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露草(Tradescantia)微核技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研究,国外已有五年多的历史。1980年,此种技术的创始者,美国西伊里诺大学马德修教授来我院合作,在我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监测空气、工业废水及农药等的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用此技术来进行海水的污染监测,也获得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下属的国家海洋服务处(NOS)对遥感应用有很长的历史,负责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美国建议整合海洋观测系统,以便保持其在海洋监测和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本文简述了该机构利用遥感方法在海岸带及海洋监测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制定了长远的自主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构建了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三大系列的海洋卫星,逐步形成了以中国自主卫星为主导的海洋空间监测网,在中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安全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中国在海洋水色、海洋微波(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并对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1980年,美国西伊里诺大学生物系马德修教授将美国紫露草(Tradescantia paludosa)及紫露草微核技术(Trad-MCN)引入我国。这个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可用来进行大气和水域的污染监测。  相似文献   

5.
《海洋学研究》2001,19(2):14
今年5月上旬以来,我国东海发生了多次赤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二所)海洋水色环境速报组根据接收到的太空卫星资料,经过对水温、水色等因子的分析,利用准实时监测技术得出发生赤潮的海域和面积并连续5次通过国家海洋局和国家遥感办往国务院信息办及有关部门发报,使有关部门及时得到了信息。   准实时赤潮监视系统是1998~2000年由海洋二所负责建立的,是国家863海洋遥感技术攻关的成果之一,利用该系统,在赤潮发生后3 h,即能迅速地监测到其发生的海域和面积等有关情况,目前,这项成果正逐步地进行推广。同时,这项成果还可应用在溢油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监视上。 (陈荣发)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微卫星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s)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密度大、多态性丰富、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共显性遗传、易于PCR扩增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新型DNA标记。本文对皱纹盘鲍的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以及在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家系分析、人工苗种遗传变异监测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微卫星标记在无效等位基因、大小承异同形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用大型底栖动物为指标来指示、监测和评价海洋有机质污染,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但是,由于大型底梄动物世代时间较长,对中低度及非急性致死污染的反应迟缓,不够灵敏迅速,因此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未见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小型底栖生物学,尤其是生态学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人们应用底栖生物来指示和监测海洋污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小型底牺生物的分布广,野外取样方便,世代周期短,保守的生殖策略,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更灵敏迅速,因此使其在污染监测研究中有着更大的潜力(Moore & Bett,1989)。作为小型底栖生物的最优势类群一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因其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身体较坚硬不易破碎等优点,而成为污染监测的研究重点(Ferris et al.,1979; Heip et al.,1985)。有关污染环境中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报道,迄今为止,国内还研究甚少。 青岛湾东侧海滩主要接纳青岛市市南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混合废水,近年来大规模截污后,张志南等(1993)曾在此做过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线虫密度与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有着相似的分布特点,并根据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线虫的取食特性及桡足类的相对丰度,对比Wu Boling et al..(1988)和孙道元等(1978)的研究,得出该湾有机质污染程度正在减轻的结论。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对该海区有机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的综合的系统研究。 作者于1991年4月-1992年3月在青岛湾东侧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査,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有机质污染环境中小型底栖生物生态特点的研究,探讨污染指示种、主要类群的丰度、线虫与桡足类的比值(N/C)、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种类组成等诸项生态学参数在有机质污染监测中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海洋污染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信息之窗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于2001年5月29日在青岛召开了全省海洋环境监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沿海各市分管局长和海洋环境保护科(处)长,省渔业监测站、省海洋预报台、北海监测中心的负责同志。会议对前几年的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监测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落实,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 会议认为,几年来全省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情况是好的。全省监测机构建设开局很好,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当中。省厅研究制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在2008年10月,对大连皮口渔港海域海水水质的监测,分析了监测结果(13项调查因子达到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磷酸盐、无机氮和铜)的来源及对该海域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监测大尺度(几千公里尺度)海洋过程,对于海洋预报、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过去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监测。1978年美国开始研究用声学方法——“海洋声学层析照像”(Ocean Acoustic Tomography)监测大尺度海洋过程,这对研究大尺度海洋结构的变化展现了可喜的前景。本文简要介绍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试验设备。  相似文献   

11.
