和主要方案。研究表明,小清河河口航道治理必须采用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办法;整治防沙堤宜采用双导堤;航道轴线采用北槽与南槽方案技术差别不大,应结合环保、海域使用等非航运条件综合确定轴线方案。  相似文献   

2.
广利河口拦门沙航道水深较浅,用双导堤结合航道疏浚进行整治。通过潮流定床模型试验对航道走向、导堤间距、高程、水流流态和堤头布置等进行了方案优化,同时采用局部动床定性试验进行了验证。推荐方案沿程流速、流态分布合理,基本能维持航道水深并满足设计船型的航行条件,可供类似河口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Liu 《海洋工程》2001,19(3):3-4
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治理 ,令多少人望而却步 ,又令多少人生发豪情并为之奋斗不息 !半个世纪以来 ,在党的领导下 ,聚集起一批科技精英 ,围绕长江口航道治理 ,殚精竭虑 ,摸索前进。在这支队伍中 ,窦国仁院士无疑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中坚 ,是杰出的学术带头人。长江口水量充沛 ,又有大量的流域来沙。丰水多沙的流域特征和中等强度的潮汐作用 ,在广袤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上塑造了规模巨大多级分汊的三角洲河口形态。在径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下 ,河口段河床冲淤多变 ,主槽摆动频繁 ,大量细颗粒泥沙在由咸淡水交汇形成的河口环流系统中升沉往复 ,构筑了大…  相似文献   

4.
2002年5-6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区域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分析了工程区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底栖生物19种,与1982-1983年和1998年相比,分别减少87.6%和20.8%.优势种为纽虫和沙蚕,出现率分别达32%和24%;②平均密度21.8个/m^2.比1998年下降65.9%;③平均生物量为5.68g/m^2(湿重).比1982-1983年下降76.5%;④一期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结构已产生影响,河口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变化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引起的区域局部小尺度海洋水流发生改变,并导致航道沉积物受冲刷和底质属性发生改变有关。鉴于此,建议对河口大犁工程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5.
海洋开发,既要合乎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在沿海资源开发中重点应放在河口地区。以航道开发为先导,带动其他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河口治理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历时数十载。例如,美国密西西比河口,在治理前水深只有2.7米,密西西比河流域与东西海岸不能直接通航。那时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在丰收之年粮食运不出去,丰水之年洪水宣泄不畅,经常泛滥成灾。自1875年美国国会批准南水道开辟水深9米的航道计划起,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先后治理了南水道和西南水道,拦门沙水深由2.7米增加到12米多,把东西海岸的海运与密西西比河的河运直接联系起来,不仅使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利河口拦门沙运动参数的测试及3种下水力插板上波浪力的试验研究,定量给出了泥沙初动、中动、普动、扬动变化曲线,准确绘制了水力插板波压力分布图,为广利河口拦门沙治理和航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上海浦东新开发区的发展,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与治理,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分为避开拦门沙和不避开拦门沙两类。本文根据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河口延伸、汊道演变的规律、汊道的形态与水力条件,提出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规划,近期以北槽-8m航槽为宜,远期可逐步开发至-12.5m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首先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河口以航运、防洪、供水等为主线的综合治理历程和相关工作,包括《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制定及实施,江堤、海堤建设及岸线开发利用情况,较为详细地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过程,总结长江口综合治理过程中实施的重要工程及其发挥的主要作用。从流域减沙、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以及河口生态保护等方面分析了长江口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长江口治理需统筹规划、实行一体化管理以及加强治理与保护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章绍英 《海洋科学》1982,6(1):16-19
钱塘江河口涌潮汹涌,河床由松散易冲的粉沙组成。历史上就在河口两岸修筑了绵长的砌石海塘,其规模仅次于长城与运河。对于河口的治理,早在二十年代末期就开始了。但是,系统而有成效的治理工程则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戴泽蘅、李光昞两同志在《钱塘江河口河床演变及治理》一文中,阐述了河口演变特性及治理原则,并对治理工程与远景设想作过简要介绍。本文着重对治理现况与今后展望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北槽拦门沙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介绍了长江口拦门沙发育及其特点和北槽航道拦门沙形成机理,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的地形资料分析治理工程对北槽航道拦门沙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建成后,增加了主槽流速,减少了航道回淤,打通北槽航道拦门沙,增加了航道水深,治理工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总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位居浙江省北部。其开发治理对浙江经济发展影响颇大。为适应对外开放形势,今后钱塘江和杭州湾的开发治理将密切注意港口航道资源开发,适度围垦滩涂作为发展港口工业和创汇农业用地。同时仍需注意加固沿岸堤防和改善泄洪,排涝条件,以保障两岸生命财产安全和稳定现有工农业生产发展。从而,对于钱塘江河口及杭州湾开发治理将由单一的防御型转向综合开发型,并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最大综合效益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徐鸿  侯书东 《海岸工程》2000,19(1):36-42
长江口水航道治理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水上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世界上罕见的河口航道治理工程,它采用双导堤、丁坝结合疏浚的工程措施,分期将原依靠疏浚维护的7m航首对12.5m。全工程各类堤坝总长约133km,航槽疏浚土方近2.5亿m^3,计划总工期8年左右,工程总投资约主155亿人民币,其中一期工程工期为3年,约32.5亿元开工以来工程顺利。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河口段通航能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钱塘江通海航道的现状,指出仓前至尖山的中段航道影响着河口出海通航能力,四工段浅滩是主要的碍航浅滩。文中还对不同水文条件下,钱塘江河口段的乘潮保证率和最大可能出海运量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航道条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钱塘江河口治江围涂后航道变化及其整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塘江杭州闸口~澉浦的河口段,山水潮流相互作用:水深浅,涌潮汹涌,是河口通海航道的严重碍航段。本文利用近4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河口段航道和目前河口段主要碍航浅滩——四工段浅滩的演变特性,以及该浅滩的整治原则,并对整治效果作了初步分析。文章还提出了改善出海航运条件的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独流减河口泥沙运动规律数学模拟及河口泥沙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弱潮河口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的基本理论,结合现场资料的提取和分析建立了河口泥沙数学模型,对河口泥沙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对河口泥沙来源进行了分析,为河口的进一步合理治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学会于1983年6月14—18日在广州召开。第三届海岸河口学术年会,交流了在开展海岸带与海涂资源调查、港口航道工程、河口综合治理、新技术应用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成果和动态。 在大会上报告交流的40多篇论文,涉及珠江、长江、黄河、闽江等河口及杭州弯、胶州湾等海岸、港湾发育、浅滩演变、沉积特征、水沙运动、泥沙回淤预估以及航道整  相似文献   

