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1980 、1984 和1989 年 S M M 卫星观测到的140 次日冕物质抛射( C M E) 事件在时空分布上与“冕洞边缘结构”、耀斑爆发和爆发日珥等事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C M E 事件与日冕边缘结构的关系最密切。此外, C M E 与赤道冕洞具有同步的长期演化关系。由此认为, 冕洞边缘结构对 C M E 的可能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同日冕物质抛射(CMEs)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基于对Ⅳ型运动爆发的研究以及CMEs开放场的物理条件,探讨了CMEs形成及抛射的物理条件。由于磁通量突然喷发,能量大量释放,在CME闭合场中的等离子体被加速,导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被大磁环捕获。随着磁环内的热压P和磁压Pm的升高,当β〉βT时磁环将炸裂,从而产生CMEs。抛射出的未离化的等离子体团将产生等离子体基波与谐波辐射。随着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3.
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同日冕物质抛射(CMEs)关系极为密切。本文基于对Ⅳ型运动爆发的研究以及CMEs开放场的物理条件,探讨了CMEs形成及抛射的物理条件。由于磁通量突然喷发,能量大量释放,在CME闭合场中的等离子体被加速,导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被大磁环捕获。随着磁环内的热压P和磁压Pm的升高,当β>βT时磁环将炸裂,从而产生CMEs。抛射出的未离化的等离子体团将产生等离子体基波与谐波辐射。随着等离子体的不断离化,高能相对论电子绕开放磁场线作螺旋飞行,这时等离体辐射降到次要地位,回旋同步加速辐射上升到主导地位,这就是射电Ⅳ型运动爆发。如果离化的早,则在微波波段也能看到Ⅳ型运动爆发。这就是微波Ⅳ型爆发,也是微波Ⅳ型爆发罕见的原因。射电运动Ⅳ型爆发源就是日冕抛射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232MHz太阳爆发与日冕物质抛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232MHz观测太阳,具有3.8’的空间分辨率,20ms的时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及很好的抗干扰能力。1999年共观测到12次大爆发,其中8次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可以利用米波射电爆发预报CME事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在 232 MHz观测太阳,具有 3·8’的空间分辨率、 20 ms 的时间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及很好的抗干扰能力.1999年共观测到12次大爆发,其中8次与日冕物质抛射相关.可以利用米波射电爆发预报CME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我们对米波太阳射电爆发的观测和研究(Spikes以及各类爆发)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对Spikes、米波射电爆发及基和太阳耀斑、CME(日冕物质抛射)的相互关系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关加以概括;针对米波射电的未来观测和研究、米波Spikes与广泛的其它太阳耀斑现象的米波射电爆发才耀斑及CME的关系和米波射电辐射的理论问题,在理论和观测两方面提出了未来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主要观战和结论有:  相似文献   

7.
孙凯 《天文学进展》1997,15(1):44-52
综述日冕物质抛射的观测和持性,简短的前言之后,给出CME的发现经过及统计特性,着重介绍CME与其他种类太阳活动的相关。然后介绍CME的一般特性,包括可能与CME相关的一些物理过程的观测特性。初步结论是:CME是一种演变中的磁结构现象。  相似文献   

8.
太阳射电爆发的起因:耀斑或/和日冕物质抛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近二十年来的地面和空间太阳有关观测资料,得出太阳射电爆发的起因为耀斑和/ 或日冕物质抛射(CME) 而不仅仅是耀斑,这将有利于更深刻地了解太阳射电爆发和共生高能现象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1982年2月9日同时观测到的两个爆发日珥及一次白光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比较表明,在研究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与爆发日珥的关系时,爆发日珥的形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体现了局部区域磁场结构的变化。作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磁场结构模型,对观测结果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冕洞磁场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冕洞是太阳大气日冕层中的现象。近代太阳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表明,磁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日冕层来说,磁场明显地起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日冕中的一些现象因贮存在磁场中的磁能积聚而产生;另一个作用是磁场沟通了日冕的物质流和能流。同样,冕洞磁场强度的大小及其位形,对冕洞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本文的目的是叙述冕洞磁场近代研究情况,从中看出发展趋势、基本思想、方法和主要结论,同时从中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深入进行的工作。 本文分四个方面作简要叙述:一、冕洞磁场的经验模式和计算模式;二、冕洞磁场在冕洞内的色球层和过渡区所起的作用;三、冕洞磁场的行星际效应;四、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12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 发现它们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分别是快速(>1000 km/s)和慢速(≤800 km/s)各6个事件, 发现这2类CME事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多波段射电辐射类型和不同的日冕磁位形.本文定性地分析了这二个类型的射电爆发的产生过程,指出多重磁极和双磁极结构可能是分别产生二类CME和二类多波段射电爆发类型的原因,并涉及到"磁崩溃"模型与多重磁结构的关系.讨论了CME的不同速度可能是造成多波段不同射电爆发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快速或慢速的CME可能取决于日冕的多重或双重磁结构.  相似文献   

