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江水口电站水库蓄水运行影响下游河流动力作用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江水口电站水库蓄水运行影响下游河流动力作用的效应杨家坦,江传捷,郭宣福(福建省水文总站)闽江水口水电站是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工程。坝址位于闽江干流,控制流域面积52438km2,占闽江流域面积的86%。电站水库总库容26亿m3,为不完全季调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变化,通过利用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和各省29个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1995-2010年我国工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各省工业结构的污染排放强度特征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西北地区工业结构废水排放强度降低的趋势减弱,东南部分地区和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有所增强,高污染行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地区是黄河中游、西北与西南等地区。最后本文构建地区环境污染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今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及时监控和预防产业结构演变产生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自然人文地域分异产生了两大双核结构,即福州—南平、厦门—龙岩,分别以福建省的两大流域,即闽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为产生、发展的区域背景.本研究根据双核空间结构,以"一体两翼"空间格局作为基本框架,通过分析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四大战略.  相似文献   

4.
常州市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作为长江流域传统农业生产大市的常州,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通过对常州市水质、土壤、空气、声等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结合该地各农业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同特点,提出如要从根本上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并对此作了新的布局规划;此外,还指出完善环境管理和改善生产技术也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发展及其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永春 《山地学报》2004,22(1):40-47
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数目变化与空间分布、规模与职能变化。在此基础上,以西部部分河谷型城市为例,讨论了影响该类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热岛效应等城市环境问题,并研究了环境问题的成因,认为工业化过程与城市化过程、地形条件、工业的空间布局、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和城市建设的间接效应等是造成目前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夏永久  陈兴鹏  李娜 《中国沙漠》2005,25(6):950-956
选取了河谷型城市兰州市近17a来有关经济环境数据,在EXCEL和SPSS软件系统下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出兰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兰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演进阶段的过程,认为河谷型盆地效应、重化工型产业结构以及不合理产业布局使兰州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与其他地区相比,不仅曲线类型复杂多样,而且转折点来的也相对较晚。文章最后结合上述演进阶段过程分析,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互动效应。即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及能源结构影响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种类,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影响区域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由于从自然界提取资源并进行加工, 最后并排放废弃物质到自然界, 区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通过各自元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经济环境耦合关系。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 通过建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中国350 个地级单元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上处于低耦合低协调状态, 东部沿海地区的都市经济区和中部重要人口产业集聚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高, 远西部和东中部偏远地区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相对较低。根据各地级单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现有国土划分为经济环境和谐区、经济环境磨合区、经济环境拮抗区及经济环境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通过对4 种类型区的工业结构分析后发现, 不同类型区工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环境和谐区工业以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经济环境磨合区工业主要以机械装备制造和部分污染性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主;经济环境拮抗区工业则以钢铁、石化、煤炭、建材、发电等污染性行业为主, 是中国污染性行业最集中的地区, 也是未来环境质量面临最大风险的地区;经济环境低耦合区工业则以初级产品加工和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8.
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对策分析--以株洲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实例,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工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开发区资源浪费大。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九五”期间乃至2000年后一段时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应是工业污染治理,因为我国三废排放的绝大部分源于工业。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区也应是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城镇。根据我国的国情,环境污染治理的途径只能是以发展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结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菲  董锁成  毛琦梁 《地理研究》2014,33(10):1793-1806
在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的脱钩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和1995-2010年各省29个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工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重点描述了各省工业结构的废水排放强度特征、SO2排放强度特征、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特征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对8大区域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衰退状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地区环境污染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工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1995-2010年西北及中部大部分地区工业结构废水排放强度降低的趋势在不断减弱,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区工业结构的SO2排放强度有所增强,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各区域不同污染性质的行业发展差异来看,西北、西南地区、中部部分地区近十几年来高污染行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各地区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促进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三高”产业的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11.
