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9年10月18日22时57分和10月19日1时1分在山西省大同县、阳高县境内连续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Ms5.7级和Ms6.1级。据山西省地震局公布的这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分别为北纬39°56.9′,东经113°49.95′和北纬39°56.6′,东经113°49.8′,极震区在大同  相似文献   

2.
1981年11月7日18时54分,在我省彭县大宝公社发生了一次Ms=4.5级地震。仪测震中为北纬193°53′,东经31°20′。震源深度13公里(供参考)。P波初动解(由四川省地震局分析预报研究中心二室提供。)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5年4月18日13点52分在云南省禄劝—寻甸地区发生一次Ms=6.3级强烈地震。 据全国和云南地震台网测定,微观震中:北纬25°50′东经102°51′,宏观震中位于禄劝 县至寻甸县交界的九龙、转龙、马街一带,极震区烈度为8°。 截至4月22日统计,地震造成22人死亡,重伤111人,房屋倒塌1万2千多间,震  相似文献   

4.
1990年10月20日16时零7分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与景泰县之间发生了M_s=6.2级地震,这是甘肃省自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后36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兰州地震研究所立即组织两个考察队奔赴灾区考察。经过几天的调查,确定了这次6.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景泰、天祝两县的交界处,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7°07′,东经103°37.5′。极震区烈度为八度,其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长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德都县于今年2月9日和3月1日发生了5.0和5.4级两次地震,震中分别位于北纬48°39′,东经126°32′和北纬48°40′,东经126°32′。宏观震中区在龙镇南沾河林业局所在地,西距五大莲池火山群的中心———五大莲池市约35公里。据调查,5.0级地震的极震区在沾河林业局以南的讷谟尔乡,烈度达七度;5.4级地震的七度极震区向北扩展至龙镇以南,震害以沾河林业局附近最重,个别地点烈度接近八度。  相似文献   

6.
1982年6月16日,四川省甘孜县发生6.0级地震,造成11人死亡,13人受伤,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约292万元。 地震概况 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 发震时间:1982年6月16日7时24分29秒 震中位置:北纬31°50′,东经99°51′  相似文献   

7.
据山西省地震台网测定,1989年10月18日22时57分在山西省大同县西册田、徐疃至阳高县东小镇一带(北纬39°57′,东经113°43′)发生5.5级地震,19日01时01分又发生6.1级地震,02时20分再次发生5.6级地震.10月19日18时29分,在大同县许堡乡(北纬40°00′,东经113°46′)发生5.0级地震.截至11月15日,已发生地震4 125次,其中5~6级地震7次,4~4.9级地震16次,3~3.9级地震79次.震中区最高,烈度为8度.据了解,震中区的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四县交界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房屋破坏和人员伤亡.其中,大同、阳高县部分乡村破坏较重.截至10月底统计已有30 000余间房屋倒塌,死亡19人,伤193人,其中重伤50余人;死亡大牲畜1957头.这次地震有感范围较大,有感范围东至渤海湾、西到离石县,北至大青山,南到武乡县.太原地区强烈有感.地震发生后,山西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立即派出科技人员41人携带仪器于10月18日夜奔赴现场监视震情.10月19日省地震局又派出40余人赶赴现场工作,同时成立了大同—阳高地震监测预报指挥部(震区为前方指挥部、机关为后方指挥部)进行震情监测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日八时四十分,在雅安地区天全县北西方向(北纬30°12′、东经102°33′)发生了一次Ms=4.6级地震。现将震后调查情况和震前一些微观前兆变化简述于后。一、这次地震雅安地区各县均强烈有感。康定、泸定、大邑、邛崃、蒲江、洪雅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28日03时18分11秒在茂汶县境内发生了3.7级地震,29日05时00分02秒又发生了3.8级地震,据四川台网测定,这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位置分别为北纬31°52′,东经103°45′;北纬31°53′,东经103°41′。据茂汶地震台的观测资料,28日3.7级地震前几天曾发生过3次2.0~2.3级的前震,震后至29日3.8级地震前发生余震10余次,其中当地有感的地震8次,3.8级地震后几乎没有余震。两次强烈有感地震,使少数房屋建筑遭到轻微破坏,震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发生6.1、6.2级强烈地震据粤桂琼三省(区)地震台网测定,1994年12月31日10时57分在琼州海峡以西北部湾海域(北纬20°23′,东经109°25′)发生6.1级地震。至1995年1月10日18时止,共记录余震142次,其中ML≥2级7...  相似文献   

