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君亮 《热带地理》1999,19(4):331-336
从宏观上论述了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的动力特性, 分析了澳门附近海区独特的水流结构。指出澳门水域位于伶仃洋西部河流型河口段, 地处具有强劲径流的洪湾水道和伶仃洋落潮流交汇处, 泥沙大量沉降, 浅滩发育, 滩涂资源丰富。文中根据珠江河口区海滩围垦适宜的填海高程, 阐述了澳门地区两大类七个亚类海滩资源的特征、面积、分布和开发利用评价。认为结合口门治导和港航治理, 合理填海造地是振兴澳门经济的必由之路。文中结合经济和城市发展, 提出6 个海滩主题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2.
从宏观上论述了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的动力特性,分析了澳门附近海区独特的水流结构。指出澳门水域位于伶仃洋西部河流型河口段,地处具有强劲径流的洪湾水道和伶仃洋落潮流交汇处,泥沙大量沉降,浅滩发育,滩涂资源丰富。文中根据珠江河口区海滩围垦适宜的填海高程,阐述了澳门地区两大类七个亚类海滩资源的特征、面积、分布和开发利用评价。认为结合口门治导和港航治理,合理填海造地是振兴澳门经济的必由之路。文中结合经济和城市发展,提出6个海滩主题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研究1979-2015年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的围垦及米草入侵的动态变化及二者影响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79-2015年,围垦和米草边界总体上不断向海推进,不同岸段推进速度存在差异。围垦面积持续加速增长,各段平均增速为3.43 km~2/yr,米草面积在1991-2003年间增速最快,各段平均增速0.89 km~2/yr,2002年以后增速下降,为-0.03 km~2/yr。芦苇滩涂和碱蓬滩涂转化为围垦的面积占围垦土地来源的比例持续下降,米草滩涂和光滩的这一比例持续上升,对米草滩涂的围垦主要位于方塘河口以北,对光滩的围垦主要位于方塘河口以南。芦苇滩涂、碱蓬滩涂和光滩对米草滩涂面积的贡献为:光滩碱蓬滩涂芦苇滩涂。研究区演化路径总体呈现光滩—盐生植被—围垦的方向,但存在缩短趋势;米草入侵挤占了本地盐生植被的扩张空间。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珠江河口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珠江河口近30年来实测水下地形、航测地形以及海图、卫星影像等大量资料,建立多时段、大范围河口岸线图谱,分区研究河口岸线向水域延伸的速度及速率,以定量表征珠江河口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并简要分析岸线演变对河口地貌轮廓、水沙流路、滩涂湿地等产生的效应。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磨刀门岸线延伸速度最大,年均向东南延伸226m;其次为伶仃洋西岸大角山至珠海金星铜鼓角段,年均向东延伸190m;黄茅海西岸崖门出口至烽火角段年均延伸45m,是珠江河口中延伸速度最小的区域。河口岸线延伸对区域泄洪纳潮及水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的问题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崔伟中 《湿地科学》2004,2(1):26-30
珠江河口滩涂湿地是河口淤泥质淤长型湿地,它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点为河口生物资源多样性提供了生存和繁衍增殖的基础条件。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珠江河口滩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还面临各种不可忽视的危机和问题。现以珠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的视角研究珠江河口湿地保护的基本措施,建议加大依法保护河口滩涂湿地,科学利用滩涂湿地岸线,合理划分滩涂湿地的功能,动态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的发展,进一步保护河口湿地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使人与滩涂湿地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学模型手段对珠江河口的盐通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该平面二维水流盐度模型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河网与八大口门在内,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模拟区域盐度场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显示:珠江河口枯季大潮时的总盐通量为1 954×104t,小潮时总盐通量为512×104t,仅为大潮时的26.2%;无论是在大潮还是小潮期间,大虎和官冲的盐通量所占比例最大,说明盐水入侵主要是通过虎门与崖门这两个通道进入;盐通量沿程明显减少,这是盐度、水通量等沿程变化的综合作用.