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湖北省2002年一次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琪  谌伟 《湖北气象》2003,22(3):20-23
对湖北省2002年11月13~15日发生的一次秋季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从水汽、热办、动力等物理量特征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秋季暴雨是在东亚大陆“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配合、北方有冷空气南侵以及深厚的水汽辐合等条件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2.
北方15个大型城市总悬浮颗粒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对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北方1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大型城市(北京除外)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发生频数在70%~100%之间。(2)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的发生频数均在夏、秋季高,春、冬季低。局地因素(当地的气象条件、地貌状况、植被分布以及人们的活动状况)是形成这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3)空气质量为III级的发生频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季节性。除局地因素的影响外,邻近城市之间的相互输送是一个主要原因。(4)各大城市空气质量IV级的发生频数均在春、冬季高,夏、秋季低。春、冬季节北方多大风或强风天气引起西北干旱区沙、尘的长距离输送是产生这种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西北干旱区的绿化、固沙工作迫切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下旬中期-10月上旬,晋西北地区出现了过程雨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寡缺,地表积水严重,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9月下旬-10月上旬的气象观测资料,从高低空形势、风场特征、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7年9月26日-10月10日秋季连阴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2007年我国北方秋季发生长时间的连阴雨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重要关系。2007年秋季北方降水异常型表现出了典型的La Nina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苏降水长期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逐月、季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RAP),以此研究了江苏降水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平均降水量1、3、6月有显著的增多趋势,而4、9两月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南部增多,而北部减少;春季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夏季降水量主要是南部增多,北部减少,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冬季全省降水量增多。4个年代年RAP符号变化,在江苏南部呈“--++”型,北部为“++--”型,中部则呈“+--+”、“+-+-”等过渡型。春季则在北方呈“-+-+”型,中部呈“+--+”型,南部呈“+---”型,徐州和盐城地区主要为“++-+”型。夏季RAP符号,主要分布型由北到南依次为“++--”、“+-+-”、“+--+”、“-+-+”和“--++”。秋季RAP符号全省绝大多数台站为“+-+-”型。冬季RAP符号在东部和南部大片地区为“-+-+”型,而西部则主要为“-+++”、“--++”、“-+-+”和“---+”型混杂。  相似文献   

5.
1北方降水偏多居历史第二2021年我国北方平均降水量达697.9毫米,较常年偏多40.3%,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京津冀晋豫陕等6省(直辖市)降水量均达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夏、秋季降水多导致北方多地出现严重汛情。  相似文献   

6.
在制作我县寒露风预报方案过程中,发现本县寒露风与太阳黑子、大气环流及前期地面气温等因素有较好的联系。据此,本文对此种联系作一粗浅分析,并以有关因素制作寒露风预报模式,应用于实践预报服务工作。 一、太阳黑子、大气环流与寒露风的统计关系 众所周知,寒露风实质上是秋季“寒露”季节前后从北方南下的强冷空气团。它的出现以及强度、范围等,是与大气环流状态密切联系的。从气候学角度来讲,大气环流状态的变化,是由辐射因子和环流运动的相互  相似文献   

7.
于达人 《气象》1976,2(9):22-23
每年秋季,正值江淮地区晚稻,棉花、山芋、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的成熟、收获期,又是秋季播种的关键期。多数年份,这一时期以“秋高气爽”天气为主,但少数年份也会遇上长时期的连绵阴雨,影响秋收秋种,对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2021年10月3—6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稳定维持在陕西中部、山西、京津冀、辽宁等地南部和山东北部,给上述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台站观测降水、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无论是降水强度、持续时长还是经向水汽输送均表现出典型北方夏季暴雨和大气环流配置特征。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的过程累计雨量强度远远超过秋季其他暴雨个例,即使在夏季也位列第二。本次过程的极端性与强降水中心稳定在上述地区密切相关。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降水连续4日均超过15 mm,这在秋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除过程的极端性强外,9月山西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对10月初秋涝也起到了叠加作用。本次秋涝对应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夏季主雨季环流型,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西偏北,副高西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强盛,同时10月4—6日北方地区发生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冷暖气流交汇在上述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本次过程的经向水汽输送强度为秋季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了盛夏时期北方大部分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强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仲秋时节亦可产生有利于北方极端持续暴雨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并导致秋涝发生。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 :“月到中秋分外明”。但对于生活在“天府之国”的人来说 ,中秋月却是一位难得见面的稀客。四川盆地秋季因冷暖空气常在这一带交汇滞留 ,云多、照寡、雨频、湿重 ,月色常被深藏在云雾中。盆地是全国多云中心之一 ,加之秋季又是阴雨连绵的季节 ,仲秋 1 0月平均阴天日数多达 2 5天 ;雨日一般为 1 5~ 2 2天。这种云多雾重、秋雨绵绵的天气 ,使秋月去了“皎皎”的面容。据统计 ,成都在 30年间的中秋夜晚 ,仅有 2年云净天高 ,皓月当空。由此 ,只能得出“天府难逢秋月明”的结论。天府秋月几度明@小科…  相似文献   

