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勇  张洋  包峻帆 《江苏地质》2019,43(2):208-221
河南固始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为小型层控矽卡岩型铅锌矿,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花园墙组地层中,主要受地层控制,区内龟(山)—梅(山)断裂带、杨山背斜及北西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多次侵入,与围岩下石炭统花园墙组的石英砂岩、钙硅质石英砂岩、钙硅质粉砂岩的“硅钙面”发生交代作用,从而富集成矿,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是矿区主要的物质来源和热源,矿体形成受构造影响显著,矿体规模与构造附近的侵入体规模成正比。矿区内物化探对矿体均有良好的指示。研究成果对于该区进一步扩大找矿远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兴安岭北部砂宝斯蚀变砂岩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齐金忠  李莉  郭晓东 《矿床地质》2000,19(2):116-125
砂宝斯金矿为我国最近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发现的一大型蚀变砂岩型金矿床 (平均品位 4 .0 2× 10 -6)。矿体仅赋存于侏罗系二十二站组砂岩中 ,其下伏地层并不含矿。矿体分缓倾顺层矿体和陡倾穿层矿体 ,分别受 NS向缓倾断裂和陡倾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类型有蚀变砂岩型和构造破碎蚀变砂岩型 ,为少硫化物型矿石 ,其中金主要为微细粒金。稳定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资料表明成矿流体是以天水为主的中低温热液。  相似文献   

3.
郑平  黄满湘 《华北地质》2011,34(3):198-202
笔者在查明杨林坳白钨矿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控矿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矿化富集与构造的关系,矿体主要分布于F24断层上盘,矿化富集在杨林坳组砂岩和板溪群板岩的不整合面附近。矿体的空间分布与矿化富集规律明显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4.
江城县松山林铅锌矿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近东西向的断层破碎带中,矿体近矿围岩为下白垩统景星组(K_1j),矿石岩性为碎裂岩化的石英砂岩、粉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构造控矿明显,该铅锌矿为热液型矿床。沿断裂带分布的地球化学异常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云南蒙自市母鸡白铅锌银矿为隐伏矿体矿体呈似层状,沿F_3剥离断层破碎带"顺层"产出,构造控矿明显。近矿围岩主要为中寒武统田蓬组(∈_2t)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白云岩等。区内田蓬组中的层间构造破碎带及黄铁矿、硅化、碳酸盐化和矽卡岩化等矿化蚀变是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龙巴河铜区位于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兰坪-思茅中生代塌陷南部。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沿近东西向断层破碎带展布,矿体围岩为中侏罗系统小红桥组上段(J_2x~2),含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矿体明显受断层构造及地层控制。其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热水溶滤铜矿床,矿区深部及外围有较大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尹红光  蒋政  高扬  杨芬 《云南地质》2021,(2):170-176
云南双柏县石羊厂铅锌银矿体为隐伏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F4-1断层构造破碎带中,近矿围岩为三叠系上统白土田组第二段(T3b2)砂岩、粉砂岩,主要成矿元素为银、铅,次要成矿元素为锌,矿床成因类型为断层构造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矿床工业类型为泥岩、碎屑岩容矿的银铅锌矿.  相似文献   

8.
