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LA-ICP-MS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超高压变质的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及共生的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金红石显示Si成分环带,且Si含量(质量分数,下同)随变质压力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进变质到峰期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升高趋势,峰期金红石的边部Si含量达到最高,退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降低趋势;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主要呈包体产于多硅白云母、石榴子石、角闪石和钠长石中;在相同的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石榴角闪钠长岩中多硅白云母包体金红石的Si含量((1018~2741)×10^-6,平均为1924×10^-6)明显高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的峰期金红石((450~2397)×10^-6,平均为952×10^-6)。综合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和石榴角闪钠长岩的产状、变质演化和全岩成分以及前人对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富硅金红石的研究结果提出,超高压变质岩石中金红石的Si含量与变质压力成正相关关系,金红石中Si含量大于500×10^-6可以作为榴辉岩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标志。超高压金红石中Si含量与全岩成分中SiO2和TiO2含量有关,随SiO2含量的升高和TiO2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上鞍山群变质沉积岩中黑云母化学成分的对比,确认区内两层位黑云母化学组分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了其形成时变质条件的不同。随变质程度增加,区内黑云母的Si、AI~Ⅵ,Fe~(3 )、Mg和K含量增加,而Fe~(2 )、Al~Ⅳ和CH降低,Mg/Fe~(2 )比值从1.00增至2.18。中鞍山群黑云母变质温度为550—620℃,变质压力在5×10~8Pa左右;上鞍山群黑云母变质温度为450-500℃,变质压力低于5×10~8Pa。黑云母含铁系数(f)可作为鞍山地区寻找富铁矿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3.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变质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方滩—王家山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的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44℃~410℃和368℃~431℃,属于低绿片岩相;由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十堰—大木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22℃~440℃和535℃~540℃,属于低—高绿片岩相。结合区域变质变形研究成果,认为十堰—武当地区中低级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洋盆闭合伴生的俯冲-增生过程有关,它使得不同变质级别的岩石发生并置然后一起抬升。  相似文献   

4.
宏、微观构造特征研究表明 ,红柳河地区造山期韧性变形大致可分两个阶段。早期形成南倾的面理、东倾的拉伸线理、鞘褶皱 ,变形具右行逆冲剪切特点 ,有限应变分析表明具压扁变形特征。晚期变形形成红柳河主干背斜、西倾的拉伸线理及红柳河—前进工区左行逆冲走滑剪切带。根据变形岩石和未变形岩石年龄确定变形期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 ,变质变形特征显示变形层次属中浅构造层次  相似文献   

5.
西藏冈底斯B型山链南缘松多群的构成及其变质变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多群是冈底斯B型山链变质基底的组成部分之一 ,并于晚三叠世—晚第三纪雅江缝合带俯冲超碰撞阶段演化为该B型山链活化根带逆冲推覆超岩片 ,系冈瓦纳大陆北缘于震旦—寒武纪小洋盆及陆缘火山沉积的产物。松多群岔萨岗组、马布库组、雷龙库组及罗马岭超镁铁质岩带 ,彼此间均为构造接触 ,实为一套构造岩石组合体 ,由时代相近而来源、性质不同的地质体构成 ,并经历了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 4期主要构造变形。岔萨岗组主体为变质基性火山岩 ,化学成分相当TMORB ;马布库组、雷龙库组片岩、石英岩相当于被动陆缘泥砂质复理石建造及石英质复理石建造。罗马岭超镁铁质岩经综合分析判别则形成于伸展裂陷小洋盆构造环境。因而得出松多群为一较完整有限小洋盆火山沉积产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根据辽东半岛辽河群变质岩巾黑云母—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白云石—方解石共生矿物对电子探针分析数据,采用共生矿物对中元素分配的地质温压计方法得出辽河群变质温压区间 :低绿片岩相温度为400—500℃,压力0.2—0.3GPa;高绿片岩相温度为500—600℃,压力0.3—0.4GPa;低角闪岩相温度为600—700℃,压力0.4—0.6GPa。  相似文献   