周侃  樊杰 《地理学报》2016,71(11):1911-1925
基于2012年环境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选取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及污染源结构指标,定量研究中国339个地级行政单元环境污染源的空间分异和集聚效应,解析环境污染源及排放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污染防控措施与综合治理建议。结果表明:① 环境污染源结构区域差异显著,水环境污染源以农业源主导型、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城镇生活和农业源复合型为主,三者比重分别为35.40%、33.92%和25.66%,农业源主导型排放强度最高,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东北地区;大气环境污染源以工业源绝对主导型为主,其比重为74.63%,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区的广大区域。② 农业源主导使水污染物集聚式排放加剧,工业源主导则促进了大气污染物集聚式排放,特别在环渤海及其经济腹地区域,污染源结构强化了污染物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③ 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以人口规模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模型中呈现不同的影响效应,对工业源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呈正向影响,而对城镇生活源主导型区域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工业化程度对工业源绝对主导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分析九江市工业结构与布局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论述九江市工业发展的潜力,为实现90年代奋斗目标和适应长江开放开发的需要,探讨九江市工业结构与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土地资源的利用条件与开发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气候条件,地貌类型,地表基质,土地开发史,交通网络与水平设施布局,经济形势与政策对海南岛土地利用的影响,据此指出未来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是:1继续发挥热作优质;2土地开发重点宜西移,南移;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4更多地服从市场导向;5贯彻“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14.
数据中心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是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本底要求、人才需求、电力需求等方面与传统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故布局原则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数据中心宏观空间布局的四大原则,需求导向、成本导向、运营环境和安全导向。进一步分析并总结其演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布局模式。结论显示:(1)中国数据中心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格局。(2)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数字产业、人力成本和科教资源等对中国数据中心宏观布局始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数据中心不断建设,区位条件、用地成本和布局政策对其宏观布局影响逐渐显现。(3)中国数据中心呈现出3种布局模式:需求导向型、成本导向型、需求—成本—运营环境综合导向型。早期数据中心布局以需求导向型为主,并逐渐向需求—成本—运营环境综合导向型演变。研究结论可为数据中心的科学选址及优化布局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两广地区35地市为例,构建了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分别计算出了35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拟合,通过协调度计算模型,对两广地区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①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广地区各地市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差异.广东各地巿工业发展、资源投入与工业环境污染强度总体高于广西各地市.②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与经济发展呈一定的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协调性越差.两广地区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广东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总体不如广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协调性最差;广西省内部各地巿协调性差异不显著,而广东各地市协调性差异显著.③协调是相对的概念,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没有绝对标准,分析协调性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虽然广西各地市工业资源环境协调性"较好",但仅是一种低水平的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布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辉  黄显墩 《热带地理》1993,13(4):374-380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旅游资源结构、游客市场结构、接待设施结构等的分析,认为其开发布局应为“2个圈层7条旅游线(带)”。文中还对近期广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重点做了探讨,最后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史旭翔 《地理研究》1989,8(1):100-100
论文对我国制糖工业发展及布局进行了系统的、区域的、综合研究。食糖消费需求及糖料供给量影响制糖工业发展及布局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第一节研究了我国居民到2000年的食糖消费需求及其动态过程,分析了城乡之间消费需求及差异。首次划分了我国十大食糖消费类型区域,研究了区域消费差异及动态过程。第二节对甘蔗及甜菜糖料供给进行区域分析,针对糖料分布的南北两大型构造,对二十多个糖料生产基地生产潜力,2000年可望达到的生产规模上限进行了评估。在消费短缺态视下,食糖外贸进口政策及战略对我国制糖工业发展和布局影响较大。第三节分析了今后我国汇收支结构的趋势及进口食糖比较成本,提出了我国制糖工业的战略方向、重点步骤。以上述三节研究作为基础,第四节和第五节研究了2000年我国制糖工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区域规划。并对制糖工业发展及布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今后制特工业发展及布局应充分注意制糖工业规模经济、污染、综合利用,商品流通及新型甜味剂替代品的发展及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8.
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省自然环境相对独立,且有着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取得较大成效,生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福建自然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潜在脆弱性,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比较粗放,资源浪费与局部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经济集聚与扩散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城镇经济集聚与扩散动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换直接推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其中集聚效应是小城镇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近邻效应和分工效应是其突出表现,由于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镇体系之尾,区位优势也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经济行为者聚集在小城镇能获得比较利益和互补利益,当前,中国小城镇在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结构雷同,环境污染严重等,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自然环境相对独立,且有着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取得较大成效,生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福建自然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潜在脆弱性,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比较粗放,资源浪费与局部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地方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