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程标准与分析 1.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课标分析: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的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归纳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②"运用地图"的方法体现了课标重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优化;③"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需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感悟,将"地域分异规律"内化为学生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2.
赵丽欣 《地理教学》2014,(23):33-35
一、微课基本信息 1.教材版本及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时间长度:20分钟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对课标的解读⑴核心概念: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⑵思维方式:分析⑶达成方式:运用地图3.学生学习目标⑴运用图表数据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⑵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梁海斌 《地理教学》2010,(23):24-25
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①学会运用地图;②学会分析和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城市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经济在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以湖北省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定量的角度对各城市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其分布特征与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特征有:城市分布密度差异显著,东部相对密集,西部则相对稀疏;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分布较为均衡。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自然地域分异决定城市的社会经济分异的基本格局;主要城市特别是较发达城市呈现出沿主要江河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轴式的地域分异规律;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决定城市的经济地域类型与综合实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相似文献   

6.
农业地带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通过一定的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区域综合体,是人类与自然在农业生产斗争中的结果。研究农业地带就是要找出农作物分布规律,了解各个地区在农业生产斗争中有那些经验、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发挥了土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农业地带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通过一定的历史过程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区域综合体,是人类与自然在农业生产斗争中的结果。研究农业地带就是要找出农作物分布规律,了解各个地区在农业生产斗争中有那些经验、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发挥了土地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院士曾经通俗地指出,“人们无论从哪一个地点朝哪一个方向走.都会发现地理环境逐渐变化。有时变化很快,有时变化很慢,有时这几种自然现象变化较快较显著,有时那几种自然现象变化较快较显著。这就是自然界的地域分异。”(黄秉维,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65)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地理环境和自然现象的地域分异,是指具体事物的空间变化,其表现极其复杂多样。这其中有规律可循吗?有。这就是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陈传康 《地理学报》1994,49(3):226-235
现代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地体”与“地象”的区域特征和地域分异的时空发展规律。以食品和菜肴为“地体”,与餐饮有关的文化作为“地象”出发,本文通过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异、菜系的形成,中国四大菜系的比较研究,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地域分化的时空发展规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功率谱方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宁夏太阳辐射资源的时空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资源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及太阳辐射总量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南少北多,南涉北大的地域分异规律,太阳辐射资源呈现出明时间变化规律,年内变化是夏半年多,冬半年少,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周期性,多年变化存在着准3年变化周期以及10-12年变化周期等。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通过构建青藏高原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空间数据集,系统核算青藏高原人口数量及其空间密度,从经度、纬度、极向和垂直4个维度解析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并基于"胡焕庸线"思想,提出青藏高原的"祁吉线"人口地理划分方案。结论包括:①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南密、西北疏"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距离"寒旱核心区"近疏远密的极向地域分异明显;②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与海拔、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本底具有高度耦合关系,自然因素间交互作用加强了人口地域分异;③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线"体现,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的悬殊;④"祁吉线"长期稳定,但是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未来时期,东南半壁依然是青藏高原城镇化及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而西北半壁应当重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垃圾资源的分类体系、旨在探讨垃圾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分类开发与整治。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方创琳 《地理学报》2001,56(5):561-569
采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求算出河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认为区内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但其地域分异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流域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流域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递减的规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矿区到农区农步递减的规律,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牧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农区,呈现出从城区到农区逐步递减的规律,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汉族地区,呈现出从少数民族地区到汉族地区逐步递减的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可为河西地区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垃圾资源的类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垃圾资源的分类体系,旨在探讨垃圾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分类开发与整治。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戚伟  刘盛和  周亮 《地理学报》2020,75(2):255-267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通过构建青藏高原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空间数据集,系统核算青藏高原人口数量及其空间密度,从经度、纬度、极向和垂直4个维度解析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并基于“胡焕庸线”思想,提出青藏高原的“祁吉线”人口地理划分方案。结论包括:① 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东南密、西北疏”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距离“寒旱核心区”近疏远密的极向地域分异明显;②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与海拔、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本底具有高度耦合关系,自然因素间交互作用加强了人口地域分异;③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线”体现,两侧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达到93∶7的悬殊;④ “祁吉线”长期稳定,但是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未来时期,东南半壁依然是青藏高原城镇化及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而西北半壁应当重视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李万 《地理研究》1987,6(3):26-33
认识性区划的特点在于具有严格等级单位系统;而应用性区划则是依据认识性区划揭示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一定生产要求,反映地表自然综合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福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特征和环境生态建设的需要,提出新的自然区划方案。作才认为福建的地貌空间格局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中,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纬度地带性因地形影响,而出现较大偏离;纬向和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隐含在垂直结构的变化之中;山间盆地镶嵌体结构,构成福建景观生态的突出特征;福建的自然环境因高大山体与外省隔离,而呈现相对独立性,并因独立的水系而呈现紧密的内部联系性。为此,根据区域景观生态结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城市经济效率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城市整体效率指标,对山东省城市效率的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总结了全省城市效率呈现规模效果梯度的结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对山东省未来城市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李蕾蕾 《地理科学》2000,20(6):563-56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 ,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 ,探讨了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 ,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 ,在此基础上 ,遵从旅游地形象认知的背景律、接近律、相似律及其形象替代等空间规律 ;而旅游者与目的地的距离 ,特别是感知距离以及旅游者所拥有的关于目的地的信息 ,分别对旅游地形象认知具有不同而复杂的修正作用 ;由于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地方性 ,则成为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之内容进行精确认知的基础 ,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的类型和地理文脉的认知 ,形成旅游地的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主要包含有: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