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油藏成藏年代学分析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成藏年代学研究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是揭示成藏过程、成藏速率研究的有效途径。文中系统介绍了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 ,即以储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分析法为主 ,与其它传统地质方法相结合 ,对大庆油田的成藏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大庆油田北部的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块状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龄在 65~ 4 0Ma ,南部受岩性控制的背斜构造油藏成藏年龄在 77.4~ 73Ma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 ,揭示了石油二次运移、聚集成藏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快速、高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成矿地质事件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成矿事件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成矿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对于矿床成因、成矿作用与其它异常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于找矿勘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讨论了各种常用测年方法(如Rb Sr、Sm Nd等时线法和U Pb法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介绍了测年方法(尤其是与成矿事件年代学研究有关的测年方法)的新进展。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事例分析,比较了成矿事件的直接测年和间接测年方法,强调应在扎实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多元同位素体系对成矿事件进行年代学研究。最后讨论了成矿事件与其它异常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指出应加强成矿事件与大陆聚散旋回的时间耦合性的研究,这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介绍了烃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期次、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方面的应用,讨论了该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成藏年代分析时,一般应采用共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认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年代的准确性,一方面取决于储层埋藏史和热史模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后期构造热事件也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期热事件可能使包裹体最初形成时的均一温度发生再平衡,造成所测的均一温度高于成藏时实际的古地温,由此确定的成藏年代将比实际的成藏年代偏晚。  相似文献   

4.
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的新方法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星 《地质论评》2004,50(2):215-217,i007,i008
创建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应用于地学研究中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分析测试的新方法。解决了多数古生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无自发荧光而无法进行分析测试、无法制作三维立体图像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在地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地层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微观的创新研究以及解决疑难问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力推动地学研究从宏观的定性研究向微观的定量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研究了湖南省地质遗迹评价原则、方法、过程和结果.湖南省地质遗迹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综合评价和专家审定4个环节.其中,定性评价采用专家鉴评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类给出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模型计算综合评分;综合评价则是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个评价过程离不开专家的充分参与以及调查组与专家组的紧密配合.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重要地质遗迹518处,其中世界级10处,国家级169处,省级339处.利用地质遗迹评价成果,湖南省取得了显著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GIS支持下的农业地质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宾 《广西地质》2001,14(2):23-26
文章重点论述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地分析研究作物生长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对应用GIS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进行农业地质区划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 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发展迅速, 总结国内外成岩作用研究进展、前沿研究热点和关键问题, 具有重要的学术探索意义。在归纳前人研究成果与认识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实例, 讨论了近年来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热点或发展趋势。认为成岩作用研究在物源对砂岩类型及其成岩演化路径的制约,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产物、热动力学与超压背景对成岩作用与孔隙发育的影响, 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与储集层低渗-致密化时序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正在向将微观尺度成岩作用研究与盆地流体、盆地动力学与热动力学过程等宏观大尺度背景相结合的由源到汇的沉积作用过程、埋藏、烃类成熟与油气充注成藏、构造演化与流体活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成岩作用系统及其时空动态及定量演变机制研究方向发展。本文旨在抛砖引玉, 与业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行一起, 在成岩作用研究精细程度、研究深度与广度、最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之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共同努力, 以期推动中国碎屑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流动单元是垂向及横向上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相似的储集岩体。其概念的内涵大体经历了从沉积相单元到岩石相单元再到岩石物理相单元等不同阶段,流动单元的划分体现了定量描述和评价油气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划分流动单元的新方法具体包括:①根据断层、隔层、夹层、渗透率韵律、层理、裂缝、孔隙结构等控制流动单元边界的成因分类法;②沉积岩相划分法;③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④利用流动层段指标(FZI)、压汞曲线上进汞饱和度达35g时的孔喉半径(Rss)等参数值的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法;⑤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净与毛厚度比的分类法;⑥利用振幅、波阻抗属性的地震属性分析法。其中前3种以宏观地质、沉积岩相及岩石方法为主;第4,5种方法以微观、定量的岩石物理参数为主要依据;第6种基本上属于间接方法。