刘严松 《地质与勘探》2010,46(2):230-237
桃花赤铁矿位于川东褶皱带与川湘凹陷的过渡带,矿区出露一套以砂岩、泥岩、灰岩为主的沉积层。上泥盆统黄家蹬组(D3h)为桃花赤铁矿的赋矿地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黄家蹬组上部,矿体与顶底板围岩界线清楚。黄家蹬组含Fe1和Fe2两层矿体,其中Fe1矿体无工业价值,Fe2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层厚1.07m~5.89m)。矿区矿石为高磷、低杂质、较低品位酸性鲕状赤铁矿矿石,矿石因含泥质不同而呈紫红色或暗紫色,发育条带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依据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桃花赤铁矿的分布主要受岩相古地理影响,矿体产出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桃花赤铁矿属渝东鄂西"宁乡式"铁矿成矿区的西延部分,矿区泥盆系中统云台观组(D2y)和泥盆系上统黄家蹬(D3h)为一套海进过程中形成的滨海相沉积序列,矿体分布于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向页岩或碳酸盐岩过渡的层位。湿热气候和邻近海盆是形成赤铁矿矿的有利古环境,古海盆周围的古陆风化碎屑物是成矿的物质来源。矿区及其外围上泥盆统地层分布区是宁乡式赤铁矿的找矿远景区,褶皱是良好的构造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黔南台陷-望谟NW向构造变形区的右江褶皱带内,区内以褶皱、断裂构造为主,导致层间滑脱,挤压破碎,为成矿提供了构造控制条件。二叠系上统领薅组第二段,薄-中层状粉砂岩,含砾质粉砂岩夹中厚层岩屑粉砂、细砂岩夹少量薄层钙质粘土岩及硅质岩,局部岩层受构造影响硅化蚀变强烈,是矿区主要含矿层位,矿体围岩主要为薄至中层状粉砂岩,共有6个金矿(化)体,矿体形态呈似层状产出。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卤)水溶滤金矿床,为砷-锑-汞-金建造,层位标志、蚀变标志等找矿标志明显,研究结果对以后的地质勘查具有很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高尔旗银铅锌多金属矿玄武岩覆盖区开展了重力测量工作。矿体处在1∶5万剩余重力正负异常交替带之负异常一侧等值线同向扭曲处。1∶1万重力、激电、土壤测量成果显示,矿体与近EW向条带状视极化率异常、土壤铜铅锌银等多金属异常带相对应,处在重力、视电阻率高低异常的变化带上。矿体北侧对应剩余重力负异常、低阻,南侧对应剩余重力正异常、高阻。北侧剩余重力负异常为较低密度的隐伏岩体(石炭系正长花岗岩)引起,低阻主要与近EW向构造破碎带及赋存其中的大脉网脉状矿(化)体有关;剩余重力正异常与较高密度泥鳅河组有关,高阻是泥鳅河组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引起,也许正是这套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的致密性对矿液的运移起到了阻隔作用,才得以在其北侧的构造破碎带中富集成矿。可见中大比例尺重力、激电、土壤测量工作不仅为研究成矿环境提拱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同时也为矿体定位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白米坝铜矿位于上扬子中东部铅、锌、铜等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铜矿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上段(T1f2)底部深灰色砂岩中,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于砂岩中,具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综合分析该矿床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照壁山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找矿标志。研究发现:照壁山铁矿主要产于石炭系土坡组和臭牛沟组的砂岩、粉砂岩中,矿体主要沿着近EW向的断裂和裂隙分布,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具有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2中类型,围岩蚀变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较强;铁矿的形成主要与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近EW向的构造破碎带、弧形构造的扩容带、层间裂隙以及"硅钙面"附近是寻找铁矿的有利部位,在其深部还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构造控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中生代到新生代沉积建造的发育,形成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三色建筑,同时控制了盆地的古地理格局。基底断和同生断层控制区内矿带的分布,矿区内的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相似文献   

14.
达龙钼钨矿床,上二叠系旁那组浅变质砂岩与板岩互层是主要的赋矿层位;构造裂隙填充的矽卡岩是钨矿体的赋矿岩石;达龙背斜与达龙断裂的构造叠加部位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喜山期的复式杂岩体是成矿的主要矿源体及热源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地质条件。矽卡岩型白钨矿石常与浸染状黄铜矿、磁黄铁矿共生;围岩蚀变发育、并具分带性,以钨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矽卡岩化→磁黄铁矿化→硅化、浸染状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薄膜状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在C u、Mo、W的次生晕异常浓集中心均有工业矿体出现。瞬变电磁与激电中梯的低阻高极化率异常为本区的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15.
金顶铅锌矿床是一个以沉积岩(灰岩与砂岩)为寄主岩石的超大型铅锌矿床。本文在对矿区构造和矿床基本特点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矿体(砂岩型和灰岩型)的构造类型、矿石显微构造及矿石组构的特点。本文研究表明,极其发育的断裂构造系统是兰坪盆地地质构造发育的基本特点,在盆地边缘、盆地内部普遍发育了具有薄皮式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组合特点的成矿前断裂,它们造成矿区内大规模地层倒转与堆叠现象;盆地中发育了由构造角砾岩与透镜体带构成、宽度达近3km的NE-NNE向成矿期中轴断裂,它控制着矿体或矿床的发育与分布;近SN方向的成矿后地堑构造对于矿床具有破坏作用,并使之剥露于地表。金顶铅锌矿床主要有两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即板状或层状砂岩型矿床和角砾状灰岩型矿床,它们分别位于白垩系钙质长石石英砂岩与三叠系沥青质灰岩构成的两个逆冲席体内。以凤凰山矿区为典型,金顶铅锌矿床具有3层结构:上部的三叠系白云质灰岩岩盖,中部的砂岩型矿体和下部的灰岩型矿体,三者之间被两条作为圈闭存在的重要逆冲断层带间隔。砂岩型矿体与灰岩型矿体之间由几个角砾岩筒连接,作为成矿时期的矿液运移通道存在。破裂与微破裂构造、块状构造、对生脉状构造及假晶构造等是最常见的显微构造型式,它们的存在揭示出破裂与碎裂、充填和交代作用过程在铅锌矿化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金顶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就位,直接受构造作用控制。成矿前的逆冲推覆作用为高压成矿流体的形成以及成矿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成矿期中轴断裂的活动性促使成矿流体向上运移,而灰岩与砂岩的物理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力学属性)则制约了两种不同类型矿体的出现。致密的灰岩渗透率较低,含矿流体加热了灰岩并使之软化,同时高流体压力使得围岩易碎,形成由早期到晚期的细角砾岩、粗角砾岩和破裂,成矿物质同时沉淀结晶,胶结围岩角砾形成角砾型灰岩矿体。高压流体通过流体通道进入低孔隙度的砂岩后,便迅速弥散于其中,沿着颗粒边界或裂隙充填,并交代岩石中的钾长石碎屑及方解石胶结物,形成块状的砂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16.
