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1.思茅市农业自然资源现状及限制因素思茅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川秀丽,风物神奇,辖有九县一区,248.03万人口,含汉、佤、拉祜、哈尼、彝、傣、布朗、瑶、苗、傈僳等十多个民族。东接红河哈尼族自治州、玉溪地区,南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北沿澜沧江与临沧地区相望,东北接楚维彝族自治州,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边界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边界与缅甸接壤。从地形来看,思茅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山川相间排列,北部紧密,向东南、西南散开,呈北窄南宽的…  相似文献   

2.
论贵州山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是个切割高原,全省都属山区,因而贵州的山地开发实质上就是贵州的开发。 一、贵州山地基本特点 (一) 温和温润的岩溶山原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是一个高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间的岩溶山原。地势西部最高;中部次之,由此向南东北三面倾斜。全省分东中西三个阶梯,南北两个阶梯状斜坡地面。地处大斜坡,地面切割深。山地特多,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7%;  相似文献   

3.
万县地区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山地,东北面以大巴山与陕西、湖北为界,山脊呈北西至南东走向,海拔2000米左右,巫溪韭菜淌最高达2797米;东南面有巫山、七曜山与湖北相邻,北东至南西走向,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下,巫山县碚石江面海拔最低仅73米,相对高差2700余米;西南面属川东平行岭谷东缘,山岭海拔1000米左右,与达县、涪陵地区接壤。全区东北南三面环山,西南开豁,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河流属长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处,主体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临安、余杭、安吉、长兴、德清等县境内。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安徽广德、宁国等县境,向东北伸至太湖之滨。山体呈西南——东北方向,延绵200—300公里的中山山地。主峰龙王山、东西天目山海拔1580m左右,最高峰位于天目山主体西端的清凉峰,海拔1787.4m,为东南沿海地区较高的一座山峰。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三面环山。全县面积1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74.7%。人口40.9万人,农业人口占89.7%,人口密度217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县。本县濒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山地开发历史悠久,特定的山区自然资源生产了大量毛竹、茶叶、木材等农副产品。但长期以来,由于水土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山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水土流失日益加重,不仅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山地的下游效应,影响了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笔者依据天目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生产潜力,全面分析了山区开发利用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山地丘陵的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
仇保铭 《中国沙漠》1988,8(4):52-58
甘肃河西地区系指甘肃境内黄河以西的广大内陆河流域。东起乌鞘岭, 西止甘新边界; 南有祁连山与青海为邻, 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西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行政区划上隶属武威、张掖、酒泉三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二市。总面积达27.02万km2,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河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是甘肃开发和建设的重点, 为此, 我所河西队于1980-1985年对该区水土、植被、草场资源进行了综合考察, 该文是在考察基础上撰写而成, 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相似文献   

7.
梅里雪山,又称太子雪山,位于云南省德钦县东北部10公里处,地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度为6740米,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线上。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是云南第一高峰,  相似文献   

8.
宽甸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的鸭绿江畔。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接丹东市;西与凤城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吉林省集安市相连。宽甸总面积为6193.7平方公里,自然地貌构成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全省县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辖20个镇,2个乡,252个村,18个居民委,2摇150个村民组。全县居有满、汉、朝鲜、蒙、回等到6个民族,总人口才4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7万人,占总人口的51%。宽甸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度100毫米,无霜期40天,为世界六大无污染地区…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29°11′20″—135°5′10″,北纬43°49′55″—48°27′40″。其范围西起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北至黑龙江、南抵兴凯湖。土地总面积10.6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具有地势乎坦,气候湿润,泡沼广布,土质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自1955年以来,对三江平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起了许多大型国营农场,迄今,已有耕地4600余万亩,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豆及其它农产品,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前也还有大片的土地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但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和开垦面积的扩大,目前出现了一些生态失调的问题,有关专家和学者们认为该地区生态失  相似文献   