7.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形成于晚太古代,遭受过多期变质和变形的改造,其中发育了不同期次和层次的动力变质岩。变余韧性剪切带内发育了条带状片麻岩和变粒岩,相伴有变余鞘褶皱和构造透镜体,变余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发生在较低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地壳加厚作用的初期。变余糜棱岩貌似条带状片麻岩,但在青石中保留了早期石英拔丝构造和加粗的动态重结晶长石集合体。糜棱岩化作用的温度在550℃以上,变形后沿面理形成了饼状或椭圆状青石,变晶时温度近600℃,压力近300MPa。  相似文献   

8.
《地质科技通报》2019,38(2):1-13
伸展褶劈理(C′)是韧性剪切带最主要的组构之一,也是认识剪切带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从地质现象、成因机制以及构造地质意义3个方面对30多年来 C′的研究进行综述.(1)C′以脆性破裂面或韧性剪切的形式、呈间隔性分布出现在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特征的岩石中(如糜棱岩),并低角度切割 S面理.一般仅出现一组近平行的 C′,个别情况下,还出现多组或共轭组(简写为 C″).共轭伸展褶劈理关于 S面理对称,S面理平分它们的锐夹角.C′的几何参数,包括 C′的密度、C′之间的间隔以及 C′分别与 C面理和 S面理之间的夹角,均表现出接近主
滑移面时增大或减小的趋势.观察结果表明,C′形成于脆-韧性转换阶段,例如韧性剪切带演化后期阶段.(2)基于 C′地质现象,结合假设条件,目前有多种关于 C′的成因机制,大概分为4类:①C′为脆性破裂面,并在形成之后发生旋转;②C′发生于塑性变形阶段,对应具有特定含义的物理方向,例如塑性滑移线、特征向量或最大剪切应变速率;③C′是剪切带局部应变分解,即不稳定变形的结果;④C′初始角度具有优选方位的特点,理论推导得出,C′形成于最大有效力矩方向.(3)C′是韧性剪切带运动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体,其几何特征被用于指示运动学方向和估算运动学涡度(即剪切变形中纯剪切与简单剪切的相对贡献).一般认为,C′形成于脆-韧性或韧-脆性转换变形阶段,是应变局部化的表现,可能代表了地震成核的初始过程.在区域尺度,增厚地壳的中地壳层位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低角度 C′,向上扩展并发育为低角度拆离断层;低角度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内部 C′可扩展为切割韧性剪切带的高角度正断层.青藏高原内部共轭走滑断裂系与共轭 C′具有相似的几何样式,其挤压方向(即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方向)正对共轭走滑系钝夹角.?   相似文献   

9.
作为测定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的地质温压计近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大量地质温压计的数据应用于变质地带中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它们与相继出现的构造事件的联系,从而得出它的P—T—t轨迹。地质温压计的发展取决于:1.变质矿物和矿物对的电子探针分析和X光晶体分析数据;2.岩石学的热力学;3.相平衡变质反应实验,其中热力学是它的理论基础,相平衡反应实验是热力学的应用,而分析数据则是在这一范围内的必要的鉴定温度和压力的数据. 近代认为地质温压计的划分应以变质反应的特性及其控制为前提。一般分为:Ⅰ.固体溶液参与的反应,其中又分为1.变换反应(包括晶内和晶间交换),2.非交换反应;Ⅱ.固定组分参与的反应,其中又分为1.固溶分解反应,2.固体—固体反应。地质温压计的研究切记不要照搬照套。工作中主要应注意:1.不同原岩组分对矿物组合的影响,注意其再现性和差异性;2.审慎选择时行的温压计;3.应结合变质地区中等变质级及其它数据并与其区内的其它温压计对比。  相似文献   

10.
南祁连造山带南缘乌北地体中的柯柯沙花岗岩岩浆作用记录了中国西北部响应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过程中长时间的后碰撞花岗岩岩浆作用历史。柯柯沙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861±9)~(863±4)Ma和(827±6)~(830±8)Ma,变质锆石年龄为(463±3)Ma。结合先期获得的年龄数据,柯柯沙花岗岩体可能为约860 Ma和810~830 Ma的两阶段岩浆作用产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呈弱过铝质和弱—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构造环境,源区岩石主要为变质杂砂岩,岩浆部分熔融温度约为800℃,压力在0.9~1.4GPa之间。综上所述,乌北地体主碰撞阶段结束于860 Ma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