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新月和满月夜期间测光夜数和云量统计数的比较, 高美古的天文测光夜数和可用夜数与丽江县的气象晴日数的比较, 以及在同样的观测时间高美古和丽江县云量观测值的比较, 本文对高美古选址云量观测可靠性的有关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云对天文观测具有重要影响,云量是衡量天文台址质量的重要指标.位于姚安天文观测站的红外云量仪,用于获取实时的全天高空间分辨率云图.结合空间碎片的实际观测,严格按照天文夜对累积1yr(2015-08-01—2016-07-31)的夜间云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姚安站的年平均夜间云量为4.42成,年天文可用夜为236个,其中测光夜98个,半测光夜44个,光谱夜94个.云量具有明显的两季特征:5月至10月间为雨季,云量显著增多,其中7月份观测条件最差;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云量较少,每月的天文可用夜均在23个以上,其中1月份的测光夜最多,3月份的天文可用夜最多.结合云层对天文观测的威胁程度,统计不同云量的总时间和每月的云量分布情况,评估观测站的气象条件,为合理安排观测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气消光系数的测定是天文观测台站一项很重要和基础的工作.介绍了利用新建的2.4 m望远镜在高美古观测站开展的消光系数测定等定标工作的初步结果.利用2009年4~5月对Landolt标准星场的2次测光观测,分别给出了UBVRI 5个波段的消光系数.此外,对该站点大气消光的成分情况进行了探讨.给出的结果与数年前高美古观测站选址时得到的大气消光系数基本一致,并与其它一些知名天文观测台站的消光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丽江高美古的气象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云南丽江高美古的天文台选址经过、自然环境、云量、大气水汽积分含量和其他气象要素观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丽江高美古的气象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1995年12月期间丽江高美古的云量、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温度日较差等气象要素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三次天文台选址高潮的背景及最近这次台址调研的进展情况。天文气候条件普查的结果认为在中国挑选出受局部地形影响的较好台址是有可能的。报道了对华北和西北若干候选点进行踏勘和测量的结果。详细介绍了在滇西地区的选址普查和丽江高美古选址观测的经过。据云量和DIMM视宁度观测的初步结果来看,高美古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潜在优良台址。  相似文献   

7.
望远镜的曝光时间计算器对于远程观测以及不熟悉整个观测系统的观测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观测者制定合理的观测计划。设计并实现了高美古2.4m望远镜系统的曝光时间计算器(exposuretimecalculator,ETC),它可以根据望远镜及其终端设备的参数,通过计算给出待测天体曝光时间的参考值。这为观测者了解现有条件下极限观测能力,设置曝光时间或者是给定星等和曝光时间计算信噪比提供了依据。将ETC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光标准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TC对测光标准星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云量是影响天文台址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夜间云量的检测和处理尤为重要.采用地面云量相机对全天云量进行监测,所拍摄的图像需要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以量化云量.夜间云量图像受月光的影响严重,因此将夜间的云量图像分为有月夜和无月夜两类进行处理.针对无月夜情况,给出了夜间云量的处理过程.对图像中的亮星进行定位和测光,确定星等差.以晴夜图像中亮星的星等差为参照,将星等差低于阈值条件的亮星概率作为晴夜的概率标准.选取了3类图像对该方法进行测试并确定云量,分析了阈值条件对结果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叙述了夜天光亮度指标对评价天文站址的重要性后,介绍了在丽江高美古站进行夜天光亮度测量的原理和具体方法,给出了在1996年1-3月在该处实际观测的结果为63或.86,并将这结果与世界上部分著名天文台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据近二年的实地观测结果说明丽江高美古处在我国南方晴夜较多的地区且具有极好的视宁度。作者建议放置一台60cm口径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并进一步证实该地的视宁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天文台丽江高美古和昆明的大气视宁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云南天文台昆明凤凰山和丽江高美古两地点的大气视宁度。利用云南天文台于1994年建立的3孔较差视宁度监视仪(3孔DIMM),对这两个地点的视宁度对比观测。还利用云南天文台的1米望远镜所得到的视宁度与3孔DIMM所测的视宁度进行对比。1米望远镜和3孔DIMM同时观测了7个晚上,各取得308组数据,它们的视宁度平均分别为0.90〃和0.84〃。还讨论了3孔DIMM采用不同曝光时间对视宁度测量值的影响,从实验得出3孔DIMM采用20ms曝光比采用8ms曝光所测视宁度的值要好15%左右。从1995年5月-1996年12月,对丽江高美古和昆明凤凰山二地进行了视宁度的对比观测。在高美古和昆明分别观测了234夜和256夜,观测结果是两个点的视宁度平均;丽江为0.70〃,昆明为0.95〃,同时也统计了两个点的月平均视宁度和最好夜的视宁度,并讨论了两地视宁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4年6月—1995年12月期间在新疆天山南坡的奎先达坂进行的云量观测结果和邻近的巴仑台气象站的多年气候观测资料作统计分析,作者推断奎先达坂的天文可用小时数和天文夜数均可与目前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台址相比。  相似文献   