海洋生物对环境中的某些元素(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在监测海洋放射性水平的工作中,开展生物对放射性同位素吸收规律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在这方面,许多研究人员以裂变产物,特别是以~(90)Sr和~(137)Cs等核素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则把从核电站和核动力船冷却水中排出的放射性废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海域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对于规划紫菜养殖空间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50m空间分辨率的海洋一号C卫星(HY-1C)海岸带成像仪(Coastal Zone Imager, CZI)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2018年10月-2020年4月连云港沿岸的紫菜养殖遥感监测面积,并分析了紫菜养殖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连云港紫菜养殖区主要分布于海州湾和连岛附近海域;养殖区自9月至次年5月在CZI图像上可见,紫菜养殖遥感监测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2月其遥感监测面积通常达到一个养殖周期的最大值,3月初面积迅速减少;基于CZI影像的2019年度遥感监测面积为123km2,2020年为160km2。建立HY-1C与哨兵二号(10m)、高分一号(16m)和Landsat-8(30m)监测结果的线性模型,以Google Earth影像目视解译的紫菜养殖区遥感面积作为真实值,并将哨兵二号监测值转换为真实值。换算成真实值的2020年度紫菜养殖区真实面积为94km2,较2015年度的42km2增长了一倍多。本研究展示,CZI可用于紫菜养殖区的业务化观测,本文同时建议,利用其1-2月份的多期遥感影像监测结果作为年度紫菜养殖区遥感监测面积的基准。  相似文献   

13.
双壳类分子生物标志物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双壳类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对微量重金属具有高富集能力,诱导机体内的某些分子生物标志物(molecular biomarkers,MBMs)发生变化,可用于指示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近10年来,许多学者在双壳类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规律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金属硫蛋白(MTs)、热激蛋白70(HSP70)、抗氧化防御系统等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在介绍这些MBMs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各种MBMs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特征,并提出了影响双壳类MBMs应用于海水重金属监测的因素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中DMSP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DMSP(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作为DMS(dimethylsulfide,二甲基硫)的前体,是1种重要的生源硫化物。根据其在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起着的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国内外海洋科学工作者十几年来在EMSP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大肠菌群寄居于人和其他温血动物的肠道之中,是其粪便中的主要细菌,应用大肠菌群作为饮用水的卫生质量和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示生物,已有较长历史。目前已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确定样品中大肠菌群密度的方法,这些方法已公认为对不同用途水的卫生质量进行细菌学检验的标准方法( A. P. H. A., A. W.W. A. & W. P. C. F,1971)。 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污水中存在着数量惊人的肠道类细菌。这些肠道类细菌随污水进入海洋后,由于环境条件的骤然改变,以及海洋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和抗菌素的产生,它们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Jones, 1971; Lessard & Sieburth, 1983;钱振儒、张景镛,1985a, 1985b)。然而,仍有一定数量的肠道类细菌能在海水里存活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有机物质含量丰富的污染海水中,其存活时间更长些(薛廷耀,1962)。 所以,在海洋环境污染的监测和评价中,尤其对河口近岸水域以及养殖水体、海水浴场的污染监测和评价时,把海水的大肠菌群密度作为一项监测和评价项目,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为此,世界多数国家己作了明确规定,一般海水每升水样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10000个(此标准也适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浴场海水),而养殖水体则每升不得超过700个。我国也作了同样的规定。但是在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生物监测手段的工作,包括大肠菌群的监测,不仅做得不多,而且尚未受到普遍重视。 