11.
地电阻率变化与黑龙江省东部4级以上地震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绥化地电阻率已有二十二年连续观测资料,利用绥化1992年-2001年电阻率十年观测资料与嘉荫即黑龙江省发生4级地震较集中的地区,北纬47°30′-49°00′东经128°30′-131°00′区域4级以上的地震对比分析可知,该区1992年-2001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1次,具有成组发震的特征,在地震发生前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N45°W月均值有阶式变化,而在地震发生后绥化地电阻率观测资料N45°E月均值有相同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对公元849年振武、天德地震史料进行了考证,认为:①地名“河西”是指唐代河西县,在今陕西合阳县黄河沿岸地区。②“云迦”是指唐代“云迦关”,可能在今包头西北石门附近。③这次地震“压死者数千人”。利用考证后的史料,对这次地震基本参数进行了再校订,确定这次地震为公元849年10月24日包头东河(40.6°N,110.1°E)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M_S≥7地震时空对称性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晶  延军平  苏坤慧 《内陆地震》2010,24(4):323-329
在时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和蝴蝶结构法对新疆MS≥7地震的可能时间进行分析,认为新疆在2015年发生MS≥7地震的信号较强。在空间对称性方面,对新疆MS≥7地震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形成的4个四边形存在关于80°E经线及40°N纬线对称的规律,即"钟摆四边形结构"。经向上,"三点同侧,往返迁移"。纬向上存在"三北一南"与"两南两北"相互转换的空间迁移规律。由此判断2015年新疆MS≥7地震的震中位置大致位于80°E经线以东,40°N纬线以北。在信息预测方面更加逼近地震三要素的趋势预测内容,为今后新疆地震统计趋势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历史资料对公元138年陇西郡地震进行了考证,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应在青海省民和县与甘肃省临洮县之间,震中位置为北纬35.9°,东经103.3°.震中烈度为Ⅸ,震级为634.对该次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也进行了讨论.据史料记载,张衡地动仪曾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   

16.
陈学忠  李艳娥  赵晓燕 《地震》2010,30(1):28-35
利用1900年以来全球MS≥7.0地震目录, 分析了全球强震随纬度分布特征, 得到的结果显示: 全球强震主要分布在35°S~6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而非以赤道为对称点的分布; 在0°~180°W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5°S~15°N之间, 中心点在15°S附近; 在90°W~9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0°S~40°N之间, 中心点在赤道附近; 在0°~18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25°S~5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分析表明, 全球强震的纬度分布特征与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动能变化随纬度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动能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将引起不同质量的地球岩石圈块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非弹性碰撞),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引起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 非弹性碰撞会造成块体动能的损失,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来自于所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17.
用北半球陆地上48个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以及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90模式,考察1985年1月6~7日F2层电子密度最大值日变化的纬度剖面和经度效应. 结果表明,在亚洲地区的20°N~30°N内,F2层赤道异常“喷泉效应”产生的NmF2“北驼峰”最高,其最大值出现在中午,或稍迟时间. 30°N ~50°N区域内,NmF2的白天峰值幅度逐渐下降,峰值时间移至午前约10:00 LT. 更高纬度(50°N~62°N )台站上,中午前后NmF2出现双峰,傍晚有谷值,夜间又再次抬升. 欧、美地区的低纬台站很少,但借助IRI 90模式分析可发现,在270°E经圈上,“喷泉效应”造成的“北驼峰”幅度最小,而且随纬度增大时,NmF2白天幅度下降也不明显,即纬度剖面的经度效应非常显著. 对中国、日本地区台站资料的小范围经度差异分析表明,在驼峰区的90°E~140°E内,各站NmF2无明显差别;但在中纬地区30°N~50°N内,中国西部上空NmF2白天变化幅度较大,且较为陡直,而中国东部和日本台站上空则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18.
强震前后空间电磁场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电磁场数据, 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全球MS≥7.0强震前后空间电磁场的时空演化特征. 在震中上空±10°范围内, 使用震前90天至震后30天的5年同期观测到的电磁场极低频/甚低频(370—897 Hz)功率谱密度数据构建了稳定的背景场观测模型, 提取了震中上空的空间电磁场相对于背景场的扰度幅度, 并统计分析了强震前后空间电磁场的时空演化特征. 统计结果显示: 45次MS≥7.0强震中, 35次强震在地震发生前后磁场最大扰动幅度超过2.2倍标准差, 39次强震的电场最大扰动幅度超过2倍标准差; 最大的电磁扰动主要出现在震中±4°—±10°范围内. 另外, 震中上空的电磁场扰动幅度时序变化表现为3种不同类型的扰动特征, 且震前出现电磁异常的强震震中位置的分布特征与纬度存在一定关系; 而随机选择的非震区上空空间电磁场的扰动幅度则比较小, 未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0月28日甘肃夏河MS5.7地震发生于临潭—宕昌断裂与西秦岭北缘断裂之间,震中周边断裂的发育情况不明,断裂研究程度低,且无明确的地表断裂与该地震相关。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完善了震中周边断裂即临潭—宕昌断裂、夏河断裂东段和达麦—合作断裂的几何展布图像和新活动特征,结合小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综合分析并构建了夏河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夏河地震的周边断裂包括两条已知、但研究程度不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临潭—宕昌断裂,以及仅标绘在地质图上、活动未知的夏河断裂和达麦—合作断裂;首次发现了夏河断裂东段的新活动,活动性质兼具左旋走滑和向北逆冲,前人基于小震定位判定的发震断层(走向312°,倾向42°,倾角48°)可能是夏河断裂东段派生的一条隐伏分支,该分支在平面上与夏河断裂东段呈小角度斜交(夹角22°),在深部归并到夏河断裂,滑动方向(滑动角48°)与夏河断裂东段的活动性质(兼具逆冲和左旋)一致。夏河断裂东段在构造上可能归属于临潭—宕昌断裂西段,是西秦岭北缘断裂正花状构造的组成部分,2019年夏河MS5.7地震代表临潭—宕昌断裂西段的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20.
对143年甘谷西7级地震史料的新见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仍称为甘谷西地震,震级达714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Ⅸ~Ⅹ度,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北区的143年地震震中位于武威以东的腾格里沙漠边缘,震级达712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Ⅹ度,推测其发震构造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东端的主干活动断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