10.
尚泽远 《地理教学》2014,(21):51-54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1234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试题分析】本题组以我国部分省区为例,考查了人口迁移情况,难度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随着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的协调状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为此,本项研究选择了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公用性资源”并建立相应模型以评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协调状态。结果表明,在全国7大区中,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5个区条件相对较优,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状态相对较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表明,华东、华南、华中和华北4个大区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突出,其中华东区的情况最甚,目前当地实际人地关系压力系数接近6.8,高出全国均值水平33倍。尽管西北和西南的人地关系压力状态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是由于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开发同样面临严重挑战。作为全国资源环境基础最佳的地区,目前东北区的人地关系依然保有较大演进空间,这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最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告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吉林省江源县,恢复设立白山市江源区,以原江源县的行政区域为江源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孙家堡子镇。二00六年六月五日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位于长白山西麓,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幅员1348平方公里,辖8个镇,人口27万,距省会长春277公里。江源集山区、林区、矿区于一体,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点产煤区和重点木材产区之一,是驰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要产区,也是东北最大的页岩瓦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江源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和乡镇…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自然资源和生产概况伊犁地区位于祖国的大西北,共辖八县一市,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8321.5万亩)。人口150万。是多民族地区。对外交通主要靠公路运输,伊犁地区首府——伊宁市距乌鲁木齐690公里。 1、从地貌看,属三山夹两谷一盆地,北、东、南三面高山环绕,起到较好的屏障作用,即阻挡冬季北来的干冷气流袭击,又阻挡夏季塔里木、准噶尔等干热气流的到达。而西来的温湿气流则可通过开阔的伊犁河谷畅入本区,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霍城、伊宁、伊宁市、察  相似文献   

14.
栾川县位于豫西深山区,伊河上游。全县土地面积2477.3平方公里,耕地19.6万亩。1986年总人口26.44万人,农业人口占96%。全县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拔450米到2000米以上,最高峰鸡角尖2212.5米。县内林、牧和土特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多样。但如何综合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县城经济振兴中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特点 1、以林牧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熊耳山横贯栾川境的中北部,南面是伏牛山。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海拔450米到1000米的中切割低山占总面积的50.6%,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及其丰富程度和分布状况,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其优势基础上实现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除了取决于当时所处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外,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状况,如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矿产、水利和森林等资源的蕴藏量,以及气候的好坏等。显然,自然资源的优劣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计11个省区,土地面积约 700万平方公里,人口 3.4亿。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本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加强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本地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是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巴基斯坦面积为79.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与印度接壤,东北与中国为邻,西北同阿富汗交界,西同伊朗毗邻,南临阿拉伯海。海岸线长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带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这三条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脉在巴西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300公里,最后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属热带气候外,其余属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开发既需要适度的竞争,更要有紧密的合作,竞合发展是实现区域问企业利益共赢之上策。“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部署是为了协调渝鄂湘黔4省市毗邻落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继续深化和巩固西部大开发而提出的国家战略举措。出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跨越多个行政区和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剖析其旅游业的竞合发展战略,提出建立竟合发展模式和跨政区协作机制等建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森林转型及其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  阎建忠  李惠莲 《地理学报》2018,73(7):1253-1267
利用MODIS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2002-2013年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森林转型的特点,探明了连片特困地区林地变化的趋势及其空间异质性。在此基础上,选择空间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林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连片特困地区森林转型所遵循的路径。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林地面积净增加106554.75 km2,增长率为11.93%,森林进入转型后期,即森林面积净增加阶段;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西藏地区东南部、四省藏区东部、燕山—太行山区东部是林地增长的热点区域,而林地增长冷点区域则主要分布在800 mm等降水量线以北的广大区域、大别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东部;非农人口的增加以及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对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森林转型主要遵循着经济发展路径和国家森林政策路径。在连片特困地区,应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同时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国家森林政策方面,应将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切实保护中国的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09,(6):5-13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素有“东北明珠”之美誉。她南临渤海,北接长白,群峰拔地,万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千山“无松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