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王仲学 《甘肃地质》2009,18(4):45-49
甘肃省灵台县邵寨南井田为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的南西延伸部分。井田内延安组为一套河沼型沉积的陆相含煤岩系。以大量钻孔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内煤系沉积、井田构造、煤系及主可采煤层与构造的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井田内煤系沉积规律,对以后矿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整理寺湾井田钻孔资料数据和测井成果,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详细分析了寺湾井田含煤地层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井田内煤岩层物性特征,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以及反映其沉积旋回的组合响应标志,确定鸳鸯湖矿区石槽村井田煤岩层对比的依据,以此对该井田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煤地层进行定性、定厚解释和煤岩层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鸳鸯湖矿区石槽村井田含煤地层、煤层、煤组及沉积旋回的划分方法,确认了该井田延安组含煤地层的5个成因地层单位及其沉积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5.
王仲学 《甘肃地质》2007,16(4):59-67
位于祁连山中段的肃南县法拉沟井田,含煤岩系为晚石炭世浅海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通过对法拉沟井田煤炭勘探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后,论述了法拉沟井田含煤岩系的岩性、厚度、物性、含煤性及可采煤层的结构、厚度及变化规律、物性等特征,结合区域沉积特征,提出了对该区域含煤建造的几点认识,为今后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钻孔柱状与层序分析结果的比对,识别了井田内的沉积相,自下而上依次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进一步细分为6个沉积亚相,17个沉积微相,以此总结出该区延安组沉积相的展布规律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砂岩体的微观特征及粘土岩的染色特征(如碎屑沉积岩、粘土岩等特征)切入,分析了童子岩组一段的岩性相、沉积组合以及相的空间配置.提出了滨海碎屑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和浅海沉积体系为天湖山煤矿区上姚井田主要含煤段(P1t1)的沉积环境,并探讨了其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8.
龙永煤田昌福山井田童子岩组沉积旋回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昌福山井田童子岩组地层的沉积旋回运动特征,指出了其一、二、三、段地层局部小区域性特征并与整个龙永煤田该组地层的沉积旋回特征作了简要的比较分析.对重新分析整个龙永煤田的沉积环境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新密煤田翟沟井田勘探资料为基础,对井田区域特征、山西组煤层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组下段为以泥坪+泥炭沼泽+泥坪沉积序列为主的潮坪沉积,山西组上段为以弱还原环境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山西组聚煤环境为滨岸潮坪环境;山西组二。煤层层位稳定,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厚度为0.82-12.20m,一般3—5m,平均厚度3.84m,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受沉积环境、后期冲刷作用及构造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柴达尔井田构造可分为压缩机制的推覆构造与伸展机制的断块体两类。南北F0为逆冲型的控制性边界断裂,井田内部一系列小型弧形构造为逆掩型浅层断裂;F1、F2、F17,是拉伸作用下的同沉积正断层,切断煤系基底T3地层。其动力机制为印度板块向北推移、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移发生对挤,脆一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井用现有的构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1.
黄河北地区广泛发育各种沉积体系,通过对其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的分析发现黄河北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海相、陆相和过渡相环境均有发育。该地区存在的主要沉积体系类型是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潟湖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河流-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发现:本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烃源岩发育有意义的三个沉积演化阶段分别是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黄河北地区属鲁西地区一部分,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发育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和可燃性有机岩(煤),是重要的烃源岩;黄河北煤田含煤地层含煤14层,其中1~5层煤赋存于山西组,6~14层煤赋存于太原组,就可采煤层的层数来说,存在“东多西少”的特点;在含煤地层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是“上薄下厚”,主要富煤带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层厚度在横向上有一定的规律性,由北向南泥页岩层厚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南部济西矿区和长清矿区,西北部伦镇矿区、李屯矿区厚度发育较好,多在90m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位于祁连拗褶带西段,区内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木里组和江仓组。根据野外露头剖面、钻孔岩心的观察及测井曲线特征,对中侏罗统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木里组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江仓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厚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且物源多来自研究区东北部托莱山和南部大通山地区。该结论有利于查明潜在的赋煤区,为下一步的煤炭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新疆托克逊煤田侏罗系成煤环境及沉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大量钻孔资料, 测井资料、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 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 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SQ1层序中, 河控三角洲发育, 在湖缘及泛滥平原区形成稳定的泥炭沼泽, 且聚煤作用时间长, 强度大, 分布广, 形成了稳定的厚煤层; SQ2层序由于构造变动频繁, 加上后期剥蚀严重, 导致聚煤作用逐渐减弱。通过对托克逊煤田西山窑组的沉积环境特征和煤层聚集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的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主要煤系地层是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香溪煤系”。“粱山煤系”和“龙潭煤系”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南地区,“香溪煤系”零星分布在鄂州-赤壁、远安-当阳、巴东-兴山、利川等地。研究认为:二叠纪成煤环境属近海型,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属于内陆型。控制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煤环境为滨岸沼泽相区,沼泽发育之前沉积物若为砂质、粉砂质岩类,则含煤性好,反之若为泥质或粘土质岩类,则含煤性差;(爹煤系沉积的早期沉积基底剥蚀夷平为坳陷地带,到中晚期坳陷逐渐增大,能形成宽阔的聚煤(盆地)带;⑧地壳沉降幅度大,升降速度乎稳,泥炭沼泽发育时间长;④地壳振荡次数频繁,沉积旋回多,煤层厚度较大,含煤性好,反之.沉积旋回少或不完整,煤层少,且薄,含煤性差。通过分析有利的聚煤因素,提出了各煤系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5.
滇东北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生物化石标志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体系与其空间配置格局及演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煤层层位的空间叠置关系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讨论了研究区厚煤层(C5)在层序格架下的聚煤特征和位置。结合最新的勘探资料,预测出研究区中西部盐津—彝良一带蕴藏着资源潜力巨大的优质煤。建议今后在保持东部威信—镇雄一带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注意加大对预测靶区煤田的地质勘探投入。  相似文献   