根据储层流动单元法建立的三维储层非均质模型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了其局限性,系统介绍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涵以及研究方法,比较了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动力学两大概念的关系,认为;(1)油气成藏动力学是系统论和动力学理论与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相结合并应用于我国复杂地质情况的必然产物。(2)在含油气系统宏观思想指导下进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是高等石油地质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矿床剥蚀程度作为判断矿床保存现状、评价找矿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但也是矿床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影响矿床剥蚀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活动、矿床类型、古气候以及成矿后矿床所遭受的剥蚀改造时间等。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定量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能够用来判断矿床剥蚀程度的方法较多,如矿化垂向分带法、矿物标型法、矿物压力计法、原生晕综合轴向分带法以及地质热年代学方法等,但大多数方法仅能得出一个定性-半定量的对比结果,这使得现阶段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难以满足人们对其精确判断的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矿床剥蚀程度的因素,并着重对判断矿床剥蚀程度的有关具体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对国内外同位素测定年在确定油气成藏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K-Ar法,Ar-Ar法,U-Pb法,Rb-Sr法等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自生伊利石40Ar-39Ar法在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之后,仍是油气成藏年代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激光微区探针40Ar-39Ar法与流体包裹体技术相结合,是油气多期成藏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取得成功的突破点;利用沥青和干酪根中微量金属U-Pb,Pb-Pb,Rb-Sr,Sm-Nd和Re-Os体系的同位素分析方法获得油气生成、运移的年龄,是成熟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晶洞充填物U-Pb测年,可能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又一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2.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气成藏期的"正演"分析方法,如对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同时,依靠"成藏化石"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以"示踪"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如具有封闭特征的记录了沉积盆地早期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具有开放特征的反映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的油气分异特征、储层沥青分析及自生矿物年代学研究等。并以克拉 2气田成藏过程为例,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 4个方面地质历史分析基础上,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结果,获得成藏期定量数据。评述了成藏期定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并讨论了它们在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中实际应用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Silurian bituminous sandstones(SBS)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are important basinwide reservoirs with an estimated area of approximately 249000 km2. We investigated the ages of authigenic illites in the SBS reservoirs and constrained their formation timing by using the ~(40)Ar/~(39)Ar step wise heating method. The age spectra, ~(39)Ar recoil los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40)Ar/~(39)Ar ag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K/Ar ages of identical clay fractions. The clay in the SBS reservoirs is dominated by orderly mixed-layer illite/smectite(I/S) with 5%–30% smectite layers. The I/S minerals morphology comprises primarily honeycomb, short filamentous and curved-lath particles, characteristic of authigenic illites. The unencapsulated ~(40)Ar/~(39)Ar total gas ages(UTGA) of the authigenic illites range from 188.56 ± 6.20 Ma to 491.86 ± 27.68 Ma, which are 7% to 103% old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K/Ar ages of 124.87 ± 1.11 Ma to 383.45 ± 2.80 Ma, respectively. The K-Ar ages indicate multistage accumulations with distinct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Tarim Basin: older(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around the basin margin, younger(late Hercynian) in the basin centre, and the youngest(middle to late Yanshanian) in the Ha-6 well-block, central area of the North Uplift. The age difference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39)Ar recoil loss during the irradiation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K/Ar ages, the estimated ~(39)Ar recoil losses in this study are in the range from 7% to 51%. The ~(39)Ar recoil loss appears to increase not only with the decreasing particle sizes of the I/S, but also with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smectite layers(IR) of the I/S, and smectite layer content(SLC) of the samples. We conclude that due to significant ~(39)Ar recoil losses, UTGA may not offer any meaningful geological ages of the authigenic illite formation in the SBS and thus can not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hydrocarbon charge timing. ~(39)Ar recoil losses during ~(40)Ar/~(39)Ar dating can not be neglected when dating fine authigenic illite, especially when the ordered mixed-layer I/S containing small amount of smectite layers(IR30%) in the reservoir form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unencapsulated Ar-Ar method, the conventional K-Ar method is less complicated,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 dating authigenic illites in petroleum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5.