17.
广利河口拦门沙发育动态和河口航道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获取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和底质特征,对拦门沙的动态发育和波浪作用下拦门沙运动状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广利河口的航道选择方案。分析结果认为,广利河槽外航道宜从东偏南向入海。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4年和2007年两次对广利港航道水深测量的结果,分析研究了广利港航道内的水位变化规律,以及河口拦门沙的地形特征。结果表明广利港航道内水位变化复杂,拦门沙形态改变,水深变浅,原有的航道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9.
铜鼓航道是连接大濠水道与深圳西部港口、在原有铜鼓水道的基础上疏浚挖深与拓宽的深水航道,其航道路线穿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在对珠江河口水域进行生态环境与中华白海豚资源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中华白海豚的生理与生态特性,结合铜鼓航道工程建设内容、规模、施工方案、航道营运计划等情况,研究分析工程施工与营运分别可能对珠江河口中华白海豚种群及自然保护区生境造成的影响,并分别提出航道施工与营运期间对中华白海豚种群和保护区生境影响的缓解措施,以达到有效保存与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境及该种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陈纯  孙连成  张娜 《海岸工程》2010,29(2):10-16
根据规划永定新河河口拟建一条通海航道,利用了该海域的现场实测资料对水动力条件、地质分布、泥沙特性以及淤积等水动力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风浪、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对该航道开挖后的年淤积情况进行计算预测。通过与其临近港口的比较,提出了该航道形成可行性依据,为该航道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