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晶 《中国测绘》2014,(3):18-19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在经历了2013年的“北斗产业元年”之后,2014年市场迎来新的起航点。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2014)上,众多企业展出了与北斗导航相关的产品。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4年北斗终端销量预计将达500万台。但是,北斗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便指出,  相似文献   

2.
“2013年北斗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近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我国将发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导航卫星,预计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北斗导航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近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4年我国将发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导航卫星,预计2020年左右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4.
北斗成长记     
正启动全球系统建设,目标精度为2.5米。2014年公布北斗系统ICD文件2.0版与服务性能规范1.0版。该年被业界称为"北斗应用元年",北斗系统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13年12月27日我国正式发布北斗卫星系统提供区域服务能力,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成功发射了第16颗卫星,完成卫星组网。2012年10月26日北斗系统已发射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开始对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测试服务。2011年12月27日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  相似文献   

5.
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作为一种完全独立于微波测量的测距方法,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广播星历精度评估提供了独立的外部检核手段。基于2013年4月~2014年7月的北斗卫星SLR数据,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服务后的广播星历精度进行了评估,推导了北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激光残差近似表达式,分析了不同姿态模式下北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激光残差特性。检核结果表明了参与国际激光联测的北斗卫星C01星广播星历精度为0.97 m、C08星为0.43 m、C10星为0.41 m、C11星为0.41 m。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升空,中国开启了建设自主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宏伟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拼搏,2012年底,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并对外公布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掀起了北斗应用的热潮。2013年成为北斗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元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应用引领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逐步形成,“北斗特色”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2014年8月9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城镇燃气行业的深化应用,通过北斗精准位置服务,全面支持燃气物联网体系的建设,充分提升我国城镇燃气企业的地下管网安全管理水平。2013年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与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合作组织了多方企业和技术资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和严格的应用测试。其中,南方测绘参与建设了北京市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项目一期历时3个月,建有6个基站,覆盖北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5月12日,最新一期的《导航定位学报》(2014年第2期)作为《北斗系统专辑》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导航定位学报》自去年创刊后又一个主动服务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北斗系统专辑》以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为主线,内容涵盖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原子钟技术与时频系统、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接收机测试评估技术、组合导航与导航  相似文献   

9.
在2013年11月8日召开的"推进北斗系统在大众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研讨会上,专家透露,今年年底之前,搭载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手机将进入市场。这将是北斗系统民用化的一大突破。目前,北斗系统在车载导航领域已经有所应用,但整个"北斗"产业还没有实现产业化规模,相关产品的价格也偏高。  相似文献   

10.
动态信息     
《全球定位系统》2013,(1):7+21+39
欧洲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制造商高度评价北斗卫星性能据"GNSS内参"网站2013年1月8日报道,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制造商Septentrio公司于2013年1月8日已成功跟踪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并通过"GPS+GLONASS+北斗"三星座算法成功进行了位置、速度、时间(PVT)计算。我国于2012年12月27日发布北斗ICD文件几天之后,该公司就  相似文献   

11.
北斗系统精密卫星钟差精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尚未形成统一的事后轨道和钟差产品的现状,该文提出了一种较为全面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卫星钟差精度评价方法,从钟差拟合残差标准差和天跳变等方面对北斗系统事后精密卫星钟差的精度进行了评价。使用相同方法对2013年全年、2014年上半年的北斗系统精密卫星钟差产品进行了评价,以此来分析定轨策略调整对卫星钟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武汉大学分析中心解算的北斗系统精密卫星钟差产品的精度为分米级,大部分卫星的钟差精度优于0.2m,且定轨策略调整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中地球轨道卫星钟差产品的精度有小幅度提升;定轨策略调整前卫星钟差天跳变在0.2~0.5m间,但是调整后钟差天跳变显著增大,变化范围为2~3m,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对其加以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2.
G PS 与北斗伪距单点定位性能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北斗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其伪距单点定位精度,以及与G PS伪距单点定位精度进行比较,本文采用C++独立编写了G PS和BDS的伪距单点定位程序,并对武汉大学在亚太地区布设的北斗系统连续观测基准站网在2013年1月15日所采集的G PS和北斗的数据进行解算。通过比较G PS和北斗在一天中各个单历元解的散点分布,N、E、U方向的偏差,PDOP值和可见卫星数的变化,来比较GPS与北斗伪距单点定位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G PS与北斗的伪距单点定性能相差不大,G PS的定位精度可以保证15 m以内,而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优于20 m 。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13年9月24日上午9点,第二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大会现场宣布了北斗高精度接收机推荐名单,发布了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白皮书,并邀请了超过100位国内享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政府领导、北斗导航专家出席。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2014年8月15日,"北斗丝绸之路"追随历史的脚步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本次活动由交通运输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等部门主办,北斗导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方测绘等单位承办。活动以"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及交通运输应用"主题,并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结合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对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特别是北斗导航产业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北斗导航产业应用及技术发展专家讲座环节中,南方测绘携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而来。相关  相似文献   