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同位素定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穆治国 《地学前缘》2003,10(2):301-307
已有 5 0年历史的K Ar定年法 ,由于过剩Ar和Ar丢失的普遍发现 ,使其最广泛的应用面临着严重挑战。40 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是常规K Ar定年法的发展 ,它克服了常规K Ar定年法的一些局限 ,又可以测定岩浆构造热事件。激光显微探针40 Ar/ 3 9Ar定年法是在 2 0世纪末把聚焦激光束应用在40 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定年方法。它既具有常规K Ar定年法和40Ar/ 3 9Ar分步加热释氩法的所有优越性 ,又把定年引入微观领域。特别是在 2 0世纪的最后几年 ,以激光显微探针40 Ar/ 3 9Ar定年方法的完善和精度的提高为标志 ,把K Ar年代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微区微量高精度高分辨定年 ,把定年时限扩展到人类历史范畴 ,精细的分析技术拓宽了年代学的应用范围 ,使之解决的地质问题更广泛和深入 ,并且开始冲击着地球科学中的某些热点和难点课题。  相似文献   

16.
伊利石是一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主要为钾离子,可利用K-Ar法、Ar-Ar法和Rb-Sr法等相关的测年方法来分析和限定与自生伊利石有关的地质事件的时代,例如盆地演化历史、热液活动、构造活动和油气运移。本文讨论了利用钾盐矿床中自生伊利石进行蒸发岩地层年代学研究的可能性。虽然多数研究表明温度是控制自生伊利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自生伊利石一般形成于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但一些研究表明在地表温度的盐湖环境中也可形成自生伊利石,此种环境下控制自生伊利石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流体成分。这构成了利用自生伊利石定年来研究蒸发岩地层时代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有瑜  罗修泉  宋健 《现代地质》2002,16(4):403-407
对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 Ar体系产生影响的有关问题如砂岩岩性、伊利石 /蒙皂石间层矿物的间层比和绿泥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讨论。结果表明 :中、细砂岩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则难度较大 ;I/S有序间层的应用效果相对较好 ,I/S无序间层则难度较大 ;绿泥石对自生伊利石K Ar体系测年结果的影响不明显。油气注入可能是引起伊利石成岩作用终止的原因之一。最后对各种典型年龄剖面可能的成因解释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靖舟 《地学前缘》2001,8(4):373-378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为一水平的界面 ,以后因构造变动等影响 ,油气水界面可能发生变迁 ,直至构造稳定期其油气水界面又重新演变为水平的界面。因此 ,可以通过对油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的分析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具体做法是 ,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其后的油气水界面变迁则纪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流体活动是沉积盆地内最活跃的地质营力,与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关系密切,精确确定流体活动历史一直是具有挑战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前期对流体活动历史的研究主要依附于流体包裹体分析,该方法很难完整恢复盆地经历的所有流体事件,更无法确定流体事件活动年代.方解石是盆地流体的直接产物,对其开展年代学研究可以准确揭示盆地流体活动历史,然而目前较为成熟的同位素稀释法方解石U-Pb等时线定年成功率较低、耗时较长.近些年研发成功的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定年技术可以精确确定U含量低至10×10-9的方解石的年代,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测试效率高的优势.该技术已成功确定多个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历史,显示其在盆地流体研究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在详细的微观鉴定和成岩观察基础上,选取不同期次的方解石样品开展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定年分析,并结合C-O同位素、微量元素研究,查明盆地流体特征及其演化历史,将是未来盆地流体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沈传波  葛翔  白秀娟 《地球科学》2019,44(3):713-726
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储层具有万亿立方米以上的油气地质储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多期次构造作用限制了对其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的精细刻画.近年来,流体包裹体40Ar/39Ar和烃类Re-Os同位素定年等新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四川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演化的定量解析这一问题,在总结前人对震旦-寒武系油气成藏演化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对川中威远气田、川西龙门山矿山梁古油藏和川北米仓山古油藏中沥青Re-Os同位素的定年结果,认为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油气存在~450 Ma、205~162 Ma两期成藏作用,其中天然气藏形成的关键时期为205~162 Ma.还指出了Re-Os同位素分析在定量解析油气演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认为烃类的Re-Os同位素定年将会推动我国成藏年代学的发展,促进诸如四川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