新蔡铁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舞阳—霍邱铁矿成矿带中部,是连接西部舞阳铁矿与东部霍邱铁矿的关键部位,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于新太古界太华岩群变质岩系中。在研究新蔡地区铁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新蔡地区典型矿床练村铁矿床的矿石及围岩进行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分析,探讨其成矿构造背景。在稀土配分模式上,铁矿石与原岩为杂砂岩及硅铁沉积物的石英岩类、以及原岩为长英质岩-黏土质杂砂岩的片麻岩类的相似度比较高,而与原岩为玄武岩类的角闪岩类相似度较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同沉积时期的沉积物,后经区域变质作用而进一步富集成矿。对矿体直接顶底板围岩斜长角闪岩原岩恢复及构造环境判别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原岩应为弧后盆地玄武岩,暗示本区含铁建造沉积时的构造环境亦为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7.
龙头山金矿的主要矿体受火山机构构造、断裂构造和雏形断裂构造三种成矿构造控制。火山机构构造控制了产于火山与围岩的接触带部位的火山岩型金矿,该类金矿以Ⅸ号矿体最为典型,表现为矿体围绕火山机构引起的塌陷式断裂产出,矿体的形态和品位变化受火山机构构造发育程度的影响;断裂构造控制了产于泥盆系砂岩中的断裂裂隙充填型金矿,以Ⅰ号矿体最为典型,表现为矿体沿NW向断裂分布,其产状与断裂一致,向SE方向侧伏明显;雏形断裂控制了矿区南部含金富矿体的就位,表现为矿区花岗斑岩南部的富矿体沿近EW向断续展布。矿体的形成与定位都离不开这三种控矿构造,因此在靠近火山机构一定范围内,向SE方向的深部及在已知富矿体的东西两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天山造山带属我国西部重要的造山带和可地浸砂岩铀矿成矿带,在山间盆地中铀矿成矿具有明显的区域构造控矿特点和铀成矿规律。伸展型盆地类型是主要的产铀盆地,盆南缘斜坡带是重要的铀矿带和聚矿空间,灰色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是主要的砂岩铀矿的聚矿环境,河道砂体与控矿前锋线的吻合地段是山间盆地的重要聚矿区段,新构造对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矿体再迁移-聚集有着重要的作用。伊犁式、吐哈式铀矿床类型的共性及其差异,具有两种大同小异的铀成矿类型及成矿模式。这些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对于今后开展模式找矿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武山铜矿地处长江断裂南侧的九江—瑞昌构造带中心部位,发育于横立山—黄桥向斜的北翼。不整合面及武山岩体接触带是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上泥盆统五通组含砾石英砂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下二叠统栖霞组灰岩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体的成生与富集,而武山岩体与石炭系、二叠系灰岩、灰岩捕虏体的接触带则形成夕卡岩型矿体;在武山岩体和石英砂岩接触部位则难以形成工业矿体。在研究断裂构造、接触带构造、褶皱构造和围岩组成特征基础上,预测在标高-1 100 m之上,武山岩体与灰岩的接触带中仍有较好的找矿前景,而在武山岩体与泥盆系、志留系巨厚碎屑砂岩的接触部位则矿化较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山西省古县北部岳阳北平一带工作,查明了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情况;查明了该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和铝土矿、石英砂岩矿、白云岩矿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查明了该区内矿体赋存层位及及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