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遇到了诸多困境。该文纵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从旅游者碳排放认知、旅游业碳足迹测度和碳补偿措施有效性等方面,梳理与分析了低碳旅游发展的困境。提出理论上应从澄清相关概念、界定旅游业系统、统一碳足迹测度口径、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等方面加强研究,实践上应从政府领导、主体参与、重点领域突破、多重措施并举等方面建立低碳旅游实施机制,以期丰富旅游环境研究视角,为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碳排放与经济、产业系统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既涉及碳排放的经济学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碳效应、交互关系、碳减排的经济损失等基础分析,又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国际碳流动等应用领域.研究多采用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情景分析、模型模拟、投入产出和碳足迹等定量方法,与定性研究相得益彰.研究内容呈现多层次性,理论不断深化,方法趋于多类型综合化,视角逐步向微观层面转向.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完善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增强区域性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模式和框架;扩展研究尺度,填补研究空白和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2排放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园方  赵媛 《地理研究》2012,31(3):429-438
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的测度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并与旅游业总收入成正相关。其中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而旅游餐饮、住宿和购物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旅游收入增长与旅游低碳化发展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低碳发展是旅游目的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目的地旅游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将生态因素引入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系统中,构建旅游地4E系统(能源Energy-经济Economy-生态Ecology-环境Environment)。其次,提出旅游地旅游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的构建须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协调、综合效益最大化、可持续性与节能减排优先5个原则。第三,从构建依据、发展理念、发展手段与发展目标等方面提出旅游地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最后,以旅游产业能源系统、旅游地生态系统、旅游地环境系统与低碳旅游经济系统为核心,构建基于4E系统的旅游地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旅游信息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旅游信息化衍生出“旅游信息产业”,而旅游信息产业的发展正是旅游业“新经济”的体现,未来旅游信息产业与旅游新经济的发展与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旅游专业核心期刊获得旅游信息化相关文献,对旅游信息化研究内容从旅游信息化理论研究、旅游网站研究、网络旅游信息搜寻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类和综述,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现有低碳旅游研究方向,将国外低碳旅游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出现频数"与"共现次数"两大统计指标所构关键词共词矩阵,对国外低碳旅游研究共词网络及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低碳旅游研究集中于"测量—减排—补偿"这一逻辑脉络,研究内容已基本形成体系,然而受"先减排后补偿,以建立碳中和目的地"这一目标影响,减排和补偿研究领域一直呈重叠现象;(2)低碳旅游测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测量方法和测量对象2个方面,并识别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以及旅游活动是影响旅游碳排放的关键变量;(3)低碳旅游减排研究涉及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低碳旅游消费方式2个方面,且旅游交通、旅游住宿与旅游活动这三者不仅是旅游碳排放形成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实现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4)低碳旅游补偿研究包含经济补偿措施、工程补偿措施以及教育补偿措施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低碳旅游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将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是推进研究进展不可回避的环节。通过对中国低碳旅游研究文献的全面搜集,阐述了低碳旅游概念、低碳旅游与旅游业、低碳旅游与政府3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对各种发展低碳旅游的措施建议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低碳旅游研究在不断广泛化、深度化的同时,仍存在介绍性、定性、理论性阶段,且存在同一研究领域结论相重叠的问题,今后应进一步重视低碳旅游的定量研究,同时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内由于游客的食宿消费行为造成的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大量的碳排放,使得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岳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黄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资源保护、规划与设计、低碳景区运营、低碳景区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一致性验证分析,结果满足一致要求。进行验证,说明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项研究,以期能对中国山岳型的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提供参考,指导中国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雷军  张利  张小雷 《干旱区地理》2011,34(5):820-829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减排CO2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以我国西北干旱区特大乌鲁木齐为例,分别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产业和行业能耗情况、碳排放和碳汇能力等方面系统分析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了乌鲁木齐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乌鲁木齐当前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已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概述国内外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业、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旅游景区的能耗和碳排放测度、旅游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等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国外研究相对综合和深入,对旅游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结构及其定量测算与情景分析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基于"测定—减排—补偿"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措施。国内研究起步较晚,需在旅游业能耗和碳排放重点领域的定量测度、情景分析和动态预测、深化研究内容等方面更加深入,为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分析旅游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分析和评述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区域旅游和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测度、旅游碳足迹、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应对旅游业碳排放影响的对策等5 个方面,综述旅游业碳排放主要的研究内容.最后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纪芙蓉 《地理科学》2013,33(12):1537-1542