10.
祖世亨 《黑龙江气象》1995,(3):58-62,75
依据水分平衡原理求算农业旱涝指标, 各地不同季节旱涝频率,对黑龙江省作出旱涝区划。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夏、秋季节旱害频率秋季节旱害频率很小,故没有进行夏、秋季的旱害区划。本区划包括黑龙江省的“春旱区划”、“春涝区划”、“夏涝区划”以及:“综合旱涝区划”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云南秋季特大干旱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9年秋季至2010年初夏,云南遭受了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其中2009年秋季是有资料记录以来降水偏少最明显的年份,全省平均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50%以上。通过诊断方法分析了云南秋季降水和大气环流异常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多年平均情况下,云南秋季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20%以上,对年降水量的变化有重要影响;2009年秋季云南区域大气低层的水汽持续偏少、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高低层流场配置是这次干旱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另外,持续偏西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冷空气和弱暖湿气流活动,以及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影响云南的不同步、夏季风环流的提前结束等都对这次干旱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干热风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我国北方麦区,春末夏初正当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常常会连续几天刮起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偏东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干热风”。在不同地区也有称“火风”、“旱风”、“热南风”、“热干风”、“热东风”等。小麦受干热风危害,可影响正常的增粒、增重、灌浆成熟以致青枯秕粒减产。各地群众将小麦遭干热风危害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引言进入秋季,随着暖空气活动的逐渐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开始加强,大雾天气频繁出现。大雾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首要因素,同时大雾天气出现时城市释放的烟尘、废气等有害物质容易在近地面空气中滞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研究大雾天气的成因,尤其是当地地形条件对大雾形成可能造成的影响,对秋季大雾预报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优质早稻—秋季作物—小春作物”种植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以利充分开发利用成都秋季气候资源,提高复种指数,进一步发展“两高一优”在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游景炎 《气象》1987,13(8):13-13
“北方暴雨短期临近业务预报方法研究”(原“北方暴雨预报方法研究”)课题总结鉴定会,于1987年3月10日至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110篇,大会交流27篇,有关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 会议交流按北方强降水的气候特征、环流分型  相似文献   

16.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越南降水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1979-2002年CMAP全球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越南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南南北方降水具有不同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且夏、秋季降水的变化呈反位相关系,而北方降水则集中在夏季。夏季索马里气流与同期及后期越南南方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期为显著的正相关,后期为显著的负相关。相对而言,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越南北方降水的关系不显著。另外,夏季赤道印度洋西风与越南夏秋季降水的相关与索马里气流类似,表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可能是通过改变纬向水汽输送来影响越南南方降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全球海表海温资料(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研究了热带东印度洋海表温度持续性的季节差异,发现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存在“秋季障碍”现象.进一步分析了东印度洋“秋季障碍”后冬季海温与中东太平洋海温、海平面气压及850hPa风场的关系,并讨论了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季节变化与东印度洋“秋季障碍”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热带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由以印度洋季风环流为主导转向以太平洋海气系统为主导,太平洋海气系统处于急剧加强期,增强的太平洋海气系统对东印度洋海温持续性“秋季障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83,7(1):109-114
春秋季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春季,亚洲南部西风急流的强度逐渐减弱,位置也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常出现连阴雨天气。秋季,中国大陆东部的一些地区出现了秋高气爽天气。北美大陆东部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所谓“Indian Summer”天气。 北半球中低纬不同地区春秋季这样一个气候分布特点,和这两个季节本身大气环流有着密切的联系。春、秋季的环流,过去专门研究得不多。对春、秋季平均垂直环流过去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化与区域干旱化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符淙斌  马柱国 《大气科学》2008,32(4):752-760
本文总结了已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计划项目(“973”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1999~2004年)和正在执行的“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的有关干旱化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几年在近代区域干旱化的事实及全球联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全球增暖背景下区域干旱化的形成机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冬季盆花的管理寒风料峭,秋尽冬来,北方的气温越来越低,日照也越来越弱、越短,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更是加大。如何让盆花安全度过这漫长的寒冷季节,成为许多家庭关心的问题。首先,要及时把盆花移入室内,盆花入室前,要节制水肥。秋季由于有晨露湿润盆土表面、一般是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