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海清 《地图》2002,(5):70-74
最近江南古镇首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是江苏的周庄、用直、同里和浙江的西搪、南浔、乌镇6个古镇集体申报。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官员及国内的文物保护专家一行4O多人,对江南6个古镇进行了考察。有专家指出,江南水乡古镇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江南味道     
徐小样 《地图》2012,(4):142-142
虽然是南方人,但对只属于江浙一带的独特的江南味道颇为向往,常幻想着穿一身碎花长裙,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微雨中的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梦中的江南味道,混合着草的清新、花的芬芳和泥土气息,湿润而醉人。 好不容易盼到“五一”小长假,便呼朋引伴组团下江南,短短三天转战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四座知名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活生生出...  相似文献   

3.
假日,陪家人前往距浙江省宁波市中心城区10余公里的慈城镇一游。行前在网上浏览了慈城相关资料,慈城镇是宁波市江北区目前唯一的辖镇,是宁波市的卫星城市试点,被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史记》中记载:“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城--勾余”,这是慈城初建时的称谓,以后又更名为“句章”。到了唐代开元26年,设立了慈溪县,再改名为慈城,一直沿用至今。拿慈城与我们浙江的古镇南浔和乌镇相比,虽然名气没有它们大,但从能被记载入《史记》这点来看,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就不一般,值得一游。  相似文献   

4.
一直不知道如何下笔,才能描绘出这个安逸清幽的江南古镇.去过了周庄、乌镇的人,恐怕都要头痛于那里的人山人海,但是锦溪,却还原了我对江南水乡原本静雅的印象.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南部,东依淀山湖,西临阳澄湖,南与上海相接.这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古镇被波光粼粼的五湖三荡所环抱,一条美似流霞的小河贯穿全镇,在朝霞和晚霞中,小河灿若锦带、满溪跃金,故得名“锦溪”.她自然、美丽、古朴、宁静,被大文学家沈从文喻为“睡梦中的少女”.  相似文献   

5.
乌心怡 《地图》2004,(6):66-69
在浙江有两个私人藏书楼可称为全国之最,其一是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另一座就是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湖州南浔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占地20亩.藏书57万多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现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一位影友兴奋地给我推荐一处既不收门票,又集古民居、古街道、古遗存、水韵景观于一体;既像苏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网相连;又像山西的平遥,有着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袭数千年的好地方,非常值得前往。不去不知道,一去果然,她就是极具观赏、游览和历史研究价值,有品位、有内涵、为世人所青睐的苏北第一古镇——窑湾。窑湾古镇地处江苏省北部新沂市。在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四面环水,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  相似文献   

7.
国家古建筑学专家、学术泰斗郑孝燮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工作,这是(左图)他在认真阅读关于评选工作的方案。当他阅读到关于中国景观村落的概念评定的时候,他提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鉴于周庄因商业化的困扰迄今未能实现申遗,拙意认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较轻……”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8.
陈平 《地图》2011,(5):106-111
塔下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是著名的侨乡。塔下并没有塔,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先祖的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村里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每隔百米左右便有一座石板桥将溪流两边的土楼民居连为一体,不是水乡,胜似水乡,因此塔下又被人们称为“闽南周庄”。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     
徐星龙  周鹏  尹贡白 《地图》2005,(4):85-86
《曹刿论战》一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一次战争。战事发生在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地点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所以历史上就叫长勺之战。当时齐国据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都城临淄(见图,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与齐国相邻。在周王室衰落以后,各诸侯国为争夺领土和扩大势力开始互相兼并,长勺之战也正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年4月和9月,我与有关同志两次到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中,我们深入到农村、乡镇、矿山、科研单位、学校、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宁波、杭嘉湖、苏锡常等地的地面沉降状况,座谈听取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上海北蔡、浙江宁波、江苏常州武进城东地面沉降监测站(点),走访了无锡毛村园、吴县黄埭镇、鹤泾村、嘉兴乌镇等地面沉降、地裂缝较重处的干部群众。通过调研,对如何搞好长江  相似文献   

11.
彭镇华 《今日国土》2008,(10):20-21
城市森林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城市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关于城市中保护和建设森林以满足城市和谐发展和市民健康需要的文化。其内涵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即城市森林物质文化,城市森林行为文化,城市森林制度文化和城市森林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测绘》2015,(1):4-7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  相似文献   

13.
杭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胜地,诗意和情调是它的主色,温馨和浪漫是她的调色板。作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不仅有展示古都文化风采和神韵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佛都文化,而且有着令人神往、让人留恋的爱情文化。在垂柳下,在湖石边,在林荫小径上,在亭台楼阁旁,杭州湖山曾经见证过的,不仅仅是现代情侣们的姻缘。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单位永葆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坚持以弘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为主线,以文化培育精神,以文化塑造形象,以文化提高质效,以文化提升品位,大力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建设,以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引领,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单位文化是一个单位成长的灵魂,是单位核心竞争力中最为持久、最具生命力的因素。注重单位文化的构建、实施和运用,为单位长久、持续、健康、顺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测绘地理信息文化(以下简称"测绘文化")是测绘  相似文献   

16.
《地图》2019,(4):74-81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而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地理空间广袤复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个性特质、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发掘中华大地上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详细地展现中国不同地域的人文历史、地理国情、生态环境以及发展成就和愿景蓝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策划出版《中国国家人文地理》丛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朱炳贵 《地图》1999,(1):39-43
地图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语言,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人类智慧结晶的知识、行为和物质存在,以及凝结在这些存在中的思想意识、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地图,凝结着人类的价值观念、创造精神、审美意识;同时,地图作为人类用图形方式表达对世界认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手段、文化工具,它对文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一、地图文化发展历程掠影地图的发展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它是与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自从人猿揖别,人类便开…  相似文献   

18.
地勘单位是树,地勘文化是根,根深树才能叶茂。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勘文化滋养着"千家万户",培育出广大干部职工的进取心、责任心、感恩心和齐心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地勘单位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使广大干部职工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执行同力、发展同步、事业同荣,文化建设成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辽宁地勘局党组加强地勘文化建设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马艳 《中国测绘》2005,(6):78-79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作一浅探。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共性特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测绘》2011,(6):1-1
日前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吹响了文化建设的号角可以预见.一个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即将到来测绘地理信息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人抓住机遇,着力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文化快速发展,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