12.
林元章 《天文学进展》1995,13(4):325-334
主要论述宁静日冕洞,以及日冕加热问题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宁静日冕的理论模型、观测模型和混合模型,以及冕洞区大气模型和太阳风加热问题。最后对计划中的日冕空间探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大尺度的太阳高能活动现象,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发现令人瞩目,其强烈的行星际和地球物理效应更引起了天文、空间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共同关注。在本文中介绍了自CME发现以来的22年中观测和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它给太阳物理学带来的影响,并分析了研究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展望了CME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杨书红 《天文学报》2012,53(6):540-541
冕洞是太阳日冕中低温低密度的区域,是高速太阳风的源区.目前,冕洞的很多性质还远未被人们所理解.磁场研究是理解太阳上各种现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力图通过研究冕洞内的磁场特别是矢量磁场的分布和演化,回答冕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利用SOHO、Hinode、STEREO、SDO等卫星数据,我们第1次对冕洞内矢量磁场的演化、冕洞磁场的非势性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冕洞不同层次太阳大气对冕洞小尺度磁场结构分布和演化的响应.我们研究了冕洞内及冕洞边界上磁场的分布和演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是与地球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发生在日面上的剧烈爆发性活动可能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灾难性后果.包含太阳耀斑、暗条爆发和日冕物质抛射在内的太阳爆发活动是同一物理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其能量来源于爆发前储存在日冕中的磁场自由能.因此,了解日冕磁场的3维结构是理解太阳爆发的触发机制以及活动区的稳定性等现象的前提.由于观测技术限制,目前尚无法对日冕磁场进行常规观测,因此发展了多种利用可常规观测的光球磁场来重建日冕磁场的方法.主要评述近10 yr来各种日冕磁场重建方法在研究太阳爆发活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1980年2月16日云南日全食日冕白光和四个波段(波长为4700A、5303A、6000A及6374A)的单色光照像观测,侧重介绍宁静日冕部分的结果.文中给出了白光日冕的等光强图、椭率、冕洞和日冕凝聚区的位置以及几个方向上日冕单色光强度沿投影日心距的分布,导出了相应方向上日冕强度分布经验公式的系数、电子密度沿径向的分布和日冕的电子温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讨论了太阳活动20、21周的冕洞及其边界区磁结构的变化。它包括:冕洞区光球磁场强度、磁极性的变化;冕洞面积与高速太阳风风速的关系;冕洞边界周围的环境。重点探讨太阳活动下降、极小相低纬、赤道冕洞区与其边界区磁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冕物质抛射,作为太阳大气中频繁发生的极为壮观的活动现象,越来越受到太阳物理学家的关注。其中一类特殊的抛射事件--对地日冕物质抛射,通常与大的地磁暴、行星际激波和高能粒子事件相伴生,具有强烈的地球物理效应,是影响空间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概括了对地日冕物质抛射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与对土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相联系的光球向量磁场演化的观测研究成果,并由典型事件探讨了暗条爆发、耀五等剧烈太阳活动和对地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太阳过渡区爆发事件是过渡区重要的小尺度活动现象之一,常被过渡区的紫外和极紫外谱线观测到。典型的爆发事件的寿命为60~360 s,现象出现时谱线形状呈非高斯形,谱像两翼显示双向喷流结构,喷流速度大致在100 km·s~(-1),与色球局地阿尔芬速度相当。普遍认为其产生原因为小尺度快速磁重联。主要回顾了爆发事件的观测特征及其光谱学诊断方法,阐述了爆发事件的物理形成机制及与其他过渡区小尺度结构的联系,并讨论其在太阳风形成和日冕加热过程中对物质及能量输运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爆发事件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堵锦生  杨静 《天文学报》1994,35(4):387-395
本文分析讨论了太阳活动20、21周的冕洞及其边界区磁结构的变化,它包括:冕洞区光球磁场强度、磁极性的变化;冕洞面积与高速太阳风风速的关系,冕洞边界周围的环境,重点探讨太阳活动下降,极小相低纬,赤道冕洞区与其边界区磁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