为了解近年来陕西省碳足迹的状况,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陕西省及其各市的碳足迹。结论如下:1995~2009年,陕西省碳足迹从4 129.38×104t上升到22 460.23×104t,增加了443.91%。从空间上全省碳足迹可分为3类:陕南始终为负值;陕北和渭南市较高;关中除渭南市以外的地区较低。14 a间全省人均碳足迹由1.18 t增加到5.95 t;各市人均碳足迹,陕北较高,关中较低,陕南为负值。全省碳足迹密度从2.00 t/hm2增高到10.90 t/hm2。陕西省的人均和单位面积的碳足迹远高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但空间上差异很大。以2009年为例,全省人均碳足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2.98倍,而陕北则超过10倍,高于美国;关中为1.29~4.57倍。全省2009年碳足迹密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4.89倍;渭南、咸阳、西安3市高达9.63~16.95倍;榆林、铜川、延安和宝鸡4市为3.54~7.10倍;陕南植被的固碳作用消除了当地的碳排放外,还有剩余碳汇,但尚不能抵消陕北及关中的较高的碳足迹,因此总体看,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陕西的碳减排任务仍较重。  相似文献   

13.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每人0.091 ha上升为2009年的每人0.191 ha,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a-1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a-1,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业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旅游业碳汇潜力。首先对旅游业中碳源现状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及旅游活动中碳源的存在现状,综合分析其存在的碳汇潜力。研究表明,以交通运输和餐饮为最大碳源;旅游业各要素碳消耗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旅游交通的碳消耗在行业内消耗比例中占72.4%,旅游交通与旅游住宿的碳要素消耗合计占94.72%;其余的消耗则来自于人类的旅游活动。数据还表明,碳消耗中前两大类消耗相对较为稳定,而人类旅游活动的碳消耗则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业存在涉及面广的碳汇潜力。人类的碳汇实现途径较为复杂,通过建立健全碳汇机制、生产消费的"源头"管理、旅游活动过程管理等措施实现碳汇潜力,最后提出了碳汇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方法,对2 756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发现:(1)公众对低碳旅游认知不够深入,具有学历、收入和职业差异.(2)大部分公众愿意学习并实践低碳旅游,其参与意愿具有学历和职业差异,但对于旅游结束后计算“碳排放”并补偿“碳排放”持观望态度;公众不愿意参与低碳旅游的原因多元化,多数人认为低碳旅游只是一个口号,降低了旅游过程的舒适性.(3)大部分公众能采取出行前制定周详的计划、主动关闭电视机和选择有机食品等低碳行为,但只有少数人自愿减少更换被单次数、接受循环使用的旅游包(帽)和自带个人卫生用品入住酒店等.基于上述状况,文中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低碳旅游的推广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卢笛声 《地理科学》2014,34(3):265-271
作为全球碳排放大国,中国低碳治理的发展方向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通过中国低碳治理的制约因素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地方政府行为是中国低碳治理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鼓励不符合低碳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和城市开发及地方政府制定与执行低碳政策的积极性不高。而地方政府行为背后是各种制度环境因素。因此,改善中国低碳治理需要从制度改革入手。对制度改革提出3个建议:①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② 缓和地方政府过于强烈的发展意愿;③ 加强公民参与低碳治理。  相似文献   

17.
模拟增温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飞  薛娴  尤全刚 《中国沙漠》2014,34(5):1285-1292
气候变暖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碳循环的变化反馈于气候变化。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影响着未来气候变化的方向和强度。野外增温试验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态系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气候背景影响着碳循环对增温的响应。增温后不同生态系统的碳释放和碳固定均可表现为增加、减小或者无显著变化,因而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对气候变化响应多样。增温后土壤氮矿化速率、物候、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变化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多年冻土区储存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冻土融化后冻土有机碳分解将释放大量的CO2到大气中,正反馈于气候变暖,因而是目前野外增温试验对碳循环影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郑汴都市区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面临着向低碳生态转型的挑战,探析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是郑汴都市区低碳生态化研究的基点。采用LMDI分析法对2000~2009年间郑汴都市区化石能源碳排放变化、2004~2007年间一次能源碳排放与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变化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低碳发展判别函数进一步辨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郑汴都市区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两市的增长速度与方式有所不同;碳排放量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种植结构、播种面积及产出强度等7个因子相互作用下变化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显著因素,能源强度、播种面积和产出强度的增加是抑制碳排放的显著因素;郑汴都市区的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消减碳排放总量,但多种产业的产能和结构亟待提高与调整。郑汴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低碳耦合发展路径、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应继续深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