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联情 《河南地质》1995,13(1):38-41
1882年李希霍芬在太原西山建立石炭系的太原系含煤建造以来,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意见,归纳起来有三:(1)以Pseudoschwagerina(s.1)带之底为界,下面为石炭系,上面为二系系;(2)以晋东南的灰白色“佳祥砂岩”与太原西山黄绿色“骆驼脖子砂岩”对比,山西组的地层时代定为晚石炭世;(3)以晋东南灰白色第三砂岩(陵川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对比,砂岩底面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线,下  相似文献   

2.
在地处晋东南山字型构造前弧内侧的壶关、陵川、晋城、阳城、沁水等地,上石炭统山西组(阶)分布广泛。区内山西组的底界始于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相当的第一砂岩、又称黄水沟砂岩之底,上界止于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相当的第四砂岩、又称佳祥砂岩之底,为一套间夹海相石灰岩及重要可采煤层的海陆交替相煤系沉积。以往,关于区内山西组的底、顶界线,曾有两种不同的对比划分方案,后经长期的争论和深入的工作,上述划分对比方案及岩石组合内容,终于为原持争议的双方所一致承认和接受(1982.6.)。在本区的山西组中,海相灰岩目前可见三层,自下而上依次名为毛古掌灰岩(L_4~下)、  相似文献   

3.
第一和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确定,太原西山月门沟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界线为东大窑灰岩的顶面,或北岔沟砂岩的底面。   相似文献   

4.
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太原组发育7层灰岩,从下到上依次为半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庙沟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镜下薄片研究,确定了各层灰岩的沉积相类型,恢复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和各层灰岩沉积时相对水体深度的变化.其中庙沟灰岩属中缓坡相沉积,吴家峪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均属浅缓坡相沉积,半沟灰岩属后缓坡相沉积.7层灰岩的相对水体深度关系为:庙沟灰岩>斜道灰岩>东大窑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半沟灰岩.在太原组内识别出6次沉积间断、7次小型沉积旋回,总体构成2次明显的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  相似文献   

5.
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太原组发育7层灰岩,从下到上依次为半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庙沟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镜下薄片研究,确定了各层灰岩的沉积相类型,恢复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和各层灰岩沉积时相对水体深度的变化。其中庙沟灰岩属中缓坡相沉积,吴家峪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均属浅缓坡相沉积,半沟灰岩属后缓坡相沉积。7层灰岩的相对水体深度关系为:庙沟灰岩>斜道灰岩>东大窑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半沟灰岩。在太原组内识别出6次沉积间断、7次小型沉积旋回,总体构成2次明显的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  相似文献   

6.
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太原组发育7层灰岩,从下到上依次为半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庙沟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室内镜下薄片研究,确定了各层灰岩的沉积相类型,恢复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和各层灰岩沉积时相对水体深度的变化,其中庙沟灰岩属中缓坡相沉积,吴家峪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和东大窑灰岩均属浅缓坡相沉积,半沟灰岩属后缓坡相沉积。7层灰岩的相对水体深度关系为:庙沟灰岩〉斜道灰岩〉东大窑灰岩〉下毛儿沟灰岩〉上毛儿沟灰岩〉吴家峪灰岩〉半沟灰岩。在太原组内识别出6次沉积间断、7次小型沉积旋回,总体构成2次明显的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  相似文献   

7.
山西阶是笔者建立的华北地层区晚古生代的地方性(区域性)阶之一,兹选太原西山山西组(岩石地层单位)层型剖面为山西阶之层型,并选晋东南晋城—陵川地区自黄水沟砂岩(与太原西山北岔沟砂岩层位相当)之底至佳样砂岩(与太原西山骆驼脖子砂岩层位相当)之底的一段地层为山西阶的次层型。在山西东南部,山西  相似文献   

8.
北安屯西山地层系指分布在吉林省桦甸县榆木桥子镇北安屯西,490高地以南至神仙洞一带的灰岩及火山碎屑岩,出露面积约1.1km~2。 1973年,长春地质学院陶南生等将北安屯西山灰岩连同寿山沟东山灰岩及其上部的砂板  相似文献   