本文是1984年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现状调查和评价中有关大肠菌群数量分布及其与水域有机污染程度相关分析的总结,试图通过海河口区这一典型实例,来论证大肠菌群作为河口海域有机污染的指示生物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绿潮遥感监测手段大多基于单一遥感数据,局限性很大,为了弥补监测中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低的问题,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虚拟基线高度浮藻指数VB-FAH(virtual-baseline floating macro Algae height)和人工辅助判读方法,对2015—2016年黄海发生的绿潮(大型绿藻——浒苔(Ulva prolifera))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利用两景同步影像比较了高分一号卫星WFV(GF-1 WFV)数据和资源一号04星WFI(CBERS-04 WFI)数据的监测结果,同时也对卫星影像监测和船载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BERS-04 WFI数据的监测结果与GF-1 WFV数据相比产生了15.3%~37.32%的相对偏差,主要原因是空间分辨率的差异导致的混合像元效应。对卫星影像监测结果与船测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可以发现在Ⅲ级以上的绿潮数量级中卫星影像的监测精度较高。绿潮暴发的过程持续100 d左右,4月底—5月初绿潮开始在苏北浅滩浊水区出现,随着外界因素逐渐达到适宜生长的条件,绿潮不断生长直至暴发,并随黄海表层流向北漂移,直至山东半岛南部沿岸,7月份和8月份是绿潮的消亡阶段,8月中旬绿潮基本消亡。本研究成果提高了监测精度,可为绿潮的防控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黄海大海洋生态系(LME)的污染/环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大系统的角度指出了已知的和未知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污染/环境及其生态效应的监测和研究方案,强调了应着重和优先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进行准确可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来确定目标区域的物种丰度和群落结构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技术(eDNA)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新手段,正在迅速发展,然而,eDNA技术易出现假阳性,从而导致实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不准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与eDNA技术相比,环境RNA技术(eRNA)的快速降解使得它具有减少eDNA监测结果假阳性的潜力。本文概述了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可行性,主要从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可检测性和提高检测分辨率的潜力两个方面来介绍;综述了eRNA技术目前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eRNA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未来将eRNA技术实际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入海污染物在线监测是实现海洋污染总量控制和测管协同的关键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布设在福建省九龙江口的多参数浮标,获取2014-2018年浮标盐度和荧光溶解有机质(FDOM)数据,结合人工采样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建立了河口区COD浓度的快速反演模型。使用有效浓度法外推得到河端COD浓度,结合流量数据估算了高频率的COD入海通量,利用通量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COD入海通量的调控因素。结果表明:(1) COD河端有效浓度的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偏差为(10.4±8.8)%,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九龙江口河端的COD浓度;(2)在季节尺度上,受2015-2016年超强El Ni?o事件影响,2016年旱季的异常降雨降低了河流COD浓度,但是径流量的增加仍然显著提高了该季节COD的入海通量;(3)在年际尺度上,2015-2016年El Ni?o事件所引起的异常降雨事件导致2016年九龙江COD入海通量为(4.4±0.9)×10~4 t/a,显著高于2014年、2015年及2017年的3.0×10~4~3.2×10~4 t/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FDOM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系统,有助于实现对陆源COD入海通量及其调控因素的长期连续高频监测,可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黄全佳 《海洋学报》2021,43(6):62-70
入海污染物在线监测是实现海洋污染总量控制和测管协同的关键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布设在福建省九龙江口的多参数浮标,获取2014?2018年浮标盐度和荧光溶解有机质(FDOM)数据,结合人工采样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建立了河口区COD浓度的快速反演模型。使用有效浓度法外推得到河端COD浓度,结合流量数据估算了高频率的COD入海通量,利用通量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COD入海通量的调控因素。结果表明:(1) COD河端有效浓度的拟合值与实测值的偏差为(10.4±8.8)%,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九龙江口河端的COD浓度;(2)在季节尺度上,受2015?2016年超强El Ni?o事件影响,2016年旱季的异常降雨降低了河流COD浓度,但是径流量的增加仍然显著提高了该季节COD的入海通量;(3)在年际尺度上,2015?2016年El Ni?o事件所引起的异常降雨事件导致2016年九龙江COD入海通量为(4.4 ± 0.9)×104 t/a,显著高于2014年、2015年及2017年的3.0×104~3.2×104 t/a。上述研究结果表明,FDOM水质浮标在线监测系统,有助于实现对陆源COD入海通量及其调控因素的长期连续高频监测,可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