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海洋学是利用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来研究海洋水体温盐结构的一门新兴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物理海洋学测量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水平方向的分辨率,并具有短时间内对整条海水剖面进行快速成像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地震海洋学在温盐反演、海洋内波、涡旋、海洋混合参数提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并就水体的浅层结构地震影像分析及地球固液系统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今后地震海洋学有望在温盐剖面反演新算法、浅层水体结构信息的探索、固体地球与海水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取得进展,而新时期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有赖于不同观测手段的联合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海洋中尺度涡与内波的地震图像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反射地震通常用于调查、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勘探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近期研究表明多道反射地震方法也可以对水柱的热盐细结构成像.中尺度涡与内波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但是常规的物理海洋调查是在间隔若干公里的离散测站上进行的,水平分辨率较低,因此对中尺度涡的结构与内波的横向分布了解较差.本文利用在大西洋东部、南海采集的地震数据给出了低频反射地震可以对中尺度涡与内波清晰成像的新的证据.反射地震方法较传统海洋观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的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剖面进行成像方面.从地震剖面上,能够清楚地观测到中尺度涡、内波造成的反射特征变化,从而有助于改进对能量在不同尺度的海水运动之间传递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虚反射的去除对于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剖面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海洋小道距高分辨率斜缆地震资料中虚反射速度低的特点,应用抛物线Radon变换进行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经抛物线Radon变换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其虚反射去除效果明显,剖面信噪比得以提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高分辨率地震的虚反射能够与有效波分离的主要因素是斜缆采集,小道距对处理也产生积极影响,炮间和道间的插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物理海洋—地震海洋学简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海洋学是通过传统反射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物理海洋学的一种新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接触式温盐深测量方法,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和能快速对整个海水剖面成像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方法.本文将详细阐述反射地震方法在探测海洋锋温盐细结构、刻画水团边界、海洋内波、黑潮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海水层温度差异主要通过叠加剖面的反射轴振幅计算得到,但是叠加剖面并没有做真振幅处理.为了解决计算过程中的误差,最后提出在地震海洋学仲利用真振幅偏移结果可以使计算更加合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198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在S. P. Lee海洋调查船(图1和图2)上,做了南极洲威尔克斯地(Wilkes Land)大陆边缘的地球物理测量,这次测量得到了大约1800公里长的24道多道地震反射资料,400公里长的单道地震反射资料和其它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包括重力、磁场梯度、3.5和12kHz高分辨率回声探测和声纳浮标折射剖面,重力和回声探测资料,是在测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用人工地震学及天然地震学方法研究岩石圈结构的活动及成果急剧增加。全球已完成约40000km的反射地震剖面,对岩石圈内部的许多细节,如克拉通、造山带及大陆增生带的结构及形成提出了新的认识。三维层析成象技术对地球局部区域的成象,使我们对火山、裂谷等深部构造及动力学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全球地学大断面的编绘,将极大地丰富关于岩石圈结构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试验剖面数据的初步处理不仅获得了可能是MCT和MBT向北伸延的  相似文献   

8.
地震环境噪声互相关广泛用于地球岩石层的高分辨率面波成像。对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体波进行类似观测将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地球深部的窗口。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地幔过渡带的顶部(410km)和底部(660km)间断面反射的P波噪声互相关来观测该地幔过渡带。数据表明,不利用震源也可绘制地幔过渡带高分辨率图像。  相似文献   