16.
措勤盆地是西藏近年来矿产勘查的重要地区之一,其北部川巴地区是目前的煤炭资源调查远景地区。川巴地区下白垩统由下而上可划分为则弄群、多尼组和郎山组。在对川巴地区下白垩统露头剖面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共识别出浅海泥质陆棚、碳酸盐岩台地、混积台地、潮坪、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辫状河7种沉积相。则弄群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岩、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砂岩,发育扇三角洲相;多尼组岩性主要为细砾岩、含砾粗砂岩、砂岩、泥岩及灰岩,夹炭质泥岩和薄煤层,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混积台地和浅海泥质陆棚相;郎山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发育潮坪、混积台地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基于沉积相分析的聚煤规律研究,指出川巴地区主要成煤环境为多尼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阿格桑至川巴一线及其以东一带地区,是本区主要的聚煤作用带。  相似文献   

17.
The coal geologists have studied the sedimentary condi-tions and accum ulation patterns of coals in intra- mountainousfault basins(Hu etal.,1998;Wang,1997;Wu etal.,1997;L i,1988;Bordonne et al.,1986 ;Vetter,1986 ;Teichmullerand Teichmuller,1982 ) and also the accumulation m odel forthick coalbeds (Wang et al.,1999;Zhang et al.,1999;Wang,1997;Wu etal.,1996 ;Esterle and Ferm,1994) .Es-pecially,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observed and studied in de-tail the strata outcropping in two continenta…  相似文献   

18.
珲春盆地是吉林省重要聚煤盆地,分析古近纪珲春组的沉积古地理,总结其层序格架下聚煤规律,可以为研究区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勘探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区域地质、钻孔岩心和测井资料,对珲春组岩相类型、沉积体系、层序–古地理和聚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珲春组共发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可燃有机岩5类岩石类型和12种岩相类型。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河流下切谷冲刷面和沉积体系转换面等3类层序界面,将珲春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珲春组等时地层格架。基于各三级层序内的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泥比和煤层厚度分布,恢复了各层序岩相古地理,认为珲春组共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具体包括12类沉积亚相和13类沉积微相,物源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南北两侧。在各层序地层格架内,珲春盆地煤层展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层序Ⅰ—Ⅲ,聚煤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厚煤层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等碎屑沉积体系明显减弱时期。珲春组主要有3个聚煤中心,分别位于研究区西部八连城地区、南部板石地区和东部的54-9钻孔附近。聚煤中心和地层沉积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两者从层序Ⅰ—Ⅲ呈现出由盆地西部向东部再向西部迁移的趋势,成煤古地理单元主要为扇端漫流沉积、辫状河河漫滩、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及湖泊滨湖亚相。   相似文献   

19.
甘肃环县西部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中赋存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探讨该区地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分析该区地质构造及其对煤层形成与赋存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现:本区煤系及煤层的分布规律受基底构造、同沉积构造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与影响,该区煤系及煤层呈南北条带状分布于青龙山断褶带和沙井子断褶带的次级凹陷内,且分布范围和埋藏深度受断褶带内次级构造的控制,使煤系和煤层大致呈北部浅、南部深、东部浅、西部深的特点。因此,今后的找煤重点应放在沙井子、甜水堡、王洼和罗洼外围的青龙山断褶带和沙井子断褶带的次级凹陷内。   相似文献   

20.
湘中石炭系测水组是华南早石炭世最有价值的煤系之一。通过对测水组煤系等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控煤因素和聚煤规律;结合矿山开发现状,着重对金竹山、渣渡等老矿区进行煤炭资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湘中次级构造单元的隆起和坳陷直接控制了煤系发育和含煤性,富煤区往往位于向斜仰起端和平缓翼部位;古陆前缘坳陷中泻湖及潮坪环境是煤层发育的有利场所;含煤性与煤系厚度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含煤性好的地区砂泥岩比值一般为0.5~1;预测金竹山矿区深部和渣渡矿区南段利民矿深部及两翼煤炭资源储量共372.98 Mt。总之,老矿区中深部及外围煤炭资源前景乐观,可以作为重点勘查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