13.
丽江高美古的天文观测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对丽江高美古的视宁度、天光亮度、消光系数进行观测的原理、仪器、观测方法和结果.结果表明,高美古是我国南方的优良光学天文台址,视宁度达到世界优良台址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天文台大气视宁度观测和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为云南丽江高美古选址点作对比的云南天文台点的大气视宁度观测统计和结果,对观测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对高美古和云南天文台的1995年5月和1995年12月20日观测资料作了对比,结果表明:高美古选址点的视宁度明显优于云南天文台。  相似文献   

15.
位于吉林天文观测基地的280 mm全天区可转动光电阵是一台用于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设备。为了研究该设备的光度测量性能,评估其测光精度,选择M67疏散星团中的测光标准星进行观测。首先,在IRAF(Image Reduction and Analysis Facility)中对观测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进行较差测光;接着,提取测光数据并将整晚观测数据进行最小二乘直线拟合,拟合结果给出了主消光系数及相应的系统转换系数,并得到仪器星等至标准星等的转换公式;最后,利用计算得到的均方根误差对设备的测光精度进行大致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测光夜测量亮于13.8 mag时,280 mm全天区可转动光电阵的测光精度可达0.13 mag。同时将观测图像与UCAC2星表匹配识别,利用背景恒星中的UCAC2标准星做外符合精度的校验,结果与前者基本相同。本设备的测光精度基本满足空间碎片巡天观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Blazar短时标光变的孔径测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IRAF软件包处理AGN观测数据中,测光孔径、背景环的内外径差、背景等参数选取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测比较.结果表明孔径的选取对测光结果的影响较大,而背景环的内外径差参数的影响不大;对所处理的观测序列中,背景参数对测光结果没有影响.对Blazar短时标光变监测中由于比较星选择引起的修正因子Γ进行了讨论,并对在2007年3月观测的PKS1510-089和OJ248数据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云量观测是天文选址的重要考察项目.本文报告一种数字云量观测的处理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选址点的云量值,避免了目视云量观测的人为误差.云量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靠的, 在天文选址后期工作中能有效使用.该方法应用于西藏物玛观测点的云量观测统计,给出与同期目视云量的相关比较,并讨论数字云量处理的精度和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轿子山进行的气象观测的组织、实施情况,并列表给出了观测结果。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并处于多雨多云的极端年代,轿子山天文可用夜为166夜,全晴夜为122夜,测光夜为103夜。预计正常年景可用夜应在200夜以上。  相似文献   

19.
高美古全夜视宁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候选点,1995年12月~1996年11月全夜视宁度观测结果,全年平均r0=16.50cm(FWHM=0.67″)夜平均极大值rmax=22.41cm(0.49″夜平均极小值rmin=1295cm(0.85″)。  相似文献   

20.
丽江高美古的二期选址—筛选点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丽江高美古二期选址的筛选工作,经过踏勘确定高美古周围山头的10个点为筛选点,采用小型轻便望远镜于1998年10月16至1999年1月27日进行目视衍射环观测,并对取得的资料作了处理、分析和初步探讨,观测发现各点的视宁度没有明显差别,6#点的视宁度略好于其它点,说明高美古的整个山头有较好的视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