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后,沙产业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分析了沙产业概念,论述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过程和实践进程。沙产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4个阶段,沙产业的实践经历了启蒙萌芽、探索实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指出了沙产业的发展前景,沙漠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开发的战略抉择,发展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沙产业理论内涵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樊胜岳  李斌 《中国沙漠》1999,19(3):256-260
对沙产业的形成过程、理论内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认为沙产业的理论是沙漠和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初步阐明了沙产业的理论体系中贯穿的3条基本理论主线:以沙漠化防治、水资源合理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沙产业理论;以农业工业化为内核的沙产业经济理论以及以技术引进、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传播理论。从理论上丰富和扩展了沙产业的理论,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库布齐沙漠3种沙产业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2000-2015年沙产业发展迅速,规模较大。库布齐模式在国内外影响力很大,实现了防沙治沙和生态经济的双赢。但库布齐模式在科学界也存在较大争议,主要表现在库布齐模式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沙产业的效益评价方面。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法)评价了库布齐模式中3种沙产业模式2015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3种沙产业模式中,光伏发电综合利用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最高,达到1.000,高于生态饲料加工模式的综合效率且3种沙产业模式的纯技术效率均实现DEA有效;3种沙产业模式投入产出规模效率均较高,均值为0.978,最优为光伏发电综合利用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库布齐模式存在的问题、沙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沙漠能源生态圈概念、内涵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漠地区既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发展落后地区,如何在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沙漠丰富资源,同时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首先基于生态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沙漠能源开发及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运用能源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包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能源建设、经济发展等要素的生态圈结构模型,提出一个合作共赢、基于沙漠能源、以电力为核心的沙漠能源生态圈概念;然后对沙漠能源生态圈内涵及特征进行解析,并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对其效益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沙漠能源生态圈发展模式,并从能源、生态、经济、国情、战略五方面阐述了沙漠能源生态圈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实地调研,运用沙产业理论,根据该区目前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即缺乏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再次沙漠化等问题,提出了“绿色沙产业”的要领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该区发展沙产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该区具有发展绿色沙产业的优越条件,今后可以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该产业图1表2参16(洪明)沙漠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是中国北方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几十年的沙漠化防治积累了丰富的沙漠化土地修复和利用的经验和模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集成以往的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模式,并评估其在当前背景下的适用性。集成了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等9种沙漠化土地修复和利用模式,并从气象条件、治理紧迫性、交通便利性、沙漠化程度等自然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制定适用性评价标准,以西北干旱区沙漠化土地和沙漠边缘带为研究区域,在遥感产品、气象观测、地面调查等多源数据的支持下,评估各个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模式在不同自然单元(自然沙地和退化型沙地)及行政县的适用范围,以期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沙产业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模式、评价标准及适用范围,将为决策者制定沙漠化土地修复和利用措施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7.
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明  黄高宝 《中国沙漠》2009,29(3):424-432
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构想,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西北各省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回顾沙产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梳理沙产业理论的学科基础,初步探讨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以期为沙产业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推动沙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X501 2003021122银广夏沙产业开发对西部沙澳化治理的启示二Devel叩mentof Yinguangxia sand industry give in印iration to western desertcontrol/许纲//环境保护一2002(10)一23一26 银广夏在其沙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采用以沙漠和沙化土地治理的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目标;采用工业化方式,对沙漠和沙化土地进行大规模开发;以经济作为的开发带动沙产业的形成,保障沙漠治理,促进生态建设;通过大型深度加工项目,提升沙漠治理的附加值以形成盈利来源;依靠证券市场融资的沙产业发展模式.银广夏沙产业发展模式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结构,形成了一…  相似文献   

9.
沙产业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朱俊凤 《中国沙漠》2004,24(5):529-533
"沙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 经过20a来的生产实践, 已开始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对沙产业的指导思想、理论概念、核心内容、技术路线, 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沙产业的核心是在沙区利用生物的机能, 采用高新技术, 提高太阳能转化率, 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 其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产业的总体目标是"一改、三有、两实现", 最终使沙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0.
辽西走廊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政府发布《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辽西走廊可通过积极挖掘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战略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均衡格局。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辽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类型以及地理位置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为了促进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未来需要采取5项对策:(1)政府重视、扶持;(2)地区、部门联合发展;(3)生态旅游精品打造;(4)客源市场开拓;(5)生态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沙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沙产业已发展20多年,产业内容日趋丰富,为中国沙区生态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及农牧民收入提升方面做出了贡献。沙产业积极向好发展的同时广大学者提出新的问题:当前沙区沙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哪些?融合机理是什么?融合程度如何?融合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沙区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分析当前沙产业发展与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沙产业融合发展的3种模式(产业交叉型、产业链延伸型及技术渗透型),并分析其融合机理。最后结合典型企业具体分析其融合程度并指出沙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沙产业的融合程度所处水平较低,融合稳定性不强等),进而提出围绕“沙产业+”,推行沙产业交叉型融合发展,延伸沙产业融合链条,激发沙产业各部分活力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包头市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包头市工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指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持续发展,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无围绕太 导产业群本进行,文章分别指出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资源生态开发和问题,并提出其共同的指导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始兴县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山区县,通过对始兴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及发展进程的剖析,详细分析了始兴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始兴为特色,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推进中心镇建设,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促使始兴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产业对沙漠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更是迎来新的契机。结合数理统计以及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内外资源条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毛乌素沙地降水有所增加,风速逐渐减小,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逐渐改善。(2)毛乌素沙地土地、光热、水、旅游及政策等资源条件具有明显的优势。毛乌素沙地逐渐改善的自然环境以及优势资源可为沙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徐小玲  延军平 《中国沙漠》2004,24(2):240-243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实地调研, 运用沙产业理论, 根据该区目前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即缺乏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再次沙漠化等问题, 提出了"绿色沙产业"的概念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该区发展沙产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该区具有发展绿色沙产业的优越条件, 今后可以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该产业。  相似文献   

17.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由于过度施用化肥、使用农药、侵占农田等行为造成的农业环境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城郊农业区和高集约化农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关注生态功能提升和农村社会稳定。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高集约化农业区长沙县为案例,首先构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农业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识别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的障碍因子;最后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法,构建生态、经济、社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计算得出土地利用最大综合效益和最优化结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县农业综合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评价值从1996年的0.20上升到2016年的0.79;(2)经济因素不再是影响农业效益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而社会因素,例如粮食安全指数等成为主要影响因子;(3)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需求提出了长沙县土地利用优化结构,农业综合效益可由99.83亿元增长到129.34亿元,增长29.56%。本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的模型和方法得出了长沙县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值和土地利用最优结构,可为农业土地空间格局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振山  蔡建明 《地理研究》2007,26(2):363-372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进程中崭新的农业形态,但缺乏对其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对互润(国际)食品集团的调查实例,详细分析了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成长机理,指出制度平台、政府行为和社区沟通是企业发展的外层机理,是企业平稳运行的基础;生产经营活动及其不断的扩张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内层机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及市场的内、外部控制所形成的内核机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据此,文章总结了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并就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如何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