9.
张嘉琦 《地质论评》1959,19(2):86-89
一、前言北岔构砂岩的名称,起源于太原西山晋祠附近柳子沟上端的北岔沟(图1),系(王那)琳氏命名,1922年(王那)琳发表了“太原县附近地层详考”一文,确定了北岔沟砂岩的名称、层位及时代,并将此尾砂岩由柳子沟向北对比至月门沟,在(王那)琳所作月门沟剖面中,指明了砂岩的层位,从此以后,地质家们则多以(王那)琳的月门沟剖面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以太原西山地区研究最详。自1922年以来,中外学者曾相继发表过许多论著。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上,也曾依据充足的地层古生物资料,将上石炭统太原组顶界确立在东大窑灰岩之顶(即北岔沟砂岩之底)。1975年华北区二叠系专题会议期间,重新作了实地观察与讨论,仍将石炭系顶界定于东大窑灰岩(或海相层)之顶。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78-380
通过对邢台沙巴沟太原组实测剖面有孔虫动物群进行研究,在太原组灰岩地层中鉴定出有孔虫11科15属23种,建立了Nodosaria-Multidiscus-Glomospira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晚古生代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后,确定有孔虫动物群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邢台沙巴沟太原组实测剖面有孔虫动物群进行研究,在太原组灰岩地层中鉴定出有孔虫11科15属23种,建立了Nodosaria-Multidiscus-Glomospira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晚古生代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后,确定有孔虫动物群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竹蜓)类分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正> 太原西山是华北晚石炭世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之一——太原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地区。李四光教授(1927—1931)曾于《中国北部之(竹蜓)科》等专著中,记述产于区内太原组中的若干(竹蜓)类,为华北区石炭纪的(竹蜓)类研究及地层的划分对比,奠定了重要基础。盛金章、李星学(1965)亦曾记载过太原西山太原组的部份(竹蜓)类名单。但区内太原组的(竹蜓)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山西区调队在太原西山的玉门沟—北岔沟—前火山一带,重新测  相似文献   

14.
栗锦刚 《地质论评》1959,19(2):96-99
月门沟系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上古生代含煤地层,其标准发育地区位于太原西山,国内外地质学者前往该地调查研究者颇不乏人。“太原西山的月门沟系自经那琳、李四光、赵亚曾、赫勒等从地层及古生物方面分别予以介绍及研究后,早已成为全世界知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石炭三叠纪沉积之一。同时我国最重要的含煤地层,太原统及山西统两名称的来由,也是以太原  相似文献   

15.
尚晶 《化工矿产地质》2002,24(3):136-138
山西河曲刘家塔石炭纪地层剖面可以成为晋西北石炭二叠系研究的新地点,其生物群特征可以和保德扒楼沟相比较,与太原西山月门沟系则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6.
河南禹县太原组上部牙形刺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正> 河南禹县位于华北地台南部,该区石炭系及二叠系与山西太原西山相类似,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之灰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煤层;山西组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含煤沉积。以太原组顶部的菱铁质岩顶面作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中南部山西组晚石炭世双壳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毓秀 《地质论评》1981,27(6):483-490
山西组在山西省分布广泛,连续沉积于上石炭统太原组之上,为一套含煤岩系。命名于太原西山,原月门沟煤系(Norin,E,1922)之上部,时代为石炭—二叠纪。第一届地层会议仍以太原西山的剖面为标准剖面,上下界限厘定在下起北岔沟砂岩之底,上至骆驼钵砂岩之底。对其时代由于古生物证据不足,暂定为早二叠世早期(李星学等,1956),并改称山西组。 1959年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在太原西山柳子沟等地山西组内,发现无铰腕足类Lingula sP.  相似文献   

18.
上石炭统太原组、山西组是华北地层区中北部晚古生代主要含煤岩系。在太原西山层型剖面地区,太原组下界起自晋祠砂岩之底;山西组上界止于骆驼脖子砂岩之底,二组以北岔沟砂岩之底为界,连续沉积。长期以来,特别是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之后,地层工作者对于太原西山以外地区太原组、山西组的对比划分,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其焦点在于山西各地上石炭统海相层与太原西山层型剖面诸海相层究竟如何对比。上述分歧已成为山  相似文献   

19.
桂学智 《地层学杂志》1989,13(2):120-125
<正> 1979年至1982年期间,我们在太原西山煤田南部清徐详查勘探过程中,通过地表露头观测与追踪并结合钻孔资料对比,发现东大窑灰岩之上第一层砂岩在东部北岔沟剖面中,以往文献定名为“北岔沟砂岩”,其下为5号煤层;而西部这层砂岩却在5号煤层之下。因此,东大窑灰岩之上第一层砂岩不是“北岔沟砂岩”,定名为“火山村砂岩”。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台晚古生代海侵模式雏议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对华北地台的山西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的7、8和11号煤层及其顶板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煤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煤层形成过程中有海水的影响,煤层上覆石灰岩形成过程中亦有淡水参与,说明煤层及其顶板灰岩在相序上是连续的,其海侵模式并不是突发型海便。而为渐进型海侵。本还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论述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