9.
由石油地震勘探发展而来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采用炸药震源、长排列、多次覆盖等方式接收来自地壳或上地幔的反射信号,经过去噪、校正、叠加、偏移等处理过程,可获得地壳尺度范围内的精细时间剖面,是研究深部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发挥着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自上世纪由美国率先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依托一系列的深部探测计划,获得了多条重要的深反射剖面,解决了包括造山带演化过程、盆地构造模式、矿集区深部构造特征等众多地质问题,得到了众多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认可.目前深反射探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技术成熟的、结果可靠的深部结构探测方法,在关键地区也常常作为研究深部精细结构的先行军.我们通过总结近些年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实例,从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概述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及应用,包括高精度可控震源采集技术、线条图处理技术、全波形反演技术、联合解释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成像质量,也解决了深地震反射探测中面临的地形构造复杂、施工不便等问题,使得深地震反射探测在解决特定地区地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
前言法国研究大陆和海洋地壳的地震反射和折射计划(ECORS)始于1982年。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法国科学基金会(CNRS-INSU)、法国石油研究院(IFP)和 EIf-Aquitaine 石油公司。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IFREMER)参加了所有的海洋勘测。ECORS 于1983年实施以来到1988年共完成测线3200公里,其中陆地上测线为700公里(其中200公里是与意大利、西班牙联合完成的),海中测线为2500公里(与英国和西班牙合作)。法国 ECORS 计划受美国大陆反射剖面计划(COCORP)的影响较大,如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震波场研究地球内部壳、幔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地震波场中的远地震观测法、近地震观测法和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法.其中,由于人工源地震探测的震源位于浅表层介质中,且其震源位置、爆炸时间、接收条件等均为精确已知,因此其所得结果的精度最高、且最为准确.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分为深部地震宽角反射和折射剖面探测及深部近垂直反射波法探测.前者可求得壳、幔介质的分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后者可较详细了解地壳构造形态的细节.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却相辅相成.当今,将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反射法联合观测以取得较详细的速度结构和构造展布特征将必成地球内部研究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13.
全球流体通道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取得的深反射与全球地震层析成像资料,为地球内部结构和流体通道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依据.通过研究这些地震资料,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的几何模式.综合研究表明,地球内存在流体通道网,它连通地球外核、中幔圈、软流圈和岩石圈,是固体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通道网络象“动脉”那样把地球外核中的流体和热量向外传送,但与热羽说不同的是,不见得有对应的“静脉”存在以保持地幔质量平衡.固体地球作为多层次多要素的巨型复杂系统,其动力学过程要用浑沌理论去解释.研究地球流体活动的轨迹和吸引子,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活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因为探测剖面长,地表地形复杂等原因,对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改进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关键内容.近十几年来,随着探测工作量的增加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不少新思路用以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特别在静校正、速度分析、去噪和一致性处理等重要环节更是优化了原处理技术,提升了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水平.本文阐述了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基本特点,结合实例对当前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使用的主要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比了一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深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涡旋对全球海洋热、盐通量有重要贡献.一条于2000年6月在中美洲鹦鹉湾采集的地震剖面L115捕获到了一个海水次表层透镜状反射结构.透镜状反射的宽度约150 km,厚度约500 m,深度从100 m延伸到约600 m,核心深约200 m.结合和地震采集时间近同步的再分析数据中的流速和海水温度数据以及计算的Rossby数和Okubo-Weiss参数,将其解释为气旋涡,且可能是亚中尺度相干涡(SCV).由于地震剖面并未穿过涡旋核心水,涡旋顶底与核心水外层水团的双扩散作用使得剖面上的气旋涡中心表现为上下相邻的强反射双核结构.同航次采集的与L115大致正交的其他几条地震剖面也捕捉到了这个气旋涡.这些剖面整体的反射特征一致性较好,但和L115差异较大,涡旋内部普遍表现为近水平的中等强度反射.涡旋上边界为倾斜的强反射,这是气旋涡的等温线上凸引起的,这里也是亚中尺度锋面的发育区.这些地震剖面的涡旋反射特征的差异表明了该气旋涡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和时间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在暴风雨期间,海洋波浪对固体地球造成的晃动会产生微震现象。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可以监测到微震,其以各种各样的波形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仅能通过对P波(在地震发生之前,动物可以感受到)的分析来研究地球的微震活动,而难以借助不易捕捉的S波(地震发生时,人类可以感受到)。  相似文献   

17.
逆掩盘模型可解释太平洋西北部的地震灾害美国国内石油勘探方法已证明对从事地震和地质构造学研究的科学家们有帮助。近年来,石油工业已使研究界可以得到曾经严格保密的地震反射剖面资料。最近,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地质学家小组根据西雅图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研究出一个...  相似文献   

18.
反射地震学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一门地球物理技术。地壳内部的结构能反射来自地表震源的压力波,例如由载重200吨的卡车从地面上开过或海中可控爆破所产生的压力波。地球物理学家们能用灵敏的地音器测到这些反射波并把它们记录到磁带上。如果系统地移动激震源和接收器(在海上把仪器置于船后拖曳是很简单的一种办法),地球物理学家们就可以采集到这些反射波的详细数据。然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和绘图,他们就可以画出沿地表的距离对返回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得到地壳上部(一般地表下至少5公里,有时更深些)的部分图像。石油地质学家们利用“地震反射剖面”技  相似文献   

19.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Ⅱ)—非地震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UHPM)上开展了深反射地震的同时,进行了大地电磁、地磁、放射性测量和重磁编图。本文介绍用这些方法取得的结果。两条区域性的地球物理剖面总长126km,经过二维反演取得了电阻率和磁性体剖面。结果表明:(1)大地电磁等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推断结果基本一致,同样反映了UHPM岩块的俯冲折返与后期的隆升。(2)非地震地球物理资料不仅为地震解释提供约束,还可以提供地热流上  相似文献   

20.
地震电话     
由于新的技术和老的横跨大洋的海底电缆,不久会有更多的地震监测器覆盖地球的洋底。由水下地震台组成的一全球台网会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探测海底火山喷发和其它地震活动,研制更好的预报破坏性海啸的警报系统。在一项计划中,科学家们打算把地震仪与一些横跨世界大洋的电信电缆连接在一起。一些电话公司在安装大容量纤维光学电缆时,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