不同类型水体的盐度等值线在枯季大小潮期间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精准围垦的生态预警研究,需要从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和较集中的空间尺度上及时精准地监测滩涂的淤积量和淤积位置,这是滩涂围垦工程规划和实施的参考依据。以崇明东滩为例,结合滩涂湿地淤积量的直接测定和滩涂微地貌调查,尝试基于淤积量长期累积的相对高程评价促淤围垦的合理性。淤积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微地形下的植被群落分带差异大到足以掩盖高程逐渐下降的梯度趋势;2潮间带和高潮滩的年均淤积速度均不足1 cm,而低潮滩的年均淤积速度达到了7 cm左右;3微地貌高程与淤积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淤积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以"生物促淤+物理围垦"的模式治理互花米草外来种入侵的促淤围垦进行了评价:1在快速淤涨的崇明东滩湿地中,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起着重要作用;2尽管在本研究实验区的围垦边界高程选择是合理的,但在实验区以外的围垦边界高程甚至延展到了0 m线以下,这是滩涂湿地过度围垦的直接证据之一;3与过去几次大围垦所不同的是,本次围垦范围选择的留一半、围一半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治理互花米草,另一方面可以预留足够的生态栖息地保留区。总之,淤积量的长期定点观测,为长江三角洲滩涂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科学围垦提供了参考依据,可更客观地协调滩涂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第一、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云南省有100 hm2以上各类湿地总面积23.53×104hm2,以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占绝对优势;第二次调查云南省湿地总面积56.43×104hm2,其中自然湿地39.31×104hm2,占湿地总面积69.66%,人工湿地17.12×104hm2,占湿地总面积30.34%。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湿地面积增加32.50×104hm2;第二次调查增加了季节性河流、喀斯特溶洞湿地、洪泛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淡水泉、运河/输水河及水产养殖场8种湿地型,增加湿地面积2.34×104hm2;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无论数量还是面积都呈现增加态势,数量共增加12个。  相似文献   

9.
2011年2月在珠江口八口门进行了同时段综合水文测验,对测验期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八口门分流比从大至小依次为:磨刀门、虎门、洪奇门、蕉门、崖门、虎跳门、鸡啼门和横门;(2)外海潮波传入河口,磨刀门、鸡啼门高潮位首先出现,而虎门和蕉门最后出现,其时差约为1~2 h;磨刀门属于强径流弱潮流河口,相比其他口门涨潮流速偏小,落潮流速偏大;(3)八口门潮周期盐度平均值从大至小依次为:虎门、崖门、磨刀门、虎跳门、横门、蕉门、洪奇门、鸡啼门;(4)虎门、崖门和鸡啼门盐度属于强混合型;磨刀门大潮属于强混合型,小潮处于高度层化型河口;其他4个口门属于中等强度混合类型,其特点为下层盐度大,上层盐度小,大潮时混合强一些,小潮时混合弱一些。  相似文献   

10.
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8年、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5年泉州湾河口湿地的遥感影像数据,将该湿地分为永久性河流/河口水域/浅海水域、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沼泽、水产池塘和其他湿地7个类型,对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5年间,泉州湾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景观越来越呈多类型均衡化分布,各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潮间淤泥滩涂的面积明显减少,从1988年的3 043.62 hm2减少到2005年的2 009.42 hm2,面积共减少1 034.2 hm2;而互花米草沼泽和水产池塘的面积在明显增加;1988年互花米草沼泽的面积仅为20.16 hm2,到2005年时其面积已达563.05 hm2,互花米草沼泽面积增加了542.89 hm2,平均每年增加约32 hm2,且目前仍处于扩大阶段;水产池塘的面积从1988年的30.87 hm2增加到2005年的185.01 hm2,其面积增加了154.14 hm2;由于人工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使红树林面积在2005年达到50.72 hm2,人工造林是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潮间淤泥滩涂、红树林和互花米草沼泽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