15.
差分码偏差(DCB)是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监测和建模的主要系统误差,卫星DCB也是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电文的重要参数。研究了卫星DCB的估计算法,推导了不同基准下DCB的转换公式,利用北斗观测实验网解算了2013年北斗卫星的DCB。在同一基准下分析了北斗卫星DCB的稳定性,并与MGEX发布的DCB产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解算的北斗卫星B1-B2DCB在-9~17ns之间,北斗卫星DCB的稳定性优于0.4ns;北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卫星稳定性优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利用北斗观测实验网解算的北斗卫星DCB与MGEX解算结果存在最大约1.7ns的系统偏差,可能由于测距码的不一致性所致;接收机硬件材质的不同是导致接收机DCB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自2013年天宝公司(Trimble)发布版本为4.80兼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GNSS接收机固件以来,天宝北斗兼容的GNSS接收机在国内的测绘行业中已经是不成文的标配,用户可以在测绘、基础设施、建筑施工以及高精度OEM接收机模块等一系列天宝的GNSS解决方案中,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开放服务卫星信号。北斗系统大大拓宽了天宝GNSS的使用场景,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目前,天宝北斗兼容的GNSS接收机在国内及亚太区的各行各业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全球定位系统》2014,(1):90-90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高工王如龙在题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报告中介绍:在系统建设方面,对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信号的监测评估数据表明,已建成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系统服务性能满足10 m的指标要求,部分地区性能略优于10m 。如在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区,定位精度可达7m左右;在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到5 m左右。根据系统建设计划,北斗系统将于2014年下半年发射新一代的北斗导航卫星,开始北斗系统“第三步”组网建设工作。目前,北斗全球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工程化阶段,后续将发射30多颗导航卫星。2020年左右,北斗系统实现全球覆盖后,系统性能也将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卫星码偏差会降低卫星测量精度,因此本文就北斗卫星差分码偏差估计进行了研究和验证。首先将电离层作为一个单层,采用球谐函数来参数化电离层TEC值,然后利用最小二乘估算了北斗卫星的码偏差,根据北斗系统2014年4月1-29日间的实测数据计算了14颗北斗卫星的码偏差,最后将计算结果与IGS发布的码偏差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误差值在0~2 ns之间,符合度极高,从而验证了该估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北斗坐标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斗坐标系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地基准.本文在扼要叙述背景情况之后,首先给出了北斗坐标系原点、尺度、定向的定义和参考椭球的定义和导出常数;其次介绍北斗坐标系的首次实现,这次实现由北斗系统的8个监测站在历元2010.0的ITRF2014框架下的坐标和速度体现,它们是通过处理一个包括8个监测站的全球GNSS网4期GPS数据、框架对准与监测站坐标序列的线性回归拟合得到的;最后就参考框架的更新周期、监测站境外布设和连续观测、精密星历的生成与发布,北斗坐标系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北斗/GPS双系统接收机于2013年第144和145天采集两组北斗和GPS单频数据,分析对应时段的GDOP值,发现北斗卫星GDOP值在4-6之间,略大于GPS的GDOP。并利用单频相位平滑伪距,分别计算各个系统平滑前后NEU方向的单点定位误差,对比结果发现,北斗的伪距单点定位经过相位平滑后精度有明显的提高,但是需要一定的收敛时间;而GPS平滑后的误差收敛很快,但精度改进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